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梅
摘要:傣族剪紙剪法獨具特色、內容豐富,頗具藝術價值。隨著現代文明的快速發展,傳統手工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為進一步了解傣族剪紙,關注民俗剪紙的發展,增強民俗保護意識,對傣族剪紙工藝發生的變化、傳承方式與剪紙藝人的現狀,探討剪紙文化變遷的原因和如何對其進行保護和開發。
關鍵詞:傣族源流;剪紙工藝;文化嬗變
中圖分類號:J5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8-0146-01
一、傣族剪紙藝術的源流
傣族剪紙產于云南傣族地區,最早見于一千五百年前,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其最早形式源于傣族祭祀儀式所用的紙幡,后來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響下逐步充實發展,形成完善的剪紙并被廣泛應用于祭祀、賧佛、喪葬、喜慶及居家裝飾等方面。2006年5月20日,傣族剪紙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云南省德宏州的傣族地區,受到小乘佛教,即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影響深刻而廣泛,在傣族社會生活中形成了全民信仰佛教的局面。傣族人民崇拜的自然物質與自己民族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認為山水、田地、林木、溪塘、火、太陽、月亮、巨石、橋梁、渡口、生產工具等都有靈魂,必須祭拜、祈求保佑。而紙是能通靈的,他們把美好愿望的實現寄于剪紙物象的表達,祈求神靈的恩賜。在這一充滿宗教氛圍的社會環境中,傣族剪紙被賦予了特殊的使用功能和精神內涵,成為傣族民俗文化的一種形象載體。滲透到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
二、傣族剪紙藝術的特點
傣族剪紙作為傣族民間流傳著的一種古老的手工藝形式,在云南一些傳統的傣族地區,傳承久遠,其特點與其自然環境、經濟形態、原始宗教關聯緊密,呈現出文化多元性的特點,但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人、佛、自然交融的手工文化體現,具有濃郁的佛教特色和深層的民俗內涵,日益引起學者的廣泛關注。傣族人民崇尚賧佛,賧是布施之意,通過賧,才能和善行,修來世,最終達到涅粲的目的。因此在民間剪紙藝術和其他祭祀活動與佛寺有一定的聯系。如我們平時在佛寺內外看到的“董、扎、吊幛、佛幡”迎風招展就是傣族人民表達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祈福。其中剪紙的代表性人物有思華章、邵梅罕、樊涌等人。傣族剪紙剪法獨具特色、內容豐富,頗具藝術價值。常見圖形既有龍鳳、孔雀、大象、獅子、麒麟、馬鹿、駿馬、游魚及各種奇獸異鳥,也有糯粘花、荷花、玫瑰花、菊花、茶花、杜鵑等花木,還有亭臺樓閣、佛塔寺廟等建筑,形象生動,圖案整齊,勻稱美觀,風格粗獷有力,樸實無華。傣族剪紙在當地的社會生活中占據著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從剪紙內涵到外在表現形式諸方面均折射出傣族人民的歷史文化傳統、審美追求和獨特的民族精神。
三、傣族剪紙工藝嬗變中的傳承
走進位于中緬邊境云南省德宏州的村村寨寨,隨處都能看到奘房的影子,在傣家文化中,奘房不僅是宗教場所,也是當地民眾聚會的地方,也擔當著學校的角色,基本上都是通過在奘房完成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交接。剪紙作為一門簡單實用的技藝,在傣族看來,這是一種最方便,最能向佛祖表達自己心愿的方式了,所以在拜佛的時侯,通常都會帶上自己精心制作的剪紙。因此,很多民間的老藝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有過在奘房的經歷,而他們的受益也就是在那個時候跟隨師父學來的。在德宏傣族剪紙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和傳統,幾乎村村寨寨的傣族群眾都能剪一些簡單的剪紙用于祭祀和賧佛。為進一步了解傣族剪紙,關注民俗剪紙的發展,增強民俗保護意識。傣族剪紙的表現力特別強,產品形式單一,很多東西都可以通過剪紙表現出來。對于剪紙文化的日漸衰弱,最年輕的傳承人一樊勇說:“近些年,對于剪紙創作時一直在做減法,不斷地創新,不管在室內室外的裝飾應用上,還是在剪紙與傣族手工造紙的融合創新上,形成傣族剪紙獨特的造型魅力。”在德宏師專樊勇老師建立了傣族剪紙傳習館,民間工藝進傳習館,傳承進教室。傳習于民間的一種文化現象傣族剪紙作為帶著明天傳承的文化現象,館里是忙碌的,是明朗的,是有強烈的文化的氣息。這其實是傳統手工藝的活態傳承,正是樊勇老師、邵梅罕老師對民俗傣族剪紙的堅守,才不至于被人們所遺忘甚至是消失。
四、結語
作為古老的農耕民族,中華民族剪紙的傳統從古代一直傳承延續到了今天。作為活態文化的表現形式,剪紙既與民間習俗生活相關聯,又是一種藝術表現手段。同時這種民俗也是它生長的土壤,我們知道每種民俗活動都可以是一次民間美術作品的博覽會,為民間美術發展提供一個展示的場所作為民間美術中的剪紙,亦不約而同地反映出創作者所具有的視覺心理基礎,為民族傳統文化建構帶來的深刻影響,宗教題材的剪紙作品形成了獨特剪紙的語言。積極進行本土文化的創新設計向商品的轉化,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商品,通過文化創意增加商品的附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