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紳 方明
摘 要:禪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禪文化與茶文化相結合的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其歷史悠久、底蘊深厚且雅俗共賞的特征使之流傳甚廣。近年來,隨著國內旅游產業的逐步發展與國民旅游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文化旅游越來越受到廣大旅游消費者的青睞。而禪茶文化旅游作為文化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開發價值和發展潛力。南岳作為中國五岳名山之一,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悠久的文化資源,但禪茶文化旅游熱度較低且發展緩慢。本文基于南岳禪茶文化旅游現狀以及現存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以整合品牌、發展策劃、拓展營銷來實現禪茶文化和旅游發展雙贏的開發策略。
關鍵詞:南岳;禪茶文化;旅游策劃
0 前言
南岳作為我國著名的“五岳”之一,以風光獨特、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而聞名中外?!岸U茶文化”就是南岳文化中最具典型的代表,茶文化與禪文化的完美結合成就了南岳的禪茶文化,并成了南岳重要的文化名片。隨著旅游資源發展的不斷外延,禪茶文化與旅游發展的融合成為必然趨勢,而禪茶文化旅游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和現代旅游相結合的特色文化旅游形式,以體驗和展示為主,結合傳統與現代的手法加強與游客之間的互動,這也就意味著開發禪茶文化旅游市場具有很大的潛力。因此,要想實現理想的開發效果,首先要從系統化地了解南岳地區人文歷史和旅游資源分析入手,并通過旅游路線策劃,創新產業優勢,利用綜合資源,從而對南岳禪茶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完善奠定基礎。本文對南岳禪茶文化旅游現存問題以及未來發展進行初步探索。
1 禪茶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淵源
所謂的“禪茶”,指的是寺院的僧侶用于自飲、供佛、贈送、待客的茶。茶與禪原本屬于兩種文化,自佛教引入中國后,與本土傳統的儒道文化相互融合,開創了其自身所獨有的禪文化,同時也發揚了中國本土的茶文化,使得二者在各自的發展中互相接觸、互相滲透、互相影響,并最終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禪茶文化。禪和茶的結合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思想精華體現,是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真實反映,這也使得茶泡出更賦哲理性的滋味來,其精神概括為“正、清、和、雅”。[1]這一精神使得禪茶文化具有一種特殊的哲學和社會倫理學的教化功能。
2 南岳禪茶的自然條件和文化特點
2.1 南岳優越的生態環境為禪茶文化提供了物質條件
南岳地區山水豐饒、人文蔚起,是湖湘文化重要的發源地。南岳衡山位于我國湖南省中部偏東南,連亙于衡陽、湘潭兩盆地間,其主峰祝融峰1300.2m,最低海拔80m,四周為丘陵、盆地,空氣負離子含量平均達2.6萬個/cm?,有“天然氧吧”之稱。[2]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優越的生態環境適宜茶樹的生長,形成了良好的茶文化氛圍。因產于南岳的高山云霧中而知名的南岳特產之一“云霧茶”,[3]其外形緊細,卷曲秀麗,以色綠、香濃、味醇、形秀著稱,主要生長在海拔800~1200米的高度,這里氣候溫潤,適宜茶葉生長。
2.2 南岳豐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禪茶文化
南岳宗教文化博大精深,道佛兩教共存一山、共融一廟、共值一殿、共尊一神,這在中國乃至世界宗教文化史上都堪稱一絕。作為茶禪文化的發源地,茶飲習俗率先在寺廟興起。寺院內眾僧念經,易于疲倦困頓,于是以茶解困,提神醒腦。唐代佛教興盛,文人騷客為追求風流瀟灑的生活方式和超越自我的理想品性,常來寺院內參禪悟道、品茗論詩,寺院僧侶則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于是,茶便成為文人與僧侶間暢談的媒介,進而推動禪與茶的結合。
3 南岳禪茶文化旅游資源的優勢
