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彬
摘要:國有文藝院團作為從事文藝創作、生產和服務的主要機構,承擔著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繁榮社會主義文藝事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使命,承載著傳承中華文化、光大中華文明重任的國有文藝院團是我國文化建設與發展的重要主陣地。
關鍵詞:國有文藝院團;文藝產品;文化軟實力
中圖分類號:J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8-0280-01
國有文藝院團的基本定位是決定其在文化建設與發展中任務和作用的基礎。
一、國有文藝院團是文化建設的主陣地之一
關于“文化”一詞,從不同角度有不同詮釋。英國學者愛德華·泰勒是第一個全面而明確為“文化”定義的人。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指出:“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包括知識、信念、藝術、道德法則、法律、風俗以及其他能力和習慣的復雜整體。”而后,不同領域的學者分別從不同角度對文化做了闡述。
文化的定義雖然復雜,但其本質含義是共通的,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對于國家、民族的生存與發展至關重要,文化是國家綜合實力中最為活躍的組成部分,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它屬于精神文明,具有不可替代性。文化會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進而滲透到社會各個層面。人創造文化,文化塑造人,構成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在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發展中,文化表現形式的多樣性體現的是社會在不同階段的發展特征及核心理念。
二、國有文藝院團是提供文藝產品和服務的重要機構
“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是我國文化發展的方向和根本要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重大文化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體系、文化市場體系。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發展,引導文化資源向城鄉基層傾斜,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推動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骨干文化企業和創意文化產業,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
國家文藝政策的宏觀調控、文藝市場的繁榮發展離不開文藝產品的豐富和文藝服務的供給。國有文藝院團,特別是轉企改制后的國有演藝企業,是從事各類文藝產品生產和服務的重要主體,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豐富、優質、喜聞樂見的各類文藝產品和服務是國有文藝院團的基本職責。
國有文藝院團在充分把握國家宏觀政策和牢固掌握文藝市場基本規律的基礎上,要通過多種有效形態和途徑創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進步發展。
三、國有文藝院團是國家文化治理的重要終端
文化治理不僅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組成部分,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引擎。
保障國家文化需求是站在國家和民族的高度,站在歷史的高度,服務于國家和民族的安全、穩定、發展而在文化上提出的需求。文化對于國家、民族的生存與發展至關重要,國家需要通過文化發展對內維護政治穩定、增強民族凝聚力、傳承優秀文化、提供發展動力和智力支持,對外要提高國際影響力、樹立大國強國形象、開展國際文化交往、保障國家安全,這些都是國家文化需求,它事關國家安全、國家戰略和國家發展。
當前,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是指以政府部門為主的公共部門提供的、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生活權利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的制度和系統的總稱:其主要任務是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滿足私人文化消費是指就公民個體個性化、差別化文化需求,國家通過繁榮文化市場、發展文化產業予以實現和保障的相關文化任務,
國家文化治理中,連接主體與客體的橋梁和機制是治理的方式和手段。法治是基本方式、原則和精神,而在傳統文化管理中廣泛適用的法律、行政、經濟以及社會和公益手段都可沿用,只是需要在治理理念和法治精神的指導下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概括來說,國家文化治理體系是由以政府為“元主體”、政府、市場、社會等作為多元主體,以保障國家文化需求、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和滿足私人文化消費作為治理客體,以文化法治作為基本方式,以法律、行政、經濟、社會等作為具體手段,為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而形成的理念法治民主、結構復合開放、功能全面互補、運行科學協調、手段創新規范、目標公平高效的動態發展系統。
從上述可以看出,國有文藝院團既是國家文化治理體系中重要主體之一,同時也是通過文藝產品和服務溝通政府與社會組織、政府與公民之間的重要橋梁和維系紐帶,向上承遞國家文化意志、展現國家文化實力,向下滿足民眾文化需求、凝聚社會文化向心力,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文明復興、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國有文藝院團是國家文化治理體系中的重要一環,是國家文化治理的重要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