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陽
摘 要:藝術形象與藝術意境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沒有藝術形象就沒有藝術意境,精湛、恰當的藝術表現形式可以表現出作者寄托于作品中的意境之美。筆者認為,在油畫寫生中要強調藝術意境,缺少藝術意境的作品沒有感染人的力量。基于此,本文首先概述了意境的內涵與油畫寫生中意境的展現,進而從兩個方面著手,探討了油畫寫生中的意境營造方式。
關鍵詞:油畫寫生;意境營造;自然;心靈;創作
1 意境的內涵
“意境”用來指作品中客觀景物和主觀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藝術境界。詞典對“意境”一詞的解釋為“文學和藝術的境界”,因而在文學與藝術上,“意境”和“境界”同義。用在油畫作品上,是指作者“意象”的具體呈現。意境具有情景相生、虛實相成以及激發想象的特點,使人身臨其境,達到審美愉悅的目的。
王國維(1877—1927)在探討境界時,認為“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他曾說詞作的境界有“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又說“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有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
在此的“有我”之境,應是指觀察景物時以自我主觀的心情來詮釋,創作時個人主觀色彩濃厚,可任我為之。存“有我”之境者的意志較強,而存“無我”之境者,是我們在對景物吟詠、寧靜體驗時,進入物我兩忘、合而為一的優美境界。王國維認為這兩種詞作都屬于有意境之作,只是感受、形成的心路歷程不同而已。通常“有我”之境的作品居多,但并不是說那些作品的創作者沒有能力達到無我之境,有造詣者亦能達成。然而朱光潛認為王國維的無我之境高于有我之境。本文贊同朱氏之說,認為一般人應該是“以我觀物”的主觀意識較強,之后,漸至“以物觀物”的客觀、主觀交融,最后才能進入物我兩忘之境。
以上所論述的意境說,先決條件都要有“我”的主觀情意的投射,因“無我之境”,也是由“我”和物兩相對話之后才產生的意境。可見要讓油畫作品有意境,須由人對景物的主觀內在之“意”與外在之“象”合一,才能實現。
2 油畫寫生中意境的展現
19世紀以前的油畫大多是具象的,自然主義的油畫形式最為流行,直到印象派油畫出現之后,油畫的藝術漸呈多元多樣的發展。產生于19世紀以后的有野獸派、立體派、表現主義、抽象油畫、達達主義、復合媒材、裝置藝術、數字藝術等形式的創作。各個畫家都努力在確立個人的創作風格,實踐個人的創作理念。雖然各種油畫藝術形式仍在持續演變中,且多元并陳,但油畫作品并不因為新的藝術形式出現就代表舊的不好,因為藝術并不同于科技,科技追求的是效率、效能、經濟、方便等,因而新科技產品一出現,舊的科技產品就被淘汰。油畫藝術則不然,新的創作方式出現,僅代表新的觀念,并不代表比傳統(之前)的創作好。應該說,具有前衛的觀念的油畫藝術作品都具有創作者表現當代的文化特質、心靈啟發、精神凈化的意義。其創作的意義與美學的價值不受時空的限制。
筆者認為油畫寫生時客體經由主體的觀察、體驗而產生意象,呈現不同形式的真實。“真實”來源于所見的事實,對事實探討得越深入,醞釀表達事實真實性的能量就越充足,意境的營造也就越深遠。
3 油畫寫生中的意境營造應注重自然與心靈的契合
觀察自然、體驗自然是油畫寫生中真實與意象產生的重要因素,對于創作者來說,自然只是油畫作品的“材料寶庫”,創作者借此寶庫創造出油畫作品。創作者從自然這個“材料寶庫”尋找油畫創作的泉源,當人在看自然的時候,內心深處產生如康德所說的“審美的判斷”而領悟到一種浩然之氣,也就是“最極致的大美”。這種“大美”的悟得是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大“調和”的結果,也就是自然和人類心靈感應的深層契合。人類心靈深層的感應為何會發生?根據美學思想家榮格所說的“藝術是人類集體無意識的象征”,它根源于潛意識深層的人類集體無意識。
油畫寫生如果僅針對實際景物去描繪其表象特征,那是不夠的,因為觀賞者在欣賞一件油畫作品時,并非僅觀其外表所呈現的形象,作品本身所表達的內在思想與感情也是觀賞者所期待或追求的。因此,當我們走進自然,體悟大自然之美的同時,要能捕捉我們與大自然間的相互感應,將得之于大自然的意象,利用油畫藝術語匯轉化呈現,才是我們創作的目標。美學家黑格爾說過:“藝術理想的典型,就在于使外在的形式符合心靈,成為心靈的表現。”意即當主體心靈與客觀世界契合時,才有藝術創造的表現。
4 油畫寫生中的意境營造應強調創作表現
創作的“創”字,依其字義為無中生有,用在油畫作品中,是將獨特的觀念以具體的繪畫形式表現出來,該過程稱為“創作”。根據現實的目的而言,有為謀生、獎金、榮譽等而創作,但創作另有意義深遠的動機,即生命存在感。越有真實的生命存在感,越會自然發展出藝術性的經營及表達形式以求自我的充分實現。
寫生可以是造型、色調、構成的油畫訓練,也可以與自身進行更深層潛意識溝通,這也是油畫寫生的形式與內容的橋梁。每個人對自然(寫生的對象)的體驗不同,有人看到的是輪廓、色彩,有些人卻深入觀察到了構成、空間、格調等;有人看了一處風景觸景生情掉下淚來,另一些人卻認為感情的表現不是必然要追求的東西,將對象物簡化成幾何圖形。同樣的自然物,在觀察時,會激蕩出各式各樣的不可知的藝術形式。當主體心靈與客觀世界契合時,即有藝術創作的表現。油畫藝術為何如此耐人尋味,吸引那么多人全身投入,就是因為它蘊藏著無窮的奧妙。
另外,油畫寫生雖然要講究形式與技法,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配合主題內容來詮釋作品。創作者應當在多樣性的對象物中構思尋找,決定作品的主題結構與形式后,再提筆在畫布上縱橫揮灑,其過程除了應當經自己創造與發掘外,當然還應充分借鑒許多前輩藝術創作者的經驗結晶。其中的形式是內容的載體,是外顯的具體形象,它包括造型、色彩、結構、肌理、透視等視覺元素;而技法則應追隨創作者的理念,通過媒材、筆觸線條等表現形式創作出各種不同的作品。
參考文獻:
[1] 謝曉荷.風景油畫寫生的感悟[J].中國教育學刊,2017(7).
[2] 郭曉穎.淺談風景油畫寫生中的情感融入[J].西部皮革,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