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瑾
摘要:即興理念與方法時可以普遍運用至視唱練耳教學之中的,其形式有諸多,如旋律創編、以及節奏創編等,以上形式對培養學生音樂感知能力、音樂記憶能力等方面能夠是尤為有利的,同時,也利于學生音樂創造力的提升,從而使學生能夠獲得音樂學習能力的綜合進步。本文以視唱練耳教學中即興理念的探析為出發點,著重探討視唱練耳教學中即興方法的運用。
關鍵詞:視唱練耳教學;即興理念;方法;運用
中圖分類號:J613.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8-0227-01
一、前言
“音樂即興”為相對獨特的表演現象,且一直相伴于人們的音樂活動,以狹義層面來說,音樂即興即指表演者在演出過程中,即興所創造出來的音樂作品,并促進觀眾聆聽的一種形式。這一方式對視唱練耳教學而言也極為適用,在視唱練耳教學中,通過對即興理念與方法的有效運用,不僅利于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才能夠對學生的思維產生啟發作用,使學生能夠對音樂形式進行更好地探究,從而推動學生視唱練耳學習水平的提升。
二、視唱練耳教學中即興理念的運用價值
視唱練耳教學中即興理念有著較為深遠的運用價值,細致來說,其一,通過對即興理念的運用,有助于對學生音樂感知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音樂素養能夠獲得提升,如此才能夠使學生在視唱練耳學習中受益匪淺,為學生今后的音樂學習奠定良好基礎。視唱練耳教學的本質目的在于對學生音樂創造力以及感受等方面的培養,同時高水平的音樂感知能力為發展音樂能力的必要前提,雖說感知能力培養途徑較為廣泛,但其中要屬音樂即興這一途徑的成效最為明顯。這是由于對即興活動來說,音樂即興為一種音樂判斷的行為,應對音高、音色等實施處理,不斷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其二,提升記憶力。音樂為一種時間藝術,是否具備音樂記憶能力,為判斷音樂工作者音樂素養的主要途徑,所以,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提升學生對音樂的記憶能力也為該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即興活動之中,因經常不依照原譜進行演奏、亦或者演唱,一般都需依靠自身記憶能力,對音樂材料進行記憶,由此可見,音樂即興不但能夠促進學生對音樂記憶能力的練習,還有助于提升學生音樂記憶能力。其三,發展創造力。目前,對于視唱練耳教學而言,其已然打破了記譜和聽力訓練的局限性,對學生感受音樂、理解音樂等更為關注起來。在即興理念下,許多教師都會鼓勵學生進行自由音樂的探索,讓學生能夠對音樂學習產生濃厚興趣,使學生音樂創造力以及音樂學習綜合能力等可以獲得提升。所以說,即興理念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運用,可在最大程度上超越單純訓練的限制,使視唱練耳教學可以真正成為“音樂素養”教學。
三、視唱練耳教學中即興方法的運用
視唱練耳教學中即興方法的運用,具體內容體現如下:
1.節奏即興。節奏訓練為視唱練耳教學的主要內容,除卻以往的唱、記、聽之外,對節奏的即興創編也可作為音樂訓練的一種有效方式。節奏即興包含著簡單節奏即興。詳細闡述簡單節奏即興,其形式通常為融合某一節奏的即興創作,難度為1至2小節簡單問答,也可為4至8小節的節奏創編。如在學習切分節奏時,應先讓學生進行自主即興創作,而后讓學生對即興成果進行逐一演唱,如此不但能夠增強學生對切分節奏的認知與感受,還利于燃起學生對即興創作的熱情,讓學生都能夠有效投身于即興創作之中,使學生的音樂學習視野可以獲得開闊,從而實現學生音樂綜合素養的提升。例如,在開展十六分音符組成練習過程中,應讓學生積極對十六分音符進行節奏短句的創編,而后讓學生可以對節奏短句進行模唱,且將節奏類型分析出來,以促進學生對節奏類型的了解與學習,從而使學生音樂節奏即興能力可以獲得提高。
2.旋律即興。旋律被普遍視為音樂的靈魂,旋律的表現以及創作等,包含著調式感、節奏感等內容。即興創作旋律片段為視唱練耳教學的內容之一。即興創作旋律片段屬于偏簡單的即興創作方式,對此,教師應先將節奏和部分高音提供給學生,而后引導學生針對以上因素,將旋律的發展趨勢進行補充,以構建出完整的音樂旋律,在此過程中,學生對旋律的即興創作能力勢必會得到提升。
3.演唱即興。即興演唱即指在特定背景之中進行即興演唱,這一演唱方式可普遍運用至聽辨、以及和弦構唱等即興活動之中。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引導學生進行即興演唱,可以借助一個旋律進行即興演唱,也可以借助和弦伴奏來開展即興演唱,最終目的都在于提升學生音樂綜合素養。
四、結語
總而言之,視唱練耳為一門表演與創作兩者聯系較為緊密的學科,在視唱練耳教學中,通過對即興理念的良好滲入,能夠使視唱練耳教學中理論講述和技能練習的局限性得到突破,使音樂學科的基礎特征能夠得到彰顯。
對此,可以從節奏即興、旋律即興以及演唱即興等方面,發揮出即興理念的價值,從而使視唱練耳教學的深層次價值得以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