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瑾
摘 要:本文的研究思路是根據云南少數民族手工藝的特點和價值,通過梳理傳統民族手工藝的傳承方式,分析本土高校中工藝美術專業培養的目標以及探討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在高校教學模式中傳承和發展的可行性途徑。
關鍵詞:傳統工藝;工藝美術;教學模式
1 云南少數民族手工藝傳統傳承方式
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的種類繁多,材料多樣,地域特色鮮明。少數民族手工藝的文化內涵和外在形式都與當地的生存環境息息相關,且民族手工藝的創造往往是從適應當地氣候和自然環境的生存技能開始的,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傳統少數民族手工藝的實踐主體從組織形式上大概分為個人和組織兩個層面。根據兩個層面,傳統的民族工藝的傳承方式大概有以下兩種:
1.1 家庭式的縱向傳承
以個人為主體的家庭式內部傳承,包括嚴格血親關系的傳承,擴大和社會化的血親或族群內部的傳承。家族相傳、師徒傳承是以個人為核心傳承的基本方式。主要特征是通過耳濡目染、口傳心授和言傳身教達到傳承目標。傳承方法的優勢體現在可以根據個體因材施教,教學方法循序漸進,教學過程情景化、直觀化,教學組織靈活,教學效果的評估可以社會化、市場化。劣勢是家庭傳承制的封閉性。這種封閉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家庭傳承制本身和主體的意識的相對封閉。比如,大理鶴慶新華村白族銀器在過去只能父子相傳,且傳男不傳女。家庭式傳承式主要和傳統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生活模式有關,特點是民族工藝的實用性很強,但缺乏技藝之間的流通,阻礙了民族工藝的創新與發展。手工藝的傳承只有賴于家庭或族群的縱向傳承,不具有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二是根據云南少數民族的分布特點,大部分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工藝技術大都比較封閉落后。主要滿足自給自足的生活需要,原有的手工作坊的生產方式使產品受到現代設計產品標準、便捷、批量化生產的沖擊。設計思路的更新以及產品的高耗低價成為家庭式傳承的主要瓶頸。
1.2 組織式的橫向傳承
20世紀50年代以后,隨著社會經濟體制的轉型,云南少數民族手工藝經營從個體和家庭走向了集體和國有,原有的家庭式的父子和師徒傳承方式發生了很多變化。組織傳承方式主要指的是橫向的傳承方式,包括以社會、行會、團體組織為依托的手工藝傳承方式。依據不同的傳承空間,可以分為以下幾種:第一,以宗教或族群共同體為主體傳承的傳承模式,如藏族唐卡技藝發展以寺院為中心,傳統繪制唐卡除了復雜的繪畫工序以外,更重要的是一種宗教文化的修行功能;第二,以工廠為主體的傳承模式,傳統手工藝生產采用商業化的生產經營方式,以企業和工廠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對民族傳統技藝文化資源加以開發利用;第三,以學校為主體的傳承模式,將民族傳統技藝文化資源納入學校教育中,學校傳承模式承載著兩個維度,一是對傳統手工藝的研究保護,二是根據人才培養的目標,以少數民族手工藝活態傳承為核心對文化的創新和推廣。除了上述三種傳承模式,組織傳承模式還有旅游村寨、民族工藝示范基地等。每種傳承方式都各具特色,組織式傳承模式的多元化是對少數民族手工藝傳承的有利補充,是可持續發展的途徑。總的來說,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的傳承是對地方本土知識的延續,是保持地方特色,實現地方經濟增收和經濟轉型的有效路徑。而本土高校作為文化保護傳承和文化創新的重要陣地,在人才培養、設計創新、服務社會等方面應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
2 云南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的內涵與知識體系
從文化遺產的角度,傳統民族手工藝包含了“手——文化主體”“工——文化的技術”“藝——文化的價值判斷” “品——文化的載體”。四個維度各有側重,但又相互聯系,共同構筑了完整的體系。[1]傳承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應該對民族工藝實踐主體、民族工藝材料、工具、工藝流程、民族工藝的圖案紋樣、審美特點、文化內涵、習俗禁忌以及手工藝品的形式、功能、分類、價值進行整體性的認知。
從知識體系角度分析,云南少數民族傳統工藝具有本土性文化的特色,是一種地方性知識。[2]比如材質上大多數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傣族地區盛產竹子,就善于利用竹資源創造生活。尼西黑陶的制作能延續至今也是因為陶土資源豐富。地域上手工藝產品符合本民族地域的特點,如農耕民族(白族)擅長紡織工藝,半牧半耕民族(納西族、藏族、彝族)擅長毛紡工藝。審美形式上看,造型、色彩、紋樣、題材也因為各民族的生活環境、風俗信仰、經濟水平的發展不同,呈現出本土化的特色。
另外,云南少數民族手工藝是整體性知識,[2]民族手工藝品都是文化主體日常生活、生產、宗教信仰等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具。民族工藝品的設計,生產和消費都貫穿了傳統民族文化和習俗,除了實用功能,在創造工藝品的過程中還自覺與不自覺地間融入了審美、情感等多重文化要素。少數民族工藝應涉及技術層面,包括使用的原料和制作技術等;藝術層面,包括造型、樣式、色彩、圖案、花紋等;社會文化意義,具有綜合性和整體性的特征,是美學、設計學、民俗學、人類學、科技史、博物館學等學科共同關注的學科領域。對于以傳統民族工藝為核心的工藝美術專業的課程開展應該考量綜合性的培養模式。