3.1 地理區位條件
南岳地區自古以來作為我國重要的人文、商業活動中心,承擔著大量人流、物流的集散。隨著九條鐵路線聯通全國鐵路網,8條已建成的高速公路,京廣高鐵在南岳衡山設站,加上湘江航道以及南岳機場等,將南岳地區的交通發展推向“四位一體”的立體綜合交通網絡之列。[4]優越的區位因素不僅能夠促進南岳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還能帶動旅游業的飛速提升。
3.2 自然生態環境
茶樹屬于熱帶、亞熱帶多年生長的常綠葉植物,對自然生態環境要求十分苛刻。南岳衡山為燕山期花崗巖斷塊山體,適合開辟茶園的海拔700~1100m的花崗巖山原和盆地眾多。在亞熱帶季風氣候環境下,多年日照時數為1525.4t以上,太陽輻射總量為0.764卡/cm?,年平均氣溫為11℃~16.5℃,年平均降水量為1500~2200m,多年平均濕度為80%~85%,發育在花崗巖母質上的山地紅壤、黃壤、黃棕壤的土層平均厚度為60cm以上,質地砂粘適中,無機養分豐富,土壤濕度為70%;PH值在4.5~6之間。[5]南岳衡山茶葉生產基地多位于高山地帶,遠離城市和廠礦污染源,其光、熱、水、土、肥條件都有利于優質有機茶生長。
3.3 社會經濟條件
茶葉屬于經濟作物,需要有充足的資金、技術、勞動力投入和產品銷售市場。南岳衡山是湖南省第一個獲得國際國內有機茶頒證的單位,2002年就被湖南省列為優先發展項目,被湖南省農業廳定為湖南省有機茶示范基地,其資金技術有保證。[6]由于南岳衡山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首批5A級旅游景區,在景區內推進了退耕還林的方針政策,使大量剩余農業勞動力可以轉移到茶葉生產領域,解決了茶葉生產的勞動力問題。配合衡陽地區優越的區位條件,從而為其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3.4 旅游資源基礎
南岳作為我國南方唯一一處五岳名山,其氣候條件較其他四岳溫和濕潤,終年翠綠,茂林修竹,與自然山水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南岳名山文化,因而又有“南岳獨秀”的美稱。南岳自古作為我國南方重要的文化活動中心,數千年歷史的文化積淀,擁有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佛寺道觀林立,佛道并存,可謂一絕,使南岳在全國具有很高的宗教文化地位。
這些獨特的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都是其他地區所不具備的優勢。因此,想要實現理想的禪茶文化旅游開發效果,就先要全面系統地認知南岳地區所具備的旅游資源,創新產業優勢,完善資源利用,為南岳禪茶文化旅游的深度開發提供相應的基礎條件。
4 南岳禪茶文化旅游發展的障礙
4.1 茶葉生產效益較低
南岳茶葉生產經營主要以中小企業和家庭經營為主,由于經營規模較小,茶葉生產較為粗放,受經濟利益的驅動,缺乏商業經營理念,影響茶葉品質。[7]
4.2 茶文化產品開發滯后
南岳茶資源具備形成特色吸引力的有利條件,但缺乏將有利條件轉化為現實吸引力的發展策略。品牌意識不濃;銷售渠道窄、銷售面積小,受市場影響波動大,市場競爭力弱;同時,茶產品文化整合度不足,難以突出南岳禪茶的文化優勢。[8]
4.3 資源整合不足
南岳地區茶葉生產大多位于后山,交通條件十分不便。整個南岳景區資源和景區外茶園的旅游開發沒有產生關聯,區域間的旅游資源沒有得到充分整合。
4.4 旅游吸引力不足
禪茶文化旅游作為文化旅游的一個分支,容易產生旅游形式單一、體驗程度較低、開發深度不夠、產品缺乏競爭力等問題,如果禪茶文化旅游的吸引力不足,就不能夠充分挖掘到潛在的客源。
5 南岳禪茶文化旅游策劃
南岳有著豐富的人文自然旅游資源,在禪茶文化旅游深度開發過程中,優化旅游開發機制,創新旅游消費模式,構建旅游特色體驗就顯得格外重要。
5.1 策劃禪茶文化旅游線路
充分利用南岳名山的文化旅游資源和茶園旅游資源,通過修建茶文化展區、開辟茶葉園區、規劃旅游線路等,將禪茶文化旅游景點和南岳其他景點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整體。將茶園觀光、茶葉制作等作為茶業園區的旅游項目,茶藝表演、品茗參禪、名茶品賞等作為文化展示的旅游項目,兩者作為茶文化旅游活動有機結合,觀賞性旅游和參與性旅游相互滲透。
5.2 開發形式多樣的體驗模式
南岳禪茶文化旅游必須以游客為本,結合自身文化特點,開發多種體驗模式,讓游客更加真實地感受到南岳禪茶的文化熏陶。
首先是寺院供茶。南岳衡山作為全國著名的“宗教圣地”,香客占的比例很高。在古代,南岳寺院素有向香客供茶的傳統習俗。如今,可根據南岳寺院供茶這一傳統習俗,對來寺院敬香和捐款的香客設“茶禮”招待,提高廣大游客參與的積極性。
