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小紅
摘要:隨著移動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公共圖書館讀者服務模式產生了新的變化,本文通過分析處在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的公共圖書館傳統服務模式面臨的困境,提出通過微信等公共平臺提升讀者服務的策略。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公共圖書館;讀者服務
中圖分類號:G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8-0267-01
隨著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的縱深發展,信息傳播的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移動互聯網背景下信息傳播的最大特點是輻射面廣、速度快、互動性強,且具有集文字、圖像、視頻、音頻等多種信息傳播方式為一體,形象、生動、獲取便利等特征。在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公共圖書館讀者服務工作也受到很大的沖擊,其傳統模式的服務理念逐步隨著微信等移動終端平臺及衍生工具的廣泛應用而發生顛覆性的變化,公共圖書館利用“微時代”媒介傳播平臺開展創新服務正成為新的趨勢。
一、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公共圖書館讀者服務工作面臨的困境
(一)讀者到館率和館藏利用率低
近年來,隨著社會新科技的發展,公共圖書館面臨著轉型發展的瓶頸。傳統意義上的運營模式已經不能滿足讀者對信息獲取的需求,數字資源、電子文獻的涌現,更是打破了傳統服務的思維方式,促使讀者服務工作必須向多元多樣的新方向轉型。公共圖書館如何通過深度的社會參與,拓展宣傳面,提高宣傳效果,從而提高讀者到館率和館藏利用率,已成為公共圖書館讀者服務的重中之重。當前的各種信息檢索渠道不斷拓寬,讀者足不出戶就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資源,還省了到館查閱紙質期刊、復印所需期刊內容的繁瑣。再加上微信等不斷地普及,越來越受到大眾喜歡,很多淺閱讀、碎片式閱讀完全可以通過這此“微時代”閱讀工具輕松實現,這些都是致使讀者到館率低,館藏利用率逐年下降的原因。
(二)公共交流平臺薄弱,讀者服務效果差
公共圖書館作為社會“第三空間”——公共交流平臺,其具有引導全民開展交流、交往、發展非功利性社會關系,從而提升文化素養以及思想境界,使其找到文化認同及歸屬感的功能。公共圖書館在傳統管理模式下,其交流平臺受到一定的局限,已然不能滿足當代民眾的要求。雖然公共圖書館每年依然按期開展讀者座談會、閱讀講座、經典導讀、新書推薦等活動,但是與讀者的交流互動仍然存在分裂感,因此交流效果往往并不能達到預期,與讀者不能建立真正的互動關系,讀者服務工作自然就不能滿足讀者的需求。
二、移動互聯網時代下公共圖書館讀者服務的改進措施
(一)利用微信拓展服務方式和服務空間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建立微信公眾服務平臺是公共圖書館拓展服務手段的有效途徑。微信公眾服務平臺是圖書館在新媒體應用上一個新的服務模式。相比傳統媒體,新媒體的顯著特點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應用,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可隨時隨地瀏覽資訊、傳遞信息,碎片化的時間得以充分利用,平臺為廣大讀者更廣泛便捷地利用圖書館資源提供了條件,同時拓展了服務手段和服務空間,最終形成了讀者隨時隨地查找文獻、辦理相關業務、數字化資源移動閱讀、交流與分享等圖書館新常態。公共圖書館應當充分利用微信公眾服務平臺自身的特點,構建服務微門戶以適應廣大讀者的新需求。
當代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新模式,應該從單獨的閱讀服務功能走向閱讀功能與讀者互動功能并舉的狀態,開發實現以讀者為核心的零距離交流互動平臺,將是公共圖書館生存發展的必然要求,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建立讀者與讀者、讀者與圖書館、讀者與館員的交流互動,通過微話題、公眾號推送,促使讀者發表各種閱讀體驗,讓讀者成為新的信息載體和信息創造者,傳播將是圖書館讀者服務拓展不可或缺的方式。
(二)注重精品內容的分享
精品內容的設置要有圖書館自身的個性特點,與其它內容要有一定的差異性,也就是要具有獨特的魅力,吸引廣大讀者成為其粉絲,這樣才可以使讀者與圖書館之間建立更高的黏性特質。在閱讀推廣活動中,應明確閱讀推廣主題,所有設置的“微話題”要緊密圍繞主題展開。在文字描述中,應根據讀者不同群體的需求,通過圖書館大數據整合,如訪問閱覽室數據、書刊外借數據、數據庫檢索和下載數據、訪客屬性等讀者資料整合,深度分析了解讀者閱讀偏好,明確閱讀推廣對象,采取平易近人或者幽默詼諧、活潑有趣的語言方式有針對性地進行不同推介,以滿足不同讀者群的閱讀需求。
三、結語
圖書館的發展趨勢日漸明晰,傳統模式基本上是以書為本,而移動互聯網時代下新的運營模式逐漸形成了以人為本,雖然傳統模式依然是主體模式和基礎模式,但是新模式作用是絕對不可忽略的,其在促進傳統模式的運營效果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效果。
我們應在遵循傳統模式的框架下,結合新模式開展大量推廣活動,逐步吸引各類人群與圖書館建立黏性關系,利用移動互聯網拓展讀者服務工作,已成為圖書館充分利用新媒體,實現線上線下融合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