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華
摘要:宜興紫砂陶是我國具有優秀民族傳統的工藝美術陶瓷,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很高的藝術成就,它起源于宋代,歷經明清兩代的成熟,為中華文明做出了貢獻。
關鍵詞:紫砂;文化;器形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8-0049-01
宜興歷史上的紫砂藝術大師與文人雅士都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明清時期以宜興紫砂壺泡茶遂成風尚,尤其是文人飲茶風盛和對紫砂壺的提倡、參與,大大提升了紫砂壺的藝術品位,以至宜興紫砂壺達到與官哥窯器并傳的高境。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記載,由于飲茶法的改變,“近百年中,壺黜銀錫及閩豫瓷,而尚宜興陶”,以至于“名手所作,一壺重不數兩,價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紫砂陶藝是我國獨具地域特色的民間工藝之一,興于北宋,盛開明清,可謂名家輩出,代有精品,紫砂具有無拘無束的表達性,使紫砂陶藝別具一格、獨秀一方。
紫砂壺的實用價值,首先便體現在泡茶、品茶的功效上。玩味者只需端過那壺,稍稍一傾,一股飽滿豐盈的水柱就從口中流暢地瀉入器皿,手指在壺蓋的小眼上輕輕一壓,水柱又魔術般停止。由此而知,在壺的設計上,如若容量過小或過大,均滿足不了品茶者容量適度、高矮得當、口蓋嚴密及出水流暢的實用需求。同時,要考慮壺蓋與壺身是否有間隙,間隙太小壺蓋則太緊,泡茶時會有茶??ㄔ诶镱^拿不出來,間隙太大在倒茶時壺蓋容易掉落。由此觀之,這設計上,需根據把玩者的手型大小,設計壺身與壺把,更需左右搖動聽壺蓋與壺身輕微撞擊聲,切準兩毫米的間隙蓋邊線跟壺口線要整齊服貼成一線,轉動時不會出現太大的距離。
宜興紫砂藝術是我國陶瓷藝術中的一支,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被世人所接受和喜愛。它的獨特魅力是以它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一一成形技法、質地表現出來的,這種獨特性尤其以紫砂壺為代表。賞壺是最講究文化底蘊的。紫砂壺在制作型態上可以分為仿真花器和傳統素器兩大類,仿真花器是以自然界的動、植物為本而入藝。這類紫砂壺要求制作精細、裝飾和實用結合要和諧而不顯牽強,也不要莫明其妙的夸張。
素器是以簡單的幾何造型為器型,沒有任何多余的裝飾物。賞素器首先要看壺身、壺蓋是否豐滿,方器是否不內夾,圓形是否不瘦癟,再看壺咀和壺把的組合的外切空間線條是否流暢。
總之,紫砂壺的造型要求是所話說的;方非一式,圓不一相。這是幾百年來無數紫砂藝人們的制作茶壺的經驗總結。紫砂壺一在造型上可以進行豐富并發展。
歷經幾百年的發展,紫砂壺的造型可謂千姿百態,風格迥異。數百年來其造型層出不窮,尤其在現代,紫砂壺的造型更是花樣繁多,琳瑯滿目,讓人目不暇接。在從多紫砂壺造型中,有十種傳統經典,紫砂壺型始終經久不衰。如西施壺、石飄壺、仿古如意壺、井欄壺、井欄壺、掇球壺、報春壺、供春壺等。
西施壺是紫砂壺器眾多款式中最經典、最傳統、最受人喜愛的壺型之。西施壺壺身圓潤、蓋、短嘴、倒把,憨態可掬,實為品茗者把玩的佳品。此壺型壺蓋與壺身結合為圓球體壺蓋上有圓球形壺鈕襯托,再加上特殊的倒把與小短的壺嘴,就構成了世人喜愛的西施壺。
石瓢壺是,紫砂壺的傳統經典造型。溯源歷史,有相關資料和實物佐證的石瓢壺,當在清代乾、嘉年間。歷代名家制作較多,但每個人風格各異,其類型主要有高石瓢,矮石瓢、子治石瓢三種。
仿古壺如意壺的壺把和壺嘴線形流暢,壺蓋有拱橋式襯托,特別是壺身有特別的如意花紋,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風格,此壺形成于明朝,流傳數百年,經典不朽,深受壺友喜愛。
掇球壺以大、中、小三個球體重疊而成,壺身為大球,壺蓋為中球,壺鈕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稱掇球。掇球壺按黃金分割雙例巧妙布局按排,三個圓球均衡、和諧、對比、勻正,利用點線面的巧妙組合和各種線形的有機結合,達到形體合理、珠圓玉潤的完美性。掇球壺是紫砂壺中最受歡迎的款式之一。
歷史悠久的紫砂傳統工藝,是貫穿古今的物質文化相結合的完美體現,是科學與藝術之間的融合,它是通過手工藝體現的精神文化,對于研究傳統工藝具有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我們想認識傳統工藝就必須對手藝有所研究,去深入地了解手藝的特點,掌握技術要領。最好的辦法是學會手藝,親自去體驗和認識,進行理論思考。
一把好的砂壺,是集材質美、工藝美、造型美、功能美、品位美于一體的,是火與土的藝術,每一件經過高溫的燒制收縮,不可能產生一模一樣的器皿,它的唯一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如果缺乏作者主觀能動的創作激情,就沒有流淌的自然美,無法讓人感受作者的心境、藝術涵養造詣的表現。
從造型的美學功能和文化功能出發,總結提煉古代紫砂茶壺造型的特點和美學法則,并從中挖掘出有利于現代產品設計的造型元素和造型語言;最后運用演繹紫砂茶壺傳統造型對現代產品設計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