周卿
摘要:紫砂,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名詞,一個具有時代象征意義的詞匯,一個凝聚了幾代人汗水和心血的詞語,一抔令萬千愛茶之人神魂顛倒的泥。泥色芬香,令幾代人為之顛倒。
關鍵詞:紫砂;創作;實用性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8-0048-01
一、獨特的材質——紫砂泥
在宜興這片充滿著文化底蘊的土地上,紫砂孕育了千千萬萬個愛壺之人,蘊育了數之不盡的文化財富。紫砂的創作離不開在這片土地上兢兢業業探求紫砂真理的制壺藝人,關于紫砂壺的創作,有的人甚至付出了畢生的心力,令紫砂在國內外發光發熱,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宜興以盛產世間獨一無二的紫砂陶而聞名,其原料是一種深藏于巖石中的巖中巖,經風化、粉碎,提煉成紫、紅、黃、綠、青自然五色土。
據考證,紫砂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北宋著名詩人梅堯臣詩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彼未笪暮捞K東坡一生嗜好啜茗飲茶,強調飲茶必備紫砂壺、陽羨唐貢茶和金沙寺的金沙泉水,并自制一把提梁式紫砂壺,自烹自吟:“松風竹爐,提壺相呼”。到清代,著名金石書畫家陳曼生和制壺高手楊彭年合作,“字依壺傳,壺隨字貴”,逐步形成獨領風騷的紫砂文化。
紫砂是我國特有的地域性很強的民間手工藝,從原料到作品完成過程中很多關健詞是以宜興的地方方言存在于師生口手相傳的傳承過程中,比如現在所看到各種有關紫砂介紹的書中,常會看到形容不大好的泥料是“甲”泥,而民間又常稱之謂“夾”泥,在現實中我們看到大量“夾泥”被用于生產粗陶,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甲泥”與“夾泥”這兩字在口語發音和理論上的混淆所造成的。
在民間方言中所用“夾”字是正確的,而現在有的書中用“甲”字是不太確切的,民間所稱的“夾泥”是指風化不透與各種泥料混在一起的泥料。但夾泥決不是不好的紫砂泥料,恰恰相反用夾泥做的茶壺無論從藝術效果還是實用性上來說都非常好,只是夾泥由于風化不徹底幾乎沒有什么粘性,可塑性較差,這對制作者來講,沒有良好制作操控的能力和深厚的全手工功力是無法完成作品的制作的。所以如果用單一深紫色的夾泥做壺,其制作難度是顯而易見的,但同時也證實了夾泥是做茶壺的較好原料之一,它具有非常好的透氣性,非常適合于“養壺”,所以個人認為純正的紫砂泥其可塑性也較差,但決非就是不好的原料。
傳統紫砂原料加工是將泥料暴曬、石碾壓碎、水池中泡養、用木榔頭槌打,冉將泥塊陳腐,這些都是要增加泥料的粘性,提高可塑性。用這樣的方法加工的泥料其可塑性比現有方法加工的泥料的可塑性要差,制作難度要大,但成品的透氣性要比現在的好,實用性要高,這主要是傳統方法保持了良好的紫砂泥料的片狀結構和合理的顆粒級配。經過多年的實踐,認為紫砂顆粒的大小應以40目左右為最佳,因為這種大小顆粒的泥料所做出的紫砂茶壺無論從質感、手感和實用性上都是最好的。這就是為什么同屬陶瓷的紫砂在制作過程中又有別于其它陶瓷的根本原因,這也充分體現了紫砂前輩在解決紫砂可塑性問題上表現出的聰明才智,我們只有正確地將紫砂從原料成形到燒成的工藝過程與傳統紫砂壺的理論貫通,才能做好傳統壺,才能創作出具有生命力的新作品來。
二、好的作品離不開作者的精工細作
清朝制壺名家邵大亨所做的“龍頭一捆竹”,是根據一個非常動人的傳說而設計出來的,它講的是龍王到東海來巡視,路過一個地方,見到當地的人民非常貧困,但都又非常善良,就叫它的兒子送一樣既能吃又能用的東西給當地人民,以幫助人民解決生活困難的問題。龍王的兒子遵照其父親旨意將生長在大海中的一種叫“竹”的植物捆上一捆,綁在自己的龍頭上送到當地群眾的手里?!褒堫^一捆竹壺”正是詮釋了龍與竹的關系。由此可見,傳統老壺為何歷經幾百年后仍然受到人們的喜愛,這主要歸功于先輩們在創制壺時,對壺注入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并力求通過壺身的肢體語言來表達作者的文化底蘊,而決非采用簡單拼湊來做壺。這點非常重要,對以后從事紫砂藝術的人來講是一種警示,也是一種借鑒,值得我們學習。
三、結語
紫砂之所以深受廣大愛茶、喜壺之人的喜愛,離不開其傳統古樸的造型。紫砂歷經歲月的滄桑,至今保留了其傳統而又精華的造型。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文化的進步,人們的審美觀點和使用器物的優劣都在變化,所以在現今創作紫砂壺器的過程中,我們不可以一味的模仿,在傳統紫砂作品中,雖然保留了紫砂一定的優勢,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紫砂作品都適合當今的文化環境。應該在制作過程中取其精華,去其弊端,加以揉合,改良創新,制作出符合現代使用規律和審美的紫砂作品,使紫砂不管在使用還是審美上都更加的完美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