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靜儀
摘 要:本文主要探討當前高職院校室內設計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探究了“企業植入式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必要性,分析其內涵、功能及價值,探索該模式在高職院校室內設計專業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關鍵詞:室內設計;企業植入式;工作室制;教學模式
1 室內設計人才培養的趨勢與問題
近年來,室內設計專業在我國設計教育中迅猛發展,高職院校爭先開設室內設計專業,但是我國高職院校室內設計專業起步慢,專業人才培養的發展未能滿足當今社會的發展要求。我國高職院校室內設計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方面:
1.1 教學模式較傳統滯后,與企業崗位需求不適應
首先,部分高職院校在教學模式上效仿學術型的本科院校,過于偏重學生理論知識的培養而忽視了技能訓練。其次,課程的實踐實訓內容都采用虛擬課題,學生過少地參與企業實際項目案例實踐,使得自身的實踐素養與崗位的工作要求不符。
1.2 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課程體系不完善
經調查了解,大部分高職院校室內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局限于學生的設計能力培訓,導致學生難以成為高素質技能人才,也難以滿足裝飾行業中各領域的崗位需求。此外,課程設計缺少企業的參與與開發,導致課程體系單一。
1.3 “雙師”教學團隊的組建不成熟
部分高職院校在職教師在企業的實操時間不足,缺乏實踐經驗,在校承擔專業知識的講授時難以將實際項目引入課堂。另外,由于校企合作機制不完善,企業兼職教師缺乏且引進困難。
從以上幾方面的問題來看,按照我國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要求,通過校企合作,建立實訓實踐工作室,實施“企業植入式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是解決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室內設計專業與社會行業需求脫節的一種有效途徑,也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新時代職業教育治理的重要方法。
2 “企業植入式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含義與功能
實施“企業植入式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是完善室內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的主要方法,是我國高職院校促進校企合作的一項重要舉措。“企業植入式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是在“工學結合”“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綜合性學習情景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執行能力素質,依托學校、行業企業、網絡平臺的各種資源共同構建而成,工作室所具備的主要特征包括:第一,工作室具有室內設計公司的運行與管理特征,為學生提供專業性、開放性、多平臺的職業能力訓練;第二,由學校與企業共同開發與工作室配套的課程體系;第三,由學校和企業組成成熟、穩定的教學團隊;第四,保證學生能完成在學校學業的同時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提供人才輸送。
從高職院校室內設計專業的特點來看,必須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作為教學改革的主要方法。由于學生理論知識的系統學習與職業實踐能力的學習兩者間難以實現貫穿融會,同時學校的教學環境受到設備、場所等條件的限制,學生無法得到真實的職業實踐訓練,無法系統掌握實踐經驗,無法適應企業崗位的任務要求。而“企業植入式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主要功能則是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引入教學過程中,通過校企合作共建真實職場環境的工作室,培養學生不僅具有操作技術能力,還具備自我解決問題的綜合職業能力。該模式不僅展現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本質,而且完善了教學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構建了專業課程體系,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3 室內設計“企業植入式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意義與價值
3.1 有利于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企業植入式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是人才培養方案的主要落實途徑,校企共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設置具有合理性、科學性和針對性的課程體系。針對室內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應使學生具備技術與藝術審美相結合的綜合性技能,因此要培養學生扎實的技能基礎與職業素養,利用“企業植入式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給予學生一個新的平臺,確保學校人才培養方案與企業需求不脫節。
3.2 有利于深化產教融合
校企建設的“企業植入式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是產教融合的重要途徑。該模式的本質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其主要功能體現在“做中學,學中做”。校企合作建設具有真實崗位環境的工作室,將項目引入教學內容,將企業崗位融入學習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并親自經歷實際的室內設計過程,培養學生成為“懂設計、識材料、精工藝、會管理、高素養”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3.3 有利于創建校企合作共贏機制
現代企業發展的基本需求是追求效率和效益,而校企合作恰好能保證企業在合作中獲取一定的利益與資源。由于學校與企業分別屬于不同性質的組織群體,在組織決策方面也存在不同觀念,因此要協調二者的沖突,在二者關聯中建立配套的保障、法律、制度與政策,使兩者得以融合。借助“企業植入式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校企雙方建立資源共享、利益共享機制及保障機制,培養室內設計專業技能人才,院校可為長期合作的企業輸出大量的人才,保證雙方可持續發展。