其次是游客用茶。由于南岳景區內擁有眾多的賓館、飯店、招待所,每年需要大量游客接待用茶。因此,要用南岳本地的優質名茶,針對不同游客的需求,來提供各種不同規格、檔次和品種的茶品。
最后是觀光茶業。將禪茶文化展示和茶葉生產觀光有機結合,為游客提供體驗式的禪茶文化旅游。在茶園中,游客可以觀茶景,游茶園,觀看茶葉采摘、認知茶葉品種。在茶藝館,專業人員在講授茶藝技巧時可讓游客參與其中,感受自己泡茶品茶的樂趣,游客既能得到獨特的禪茶文化體驗,更能直觀地體會禪茶意境。[9]
5.3 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整合南岳茶葉品牌優勢。雖然南岳的茶葉品牌在國內已經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存在產品形式單一、品牌管理混亂等問題。因此,必須增強品牌意識,可把“南岳禪茶”作為公共品牌進行培育,形成真正的品牌效益?!澳显蓝U茶”不僅要作為一個牌子,還要制定一系列生產標準,包括加工標準、技術標準、食品標準等,以此提高產品質量。[10]
創新南岳禪茶品牌內涵。首先,營造產品文化內涵。將南岳的歷史典故如禪宗、禪茶、禪隱等以繪畫和書法等雕畫在茶具和茶葉包裝上,從產品上展現南岳禪茶文化的內涵與典故。其次,豐富產品的種類。以南岳茶葉為原料加工成茶飲品、袋泡茶、茶食品等形式豐富多樣的茶產品,[11]可以延伸并豐富茶產業鏈,也為游客購物提供了更多不同的茶產品選擇。
5.4 進一步開拓禪茶文化旅游市場
南岳作為中華五岳名山之一,每年吸引著數以百萬的游客前來禮佛朝圣、參禪悟道。作為我國禪宗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與集散地,可憑借其禪宗文化優勢,以禪襯茶、禪茶互補、禪茶相襯,禪寺、茶園二位一體,相互補充、相互滲透。
大力促進文化旅游與茶葉產業的互動與整合,巧妙地把禪茶文化與文化旅游、茶葉銷售融為一體,形成具有南岳特色的禪茶文化旅游產業,“以茶興旅,以旅促茶”,[12]力求使南岳禪茶文化旅游發展成為全國知名的禪茶文化旅游勝地。
6 結語
雖然南岳禪茶文化旅游已經隨著禪茶文化資源的開發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目前開發的深度、廣度均有不足,使其自身的競爭力在整個市場中并不突出。為了解決南岳禪茶文化旅游的現存問題,以及掃清未來的發展障礙,通過實地調研和文獻研究,針對南岳禪茶文化旅游的一系列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主要從提高茶產品標準、營造文化氛圍、旅游資源整合及打造品牌特色這幾個方面入手實現禪茶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戰略。希望這些措施能夠為南岳禪茶旅游現存問題掃清發展障礙,提供發展策略,也希望南岳禪茶文化旅游能夠順應時代需求,實現創新、可持續發展,引領全國禪茶文化旅游的新潮流。
參考文獻:
[1] 王科瑛.南岳禪宗與禪茶一味[D].湖南師范大學,2009.
[2] 胡秋桂,向華俊,胡芳杰.南岳茶禪文化的歷史考究[J].茶葉科學技術,2011(02):41-43.
[3] 江樹邦.發展南岳云霧茶[J].茶葉通訊,1987(04):26-29.
[4] 方明,廖建軍.南岳衡山佛教園林的詩化藝術研究[J].大眾文藝,2015(06):90-91.
[5] 肖志成.衡陽市旅游產業發展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10.
[6] 楊載田.衡山名茶生產及其旅游開發[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0(05):43-46.
[7] 關于南岳茶葉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J].衡陽通訊,2013(01):46-50.
[8] 胡秋桂,王政秋,王小平,楊虹,曠貞平.衡陽市南岳區茶葉產業發展之思考[J].茶業通報,2013,35(03):134-136.
[9] 劉秋菊,楊載田.名山茶文化生態旅游建設探索——以南岳衡山為例[J].農業考古,2015(02):214-218.
[10] 尹幸芳,王際香.衡陽市茶葉品牌現狀及茶產業發展思路[J].茶葉通訊,2010,37(03):41-43+46.
[11] 周霞.茶文化旅游的開發與設計[J].科技和產業,2014,14(09):68-71.
[12] 以茶促旅? 以旅興茶? 努力構建全域景區化旅游發展格局[J].衡陽通訊,2017(03):36-37.
作者簡介:李紳(1994—),男,河南鄭州人,碩士,藝術(景觀藝術與理論)專業。
通訊作者:方明(1979—),男,湖南常寧人,副教授,主要從事非遺與古建修復的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