3 以工藝美術專業為例,探討云南少數民族傳統工藝在本土高校中的教學模式建構
教學模式是在特定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圍繞教學目標,為教學活動提供服務的有序的、可操作的穩定模式,作為教學的結構框架突出從宏觀上把握教學活動。教學模式是學習模式的建構和學習環境的營造。云南世居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為核心的高校教學模式的建構應該有兩個層次:一是以人才培養目標為核心導向;二是綜合性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活動的組織。
3.1 地方特色影響下的工藝美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根據云南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的地域性特色和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云南本土高校在人才培養、學術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和創新四個方面都具有地域化和特色化的優勢。工藝美術專業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目標設定都應該考慮以適應本土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云南作為全國具有邊疆性、民族性和地域化特色的省份,擁有少數民族手工藝研究的第一手資源,民族特色的旅游產品以及工藝品消費的市場。作為本土高校,可以利用資源把少數民族手工藝的研究、傳承、教學,以及生產進行一體化的整合,推動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帶動當地創新型產業的開發和區域經濟的發展。
地方特色影響下的工藝美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以云南民族文化和工藝為核心,培養系統掌握工藝產品設計的基本理論知識與民族文化藝術,并具有突出的造型基礎表現能力、工藝品制作能力、工藝品設計開發等實踐能力,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工藝美術工作要求的創新型應用人才。
3.2 以民族手工藝傳承為核心的教學模式的建構
工藝美術的傳統教學一般為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相分離的三段式教學模式。而現代設計教學采用的工作室制的教學模式主要是通過項目推進,以實踐為導向,將知識轉化為經驗,通過開設相關的課程,建立教育教學平臺。根據云南民族傳統工藝的傳承特點、文化內涵,以及本土高校特色人才培養目標的設定,建構以民族手工藝傳承和創新為核心,具備自身特色的教學模式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建構。工藝美術專業基礎課程教學目標是以培養設計思維,研究民族文化藝術,掌握基礎理論及技能課程,訓練研究和調研的方法為核心。所以在技術和理論傳授的基礎上,可以設置任務驅動課程將本土文化與民族工藝調查研究和課程教學相融合,在基礎課程的教學中以傳承民族工藝文化,體現綜合性為目標,設置相應的任務驅動主題,并明確課程實施的步驟和環節,以工作任務組織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打破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相分離的三段式教學模式,使學生自然過渡到下一階段的設計綜合課程中。
第二,綜合性的教學模式建構。工藝美術專業設計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具有工藝品制作能力、工藝品設計開發的實踐能力,適應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創新型、設計型的應用人才。所以將服務本地文化和經濟,研究地方民族工藝的傳承與創新作為課堂的教學主題,以民族工藝傳承創新和當前現代設計的發展為導向,以教學傳承基地實訓、項目制教學實踐、市場實習為主要方法,進行綜合性的教學模式的建構。在校內,以“工作室”為載體,建立“任務導向式”“項目驅動式”“問題導向式”“競賽導向式”等綜合的教學模式,以此保證教學活力。在校外,利用本土化優勢,建立民族民間工藝的教學傳承實訓基地,以情境教學,設立研究目標,對學習方向進行引導,保證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讓學生的自主性得到激發和培養。另外,發展“產學結合”的教學模式,根據地方經濟的要求,以項目驅動帶動相關產業,目標是企業、學生、教師三方協同發展,實現產、學、研一體化教學。
4 結語
以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為核心的工藝美術專業的發展有賴于教學模式的改革和發展。教學模式作為教學結構的中觀層面,是人才培養目標的體現,又是課程教學改革和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指導。建構以民族文化為核心的具備自身特色的教學模式,是實現民族傳統工藝在高校中傳承和發展的可行性途徑。
參考文獻:
[1] 吳興幟,等.遺產的抉擇——文化旅游情境中的遺產存續(第五章:傣族織錦手工藝的主體向度)[M].世界知識出版社,2016.
[2] 金少萍.本土知識與文化創新——以云南民族工藝文化為研究個案[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