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軍
摘要:四川大木偶起源于民間家傳藝術,早在清朝初期,就流行于四川省儀隴縣馬鞍場一帶。四川省大木偶劇院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川北大木偶戲的唯一傳承單位。四川大木偶系杖頭木偶,在長期的藝術實踐活動中逐步發展,形成人偶同臺,亦假亦真,以假亂真的藝術風格。
關鍵詞:木偶藝術;人才;發展
中圖分類號:J80-4;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8-0154-01
一、木偶藝術人才培養的現狀
劇院解放前是家班形式存在,1950年收歸國有,成立儀隴縣木偶劇團。以前的人才培養都是以父傳子,師傅帶徒弟的培養方式。而近年來的人才培養采取了新的模式:1988年招收一批后直到2004年再次招收培訓20人,采取“團帶班”的培訓方式,經過逐步篩選淘汰選聘8人留團。2009年招收20人,采取藝校學習后回團再進行木偶制作和表演培訓,劇院將學員選送到四川省藝術學院學習三年,大專畢業回團招聘后由劇院進行專業培訓。
現就這兩批學員的招收談一些感受:
一方面是木偶表演人才能招到,但木偶制作人才很難招收。現在很少有孩子愿意從事這個職業。我們通過院校招生培養,一方面解決了招生難的問題,同時通過藝術院校培養出復合型的藝術人才。社會對木偶表演事業的認同感低,學藝術的孩子很多,但都想做明星,做人戲表演,對木偶表演這種藝術缺乏認同感。劇院在培養學生藝術修為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學員對木偶藝術的認知,增強認同感,讓他們知道搞木偶藝術一樣的可以成名成家,一樣的可以上春晚。同時我們作為這個事業的管理者也要把提升整個行業從業人員的地位作為使命來推動,充分讓每一個木偶行業的從業者感受到尊重和價值,贏得整個社會的尊重和認可。
我們認為的解決辦法,一是抓品牌建設,二是多創造機會,搭建一個更高的平臺讓從業人員能夠展示自己的才華,這是我們作為管理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在這方面木偶學會也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比如我們的中青年大賽就很好,給了我們的青年演員一個非常好的平臺,讓他們的藝術才華能夠得到充分的展示。抓品牌建設,擴大自身影響力,不斷提升藝木實力。通過這些年的不斷努力,2009年劇院被國家文化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表彰為“全國文化系統先進集體”,同年國家商務部、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授予“國家文化出口重點項目”。2012年參加第21屆國際木聯大會暨國際木偶藝術節,劇院創作的《彩蝶的神話》獲最佳劇目獎。2013年正月初一,劇院創作的《千里共嬋娟》節目亮相文化部春節電視晚會。2014年參加首屆中國南充國際木偶藝術周《龍門傳說》榮獲“最佳劇目獎”;2014年參加四川省慶祝建國65周年“我們的中國夢·優秀新劇目演出季”并獲得四川省第三屆“文華獎”劇目獎;2015年《龍門傳說》在揚州舉辦的“金獅獎·第四屆全國木偶皮影劇(節)目展演”獲最佳劇目獎、榮獲第八屆四川省巴蜀文藝獎并入選了2015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2017年創作大型神話木偶劇《絲路駝鈴》參加中國南充亞太國際木偶藝術周榮獲最佳劇目獎,入選了2017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2017年創作大木偶特技節目《蝶夢緣》榮獲四川省第三屆曲藝雜技木偶皮影比賽一等獎。2018年在韓國平昌舉辦的國際冬季奧運會“北京八分鐘”上,四川省大木偶劇院制作室設計制作的“熊貓隊長”獲得了全世界的矚目和贊譽。
二、木偶藝術人才培養的未來發展思考
我們認為今后要不拘一格招納人才,全面系統培養和更新演職人員,去年和今年我們又采取向社會公開招聘的方式,分別引進了燈光卿和動漫制作人員兩名,以增強我們的人才隊伍,為大木偶藝術的繁榮培養更多的后備人才。我們認為木偶藝術屬于民族文化遺產,在其自身發展局限性的制約下,要保護木偶藝術的興旺繁榮,必須在“人”字上做文章。
在目前文化體制改革中,劇院演職人員的性質大致分為兩塊,按照“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思路,原在編人員劃轉新成立的非遺中心,納入財政全額供養。新招收人員進入新成立的演藝公司,由公司招聘,就可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和培養人才了,從而確保演職人員的合理流動和及時更新與培養,為木偶藝術薪火相傳創造良好的人力資源環境。
三、結語
總之,木偶藝術人才培養不僅需要政府主導,也需要各種社會團體的參與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我們一直追求貼近時代、應時創新、融入時代的文化精神,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和養分,最大限度地保持、還原、發揚木偶藝術的傳統特質,從而保持長久的藝術生命力,讓傳統文化重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