3.4 有利于學生創業就業
從每年室內設計專業畢業生難找工作、頻換工作的社會問題來看,最大原因是學生欠缺企業需求的崗位能力,企業人才緊缺且難求。高職院校的教學模式與企業崗位需求脫節,使畢業生無法迅速適應崗位任務甚至被淘汰,為了解決高職院校學生創業就業的問題,應建設“企業植入式工作室制”教學模式。該模式與傳統、單一的理論講授教學模式不同,它將企業引進學校,給學生提供實踐實訓的平臺,讓學生從課堂到工作室,再到企業,學生的角色從實習生轉變為準員工,在上崗前的實踐與準備不僅大大提升了學生在崗位上的競爭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業精神。
4 “企業植入式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運行
目前全國高職院校都在為校企合作的舉措探索相應的實行方法,根據高職院校室內設計專業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整體的學習特點與素質,我們應該積極落實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機制,使學生能在“做中學,學中做”,實現工學交替。因此,作為校企合作的第一主體——學校,應在校內建設裝飾設計企業,并運行“企業植入式工作室制”教學模式這一創新舉措。
4.1 校企共同深化專業課程改革,編寫專業指導教材
為推行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方案,由學校與企業成立“企業植入式工作室制”試點工作專業指導委員會,針對工作崗位的專業知識、實訓實踐的技能、溝通交際的素養等,確定課程標準、課程教學大綱,制定相應的職業核心課程、專業技能課程、職業拓展課程,從而形成室內設計專業的課程體系。
教材是學校教學中最基本的載體,學生能從教材上獲取專業知識并受到啟發,教師能從教材中得到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參考。但是目前市面上的教材都是以理論知識為主,大部分缺乏實操性,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講這一類教材不太適用,也偏離了企業崗位的實際需要。為保證企業植入式工作室人才培養的質量,應在職業教育專家的指導下聯合校企雙方進行研究,由學校教師、企業專業技師及行內專業人員共同編寫具有室內設計專業特性的教材,教材的內容不僅要滿足企業中崗位技能的人才培養,而且要具有實踐實訓的指導性。
4.2 建設“雙導師”模式的教學團隊
“雙導師”模式的建立是“企業植入式工作室制”教學模式中實施的必要手段。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建設專業的教師團隊,可以由專業建設負責人、專任骨干教師、企業設計師、項目經理等共同構成工作室的教學團隊。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每位學生都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導師共同指導,校內教師主要負責專業理論的教授,主要包括基礎手繪、軟件繪圖等,企業導師則按照崗位的需要和任務,帶領學生進行實際項目的施工與設計實踐。“雙導師”模式不僅能使學生全面地掌握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而且可以提升校內教師的實踐能力,豐富了其行業實踐的經驗,能帶領學生共同完成校企合作的工作室項目。另外,學校給予企業兼職教師工作室平臺,對企業兼職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方法的培訓,同時實施獎勵機制,讓企業導師參與課程開發、教材建設、科研項目等工作,給予企業導師相應的工作補貼。
4.3 健全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質量評價是衡量開展“企業植入式工作室制”教學模式質量好壞的主要標準。傳統的教學評價一般以考試或考查的成績衡量教學效果,但片面的評價方法無法發現教學過程中的存在的問題,更無法解決問題。因此,應結合室內設計專業的特點,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建立教學質量評價標準考核體系。以工作室為主體,由院校領導、專業教師負責人、企業導師、行業專家等成立專門小組,共同建立能反映教學實際情況、學生的技能掌握情況的評價體系,嘗試建立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評價等綜合評價模式,并通過試行、完善體系后保證其有效執行。評價的主要內容是學生的職業技術能力、創新設計能力、團隊協助能力及個人素養等,多層的考核評價方式不僅能充分體現職業崗位對人才的需求,而且能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激發學生自我提升的動力。
4.4 工作室的教學與管理模式
工作室的管理與考核模式將按照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模式對學生進行考核管理。在落實學校制定的教學計劃、教學目標的前提下,確定工作室的發展目標與整體發展方向。工作室的運行結構以部門來劃分工作任務,不同部門承擔不同的設計任務與內容,每個部門都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與獎懲制度,共同構成一個完善的公司體系。
高職院校室內設計專業開展有關校企合作共建的“企業植入式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將會培養學生成為理論與實踐并行的應用型人才,加強了教育教學的有效性,提高了教師隊伍的綜合能力,這一探索促使校企實現了雙贏,是職業教育內涵發展落到實處的具體表現。當然,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作為教育工作者應了解教學規律、社會需求,不斷地學習探索,完善“企業植入式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并促進其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亞妮.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發展研究,2006(58).
[2] 丁金昌,童衛軍.關于高職教育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再認識[J].教育發展研究,2008(6):49-55.
[3] 任健.高職室內設計專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探討[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8(1):99-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