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健
摘要:環境問題的本質是發展與保護,發展與保護的核心是環境法治的構建,環境習慣法作為多元制度支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環境糾紛多元解決方式的重要制度基礎。民族地區將“軟法”與“硬法”的結合,既能有效的保障環境法治的建設,也是民族地區司法實踐的需要。藏族環境習慣法作為具有一定強制力的自發性社會規范,客觀上起到了保護藏區生態環境的作用。在對藏區環境法治建設的促進方面,藏族環境習慣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環境習慣法;國家法;環境糾紛解決;藏族環境習慣法
中圖分類號:D9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8-0282-01
一、藏族環境習慣法的表現形態
(一)信仰及生活習慣
藏傳佛教的教義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引導藏民熱愛賴以生存的土地及其山嶺湖泊、草木生靈。因此,藏族的信仰習慣中蘊含了大量的環境習慣法內容。藏傳佛教的寺院大都有放生制度。除了放生制度以外,藏區寺院還有僧侶植樹的宗教習慣。寺院建造之后,僧人們每年都必須種草植樹,同時,告誡進入寺院的人們禁止毀壞草木,不能剝奪其生存的權利。正因為這樣,藏區各處寺院都擁有大片茂密的森林和豐美的草場。
(二)村規民約
村規民約是藏族環境習慣法的重要表現形式。藏族的游牧民族特性使其對草場特別看重和愛護。甘南藏族自治州明確規定引起草山失火者,罰其全部財產的二分之一。藏族還特別注意對森林和樹木的保護,很多村寨和部落的法規都做出了相關規定,如不準砍伐森林,不準在林中拾撿柴火、挖取藥材等,如果違反了這些規定,則會被處以罰款或者沒收伐木工具。例如,甘南藏族部落規定,不允許砍伐樹木當柴燒,也不允許到其他部落的區域內砍柴,否則將受到罰款。
二、環境習慣法與環境糾紛的司法解決機制
一般地,環境糾紛的司法解決機制以一整套設計精巧的制定法規則為運行前提,是在現代性歷史條件下伴隨著國家制定法的逐漸興起而發展完善的法律運行方式,因而與處于邊緣化境地的環境習慣法之間呈現出相互悖反的態勢。故在通常意義上,環境習慣法與環境糾紛的司法解決機制之間沒有邏輯上的關聯。但深入考察司法機制的功能和環境習慣法的規則屬性之后,我們不難發現二者之間在一定的范圍內還是具有理論乃至實踐意義上的關聯。
環境習慣法在司法調解中還可作為糾紛裁處的法理依據而被適用。由于結構的松散性和某些內容的滯后性特點,環境習慣法在司法調解中雖然無法作為法律準據而予以適用,但有可能被適用為司法調解的法理依據。作為自生自發規則的環境習慣法,其形成與發展植根在特定時空條件下的歷史、文化、道德以及善良風俗之中,并與特定的自然環境一起組成了獨特的自然、人文、社會綜合體,因此,環境習慣法與組成綜合體系的其他要素之間形成相互反饋和促進的關系。
三、藏族環境習慣法在藏區環境法治構建中的價值意蘊
對藏區環境的保護不能僅停留在依靠民眾的自覺行動上,也不能僅停留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只具有短期效應的環境政策上,而應當建立具有長效機制的制度,即應當將藏區的環境保護事業納入法治化的軌道。藏區環境法治建設,一方面需要建立藏族民眾對國家制定的環境法律的認同,另一方面需要制定符合藏區生態環境實際的法律法規,同時還要保證環境法律在藏區的有效運行。
民族環境習慣法是各民族人民在歷史上形成的關于宇宙、自然、人生的倫理道德、禁忌觀念、法律規范、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等的總和。伴隨著時間的推移,藏民族對自然界的各種情感轉變為對自然的原始崇拜。藏族原始宗教苯教的興起使得藏民族對自然界的認識受到苯教萬物有靈思想的影響。在萬物有靈思想的影響下藏民族對自然的原始崇拜進一步的轉變為對自然的禁忌,藏民族對天、地、水、火、雪山等自然物的崇拜而奉其為神山、神水等,這些被尊崇為神圣的自然之物均帶有禁忌的特征,如對神山的禁忌:禁忌在神山上挖掘;禁忌在神山上打獵;禁忌以污穢之物污染神山等。在山、水、樹以及特定動物成為人的生命寄托的情況下,精心細致的保護自然山水與動植物,既是人類生命延續保全的需要,又客觀上為藏區生態保護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基金項目:西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研究生項目,項目編號:Yxm2017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