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運宇
摘要:油畫作為十九世紀末從國外傳入中國的“舶來品”,其在中國落地生根的過程中也經歷了民族化階段,基于此,為了幫助更多的人更好的理解中國當代油畫在表現形式上所具備的民族化特征,本文從表現形式上的寫意特征、空間構成上的線面特征和畫面色彩上的裝飾特征三個方面對其做出了研究,并分別以張冬峰、毛岱宗和王克舉等畫家的作品舉例進行了相應的說明和闡釋。
關鍵詞:當代油畫;表現形式;民族化特征
中圖分類號:J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8-0037-01
每個民族都有自身特有的文化,這體現在繪畫上就是每個民族的畫作都可以自成體系。中國繪畫藝術在其經歷的漫長水墨畫歲月后已經形成了自身所特有的藝術特征,同時,在19世紀后期西方油畫傳入了中國并與傳統中國畫形成了交相輝映的局面。油畫在進入中國后,其在發展過程中也不斷融入了中國傳統繪畫的藝術手法而具備了鮮明的“中國特色”,在此基礎上中國傳統藝術特征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
一、表現形式上的寫意特征
寫意本是中國傳統水墨畫中經常所使用到的藝術表現形式,在油畫傳入中國之后寫意手法被其所融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寫意手法在形式上簡單但內涵卻十分豐富,有著明顯的中國傳統文化氣質,可以通過寥寥數筆就能使畫家的內心情感躍然紙上。而油畫作為立足于西方文化所產生的一種藝術形式其主要表現形式為嚴謹的寫實。兩者之間有著本質區別,因此,油畫在傳入中國經歷了簡短追捧后就面臨著“水土不服”的問題,特別是進入改革開放后,單純采用西方油畫寫實特征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中國當前的社會環境,迫切需要對其進行本土化處理;(2)在這種情況下,目前中國本土畫家在油畫創作上已經越來越多的將寫意手法融入到油畫中并與其寫實特征進行了有效的結合。以著名畫家張冬峰的代表作《山石下》為例:在創作的過程中畫家不但通過油畫刀將山石的質感和氣勢采用寫實手法進行了表現,還在對畫中山石線條的勾勒和描繪中充分利用了中國畫中的寫意技巧進行創作。同時,畫家還采用較為樸實和清淡的色調對畫作背景進行了描繪,這不但使其與深顏色的山石形成了鮮明對比,還使畫面因此而變得更加嚴謹和穩重。通過這種寫意與寫實相結合的藝術表現形式,畫作特征變得更加鮮明,畫面層次感也因此而變得更加強烈。
二、空間構成上的線面特征
(1)西方油畫盡管也有與線面相關的藝術表現,但其在對二者的運用上主要通過以“面”為主體“線”為輔助的方式進行創作,這是由于西方畫所具備的透視性和素描性所決定的。但是在中國傳統繪畫的藝術表現形式中畫面空間構成的主體元素是“線”,利用線條中國傳統畫家能夠將自身思想情感帶入到畫作的空間結構中。因此,線條已不僅僅成為中國傳統畫做的空間表現手法,更已經成為中國古典美學精神情感的承載體;(2)在油畫本土化浪潮的推動之下,中國現代油畫創作中已經越來越多的體現出了“線”的特征。以當代著名畫家毛岱宗的畫作為例:其油畫畫作在“點線面”的構成中主要運用了具備中國畫特征的線條與西方畫的塊面表現手法來共同對物體形象塑造,在這一過程中,線條起到了對塊面的支撐作用,具有明顯的傳統畫空間表現手法,特別是其畫作中還充分運用了中國傳統畫中的“留白”藝術形式使其畫作的藝術特征得到了進一步豐富,使東西方藝術在線與面之間的空間構成方式在其畫中都得到了體現。
二、回面色彩上的裝飾特征
畫面色彩表現在西方油畫創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將其看做是構成油畫的一項基本元素。但由于中國傳統繪畫大多采用水墨的形式進行創作,所以對色彩并不是特別重視。因此,在油畫傳入中國后,面臨著一個困難局面就是其鮮艷色彩與中國傳統水墨色彩的融合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油畫藝術家都在探尋適合本民族的油畫色彩運用方式,并取得了以下成果:(1)在長期融合的過程中,很多油畫創作者也從中國傳統繪畫中的色彩表現和墨色變化中找到其形式特點來通過降低畫面色彩純度和對比度、增加畫面色彩飽和度的方式形成了一種中西方色彩融合的灰色畫面效果,該畫面效果能夠兼具寫實和寫意特征,有著強烈的民族性;(2)油畫色彩在民族化的過程中其裝飾性特點已成為其風格特征的主要藝術表現部分,以著名畫家王克舉的風景畫為例:其在色彩應用上具備西方畫的寫實成分但同時也具有中國畫的夸張和個人創造的寫意成分,這體現在其畫作色彩在對光源變化和原有色彩做出體現的基礎上,將色彩對比、色調冷暖變化有所減弱,特別是其暗色調特征明顯包含了對傳統繪畫中對墨色的運用手法,體現出了鮮明的中國古典美學特征。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集中解讀了中國當代油畫表現形式的民族化特征,通過解讀發現,具備了民族化特征的中國當代油畫已經具備了充分融合西方繪畫中的優點、以新的形式發揮中國傳統繪畫所具備的特征從而使外來油畫成為中華文化有機組成部分的良好效果。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幫助更多的人更好的了解民族化中國當代油畫的表現形式和特征,為我國油畫藝術取得更廣闊的發展前景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