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碧
摘要:鄉鎮文化站屬于農村文化傳播的主要陣地,其豐富了當地居民的文化生活。但因為經濟條件的限制,導致偏遠地區的鄉鎮文化站建設不到位,設施設備缺乏,無法發揮出文化站的作用。筆者針對偏遠地區鄉鎮文化站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策略。
關鍵詞:偏遠地區;農村;鄉鎮文化站;發展;狀況
中圖分類號:G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8-0279-01
一、鄉鎮綜合文化站的發展現狀
1.地方對鄉鎮文化站的重視程度不夠。如今,各地政府只注重當地經濟的發展,對于公共文化事業的建設卻十分不重視。一些領導甚至認為公共文化事業只是附加工作,而且文化站的建設不能為農村帶來經濟效益。也因此,當地政府對文化站的建設沒有提供資金支持,更沒有進行扶持。還有一些地方,甚至將鄉鎮文化站的工作人員另作他用,這導致鄉鎮綜合文化站的發展受到了限制。
2.沒有對人才進行管理。很多鄉鎮文化站都存在人才流失的問題,這導致文化站建設無法進行。此外,文化站自身也沒有做好人才隊伍建設的工作。不但缺乏人才管理機制,而且在職人員的文化素質無法得到提升,更不能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此外,一些鄉鎮文化站的工作人員面臨退休。由于待遇和工作環境不佳,所以缺乏年輕的工作人員,產生了人才斷層的現象。
3.管理體制不合理。目前很多鄉鎮文化站都缺乏科學合理的管理體制,盡管也在完善自身的設施設備,但因為文化活動的組織形式太過于單一,導致一些設施無法得到良好的利用。也因此,鄉鎮文化站所舉行的文化活動質量不高。如今,傳統的管理體制已經不能再滿足鄉鎮文化站的發展需要,所以也對文化站的發展產生了一些限制。
4.政策引導不到位。這幾年,我國農村地區的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均得到了一定的建設。但文化活動方面的經費卻非常缺乏,甚至為零。改革稅費以后,鄉鎮政府僅僅解決鄉鎮機構的建設問題,導致文化事業的改革非常滯后。所以鄉鎮文化站的設施設備十分落后,無法開展各項文化娛樂活動,最終導致農村文化陣地產生了滑坡的現象。
5.鄉鎮文化站的職能十分模糊。一些鄉鎮文化站和廣播電視站進行了結合,廣播電視和文化均為鄉鎮文化宣傳機構。而且鄉鎮機構對于原文化站的作用、性質不了解,無法履行其職責。此外,也缺乏科學合理的考核體制,使得文化站名不符實,無法運轉,更無法開展文化建設活動。為此,必須采取措施改進其職能,提高管理效果。
二、偏遠地區鄉鎮文化站的發展對策
1.領導要提高重視程度:第一,領導要提高對鄉鎮文化站的重視程度。領導需要改變概念,加強對文化站的建設,促進農村地區文化的傳播。第二,加強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必須落實鄉鎮文化站建設的經費,促使各項文化活動順利開展,因為經費屬于文化活動的保障。而農村文化站帶有公益性質,其自身無法獲得資金,必須依靠鄉鎮撥款。所以,領導需要將經費納入到財務預算中,從而避免文化活動的開展缺乏資金保障。第三,要對文化站的工作進行考核。按照上級機構指定的考核目標,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對文化站進行年終檢查、考核。同時,也要采取科學合理的獎懲制度,調動文化站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更好的建設鄉鎮文化站。
2.要加強文化站的人員建設工作。先要明確鄉鎮文化站的各項職能,對所有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此外,也要引進一批業務能力強、工作能力強的人員,促使這些人員發揮出自身的作用,更好的奉獻于農村文化建設事業中。對于文化站存在“混崗”、“在崗不在位”的問題,要及時進行處理。對于不適應文化工作的人員,要及時調離目前崗位,同時鄉鎮文化站也要大膽聘請有能力、有文化的年輕員工,促進文化活動更好的開展。
3.加強對鄉鎮文化站的投入。充足的經費能保證文化活動的開展和進行,同時也能提高工作人員的薪酬待遇。所以,當地政府必須保證文化站的財政撥款,為文化站投入一些經費。在這個過程中,也要嚴格做好經費的預算,提高經費的使用效率。除了政府撥款,也要積極的引進外來資金,拓寬資金來源渠道,比如企業投資贊助、民間捐贈、社會合作等。
4.進行體制改革。可采取體制改革的方法,在政府部門的監管下,促使文化站具有自主經營權。同時也要培養農村文化經紀人,建立農村文化協會。該協會可向社會機構和企業爭取合作資金,也可向群眾收取少部分酬勞,從而更好的發展農村文化事業。促使鄉鎮文化站由“政府管理”轉變成“受政府監督,以群眾為核心”的全新形式。
三、總結與體會
如今,我國經濟在大力發展,也帶動了農村經濟的建設。因此,農村居民對文化方面的需求越來越大,產生了多層次、多元化的文化需求。所以鄉鎮文化站必須加強當地文化的建設工作,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發揮出更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