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銳
摘要:“無障礙化環境”是殘障人士與社會交流溝通的基本條件,也是老人、婦女兒童等相對弱勢群體充分參與社會生活的前提和基礎,是方便他們日常生活的重要條件,同時也從側面反映出了社會的精神文明水平。
關鍵詞:無障礙設計;殘障人;老人;兒童;弱勢群體
中圖分類號:TU23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8-0200-01
一、無障礙設計的概念
無障礙設計(barrier free design)這個觀念最開始是由本身殘疾的建筑家羅納德梅斯(Ronald L.Mace)提出來的。其含義是:無論殘障與否,不管殘障的程度和狀況如何,任何人均能方便使用的制品和環境設計。所指的制品小到生活的日常用品,大至城市環境,當然包括所有的人工制品。它利用現代技術,創建和改造環境,為廣大老年人、殘疾人、婦幼提供相對便捷的空間,建設一個平等參與的環境。
在此基礎上,美國的設計家提出:設計要遵循“普遍適用性設計”原則,即要求設計師的設計應該可以滿足所有人的方便使用。所謂的“殘疾人”指的是“應用性殘障者”,即不便或不能享受設計的人,這些“應用性殘障者”中除了身體殘障人士以外,還應該包括小孩、婦女、老人及一切弱勢群體。
如今,無障礙設計的服務對象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殘障人士和老年人,室內公共空間設計的無障礙環境已經提升到“設計以人為本”的層面,服務對象已經變成了所有的社會成員。
二、我國無障礙設計的發展現狀
我國無障礙設計的發展,現如今已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但與一些發達國家的無障礙化建設還有一定的差距,需要不斷的發展和完善,人們在室內的時間遠高于室外,因此要更加注重室內的無障礙設計,對于室內設計又有了新的要求,即最大限度的使用無障礙理念。
三、無障礙設計對應的人群
(一)殘疾人
目前還有很多公共建筑的設計并未考慮到無障礙設計。在一些有高差的地方只是設置了臺階,并沒有設置輪椅通行的坡道。設置輪椅通道也有相應的要求,輪椅的寬度一般在700mm左右,加上預留寬度,所以過道的寬度應定在1200mm左右最為合適。在大型公共室內空間中,最小的通道也應滿足兩輛輪椅通過的寬度,即大于2400mm。室內中若有不同標高的地方,也應該以坡道來代替臺階。并且為了輪椅的順利通行,坡道應做防滑處理。
(二)老年人
老年人大多數都有不服老的特征,并且老年人年齡跨度一般很大,因此老年人是最難掌握的群體之一。對老年人無障礙居住環境的設計首先就是要分析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從而能夠更準確的把握老年人的需求,進行更準確的人性化設計。老年人在生理功能上的衰退,其行動遲緩及行走不便已經成為了必然。由于老年人也參與各種活動的需求,那么易達型就成為了老年人無障礙設計的基本要求,這就需要設計師對使用與功能方面進行更加細致研究。
(三)兒童
對于兒童等無法自我保護的人群應采用適當的限定性進行設計,主要是在他們的所在環境中加以限定阻礙。對于兒童的限定性設計,考慮分為三類:一是包扎,例如在部分尖銳突起的地方用軟材料進行包扎處理,以免對兒童造成不必要的傷害。二是圍合,利用諸如柵欄等物品將空間單獨包圍起來,既限定了空間,又起到了美化空間的作用,一般適用于較大的空間。三是下沉,將空間設計成為一個小型洼型地帶,給兒童提供活動的空間,其邊緣設計成平緩過渡,還可以有效地區分空間。
四、公共空間無障礙設計的發展方向
(一)通用性
室內公共空間的無障礙設計在為殘障人士提供便利的同時,應該也為全體社會人士提供便利,成為面向社會全體成員改善生活環境的基本要求。
單純的只為殘障人士服務的無障礙設計實質上是將殘障人士與其他社會成員區別對待的設計方法,無法真正滿足殘障人士的社會需求。室內公共空間的無障礙設計就是為了能讓所有的社會成員都能夠公平的,有自尊的參與到社會生活中。
(二)系統性
室內公共空間的無障礙設計的完成并不是依靠單個的無障礙設施的設計,只有將每個無障礙設施有效的銜接成為一個整體,能讓每個部分都能發揮其具體作用而同時又屬于一個整體中。所以設計師必須考慮無障礙設計的整體性,將整個空間作為一個整體的系統進行構建。
(三)安全性
安全性是設計師在進行室內公共空間的無障礙設計中的基本原則之一。殘障人士、老年人、婦幼等所有弱勢群體在日常生活中,因為自身的一些原因,比較容易發生種種意外。所以,室內的公共空間無障礙設計一定要盡可能的消除不安全因素,如果一旦有事故,在第一時間要保障弱勢群體的安全,對他們的威脅能夠降低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