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新媒體的出現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為了應對當下的局面,順應時代潮流,傳統媒體選擇融合信息技術,與新媒體融合,我國傳統媒體迎來了融媒體時代。攝影作品作為媒體傳播內容,尤其是互聯網時代輸出內容的重頭戲,其發展也隨著媒體時代的改變而不斷變遷,為媒體提供攝影人才的攝影專業,其教學也進行了一定的轉型與創新,以使當下的高校攝影藝術教育更加符合時代的需求。
關鍵詞:融媒體;攝影教育;轉型;創新
1 融媒體的內涵與特征
融媒體是基于當下信息傳播方式變革情況的一種將廣播、電視、報紙等不同的媒體多方面整合,從而達到“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一方面,融媒體給傳媒行業帶來了一種新的傳播媒介,它通過“打包”的方式,合理規劃資源,提高單價,降低成本,成為當下傳媒方式的主流,為攝影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但另一方面,融媒體并不是一個單獨的個體,其中包含許許多多的傳播方式,它對攝影作品的要求越來越高,給攝影行業帶來了一定的挑戰。[1]
無論是從前的主流——傳統媒體,還是當下依托于互聯網的新媒體,其本質都是一種信息傳遞手段,而融媒體相較于單一的傳統媒體或新媒體,有著高時效、碎片化、社交化、深入性、短暫性、顛覆性等特征,雖然新媒體也同樣具有其中的部分特征,但是融媒體依托于傳統媒體的信用背書,更具“權威”,處于新媒體無法取代的地位。其實,融媒體作為媒體融合發展的產物,其不僅是傳統媒體為正視新媒體帶來的沖擊的融合,還借助互聯網的東風,具有新媒體的一切特征,使媒體人與受眾之間的界限逐漸消失,與新媒體共同建立全方位的融媒體(全媒體),對媒體人的要求更高,對媒體機構的要求更高,更需要創新、個性,將互聯網的作用放大,更加智慧化。[2]
2 高校攝影藝術教育的現狀
我國的攝影教育起步較西方國家晚,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與各國交流的不斷深入,我國的媒體行業發展迅速,同時攝影行業的人才需求量提高,我國的攝影教育不斷發展,但是過快的發展必然會帶來一定的弊端。
由于我國傳媒行業需要大量的攝影人才,尤其是進入融媒體時代后,攝影作品的數量需求極大,在全民媒體時代環境下,只有受過一定專業攝影訓練的人的作品才能脫穎而出。在融媒體這一巨大的風口下,攝影人一炮而紅的概率越來越高,其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紅人效應對于攝影人來說是非常大的誘惑。
這種巨大的誘惑直接導致我國攝影人的功利心膨脹,同時也使我國高校攝影教育功利化,在教學方面偏重技巧教學,而欠缺整體藝術素養的培養,對美學的理解不到位,在功利化的教學環境之下培養出的人才也充滿了功利色彩,也就無法創作出優秀的、可以流傳下來的作品,導致我國雖有大批的攝影人,但是在國際上沒有一個相匹配的地位。[3]
由于我國的攝影教育起步晚,發展過快,沒有一定的沉淀,攝影教育的教師隊伍沒有達到一定的質量,很多高校的教師隊伍是由資深的攝影師組成的,他們有一定的攝影功底,但是沒有受過專業的系統培訓,在教育方面存在巨大的短板,沒有辦法很好地將自己的經驗、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樣“半路出家”的攝影教師不在少數,沒有系統化、理論化的攝影知識的支撐,很難為學生攝影技巧、攝影意識的培養提供很好的引導。
由于我國攝影教育的特殊性,我國一些高校的攝影教育專業是由“學科帶頭人”創辦的,這種創辦學科的方式,尤其是攝影教育這種藝術類的學科,具有非常強烈的個人色彩,這樣對學生是非常不利的。在藝術方面,我們追求個性與創新,這也是融媒體時代的重中之重。
3 高校攝影藝術教育的轉型與創新
3.1 攝影教育素質化
為了適應融媒體時代的需求,我國的攝影教育專業也開始了相應的轉型。大多數攝影教育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都是進入傳媒行業,為各大媒體提供技術服務,或者以個人為單位進行自媒體的創建。我國的高校攝影藝術教育為了順應融媒體時代對個性以及對創新的需求,在教育重點上,將專業教育逐漸向素質教育轉變,這其實是符合教育的循序漸進的過程的。
我國高校的攝影藝術教育從原先的注重技巧訓練,逐漸向審美鑒賞等方向發展,攝影專業也開始出現明顯的分流、細化等現象,將新聞攝影、商業攝影等各類攝影發展方向區分開來,為學生提供更加明確的發展指導。同時注重對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單單具備一定的攝影技巧是不夠的,一切的技巧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實力之上,才能夠將實力更好地發揮出來,而對于攝影師來說,這種實力就是審美能力和創作能力,其對于一件事情的審視以及看法,都能夠對作品產生深遠的影響,而這也就是攝影作品創新與個性的源泉。
3.2 教師隊伍專業化
為了彌補攝影教師隊伍的不足,各大高校對攝影教師實施了更多的培養計劃,對于科班出身的攝影教師進行更多技術、經驗的傳授,對于“半路出家”的攝影教師,則完善他們的攝影知識體系。這兩支主流的攝影教師隊伍之間的交流,在高校的促進之下逐漸增強,同時各高校也開始對攝影教育專業學生進行更多的考研方向、考博方向的培養,旨在培養更多的攝影教師人才。
3.3 攝影教育大數據化
教育大數據化其實是近些年教育行業的一大發展方向,在攝影藝術教育方面也同步展開了教育大數據化。在互聯網時代,大家可以通過網絡較快速地獲取所需要的知識,融媒體時代更為眾多的攝影人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并且人們可以利用新型媒介分享自己的經驗和知識。但是攝影藝術畢竟具有一定的門檻的——經濟門檻和審美意識門檻,專業的攝影知識并不是任何人都具備的。而攝影教育的大數據化,則是把這些專業的攝影知識以各種媒體的形式傳播出去,如音視頻、文本材料、教育數據等。大數據技術、融媒體這種兼具及時性和權威性的傳媒手段的出現,讓攝影教育“云”化成為可能。融媒體時代的高校攝影藝術教育將擁有更多的受眾以及更大的傳播范圍,這是攝影藝術教育的一大創新。
3.4 革新攝影教育人才培養目標
結合我國攝影界在世界上的地位,高校攝影藝術教育將致力于培養跨國、跨界的復合型人才。為了培養這一類人才,我國大部分高校的攝影藝術教育專業將會重新構建攝影藝術教育的課程體系,加入更多的素質教育課程,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注重中國特色的培養,同時鼓勵更多的攝影藝術專業學生進入其他行業,例如金融、經濟、自然科學等,進行跨專業的交流,通過“跨界”的方式來融合兩者。同時與國外各高校互動,加強溝通交流,讓學生有更多與國際接軌的機會,去接觸國外較為成熟的攝影藝術,并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特色,讓自己更加符合融媒體時代的需求,成為時代需要的人才。
綜上所述,我國的高校攝影藝術教育的轉型和創新都是在為培養富有創造力,更加有個性且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做準備。這與已經到來的融媒體時代密不可分,我們的時代呼喚創新,媒體行業也同樣有這樣的需求。在融媒體時代下,高校攝影藝術專業要注重創新,作為學生的我們也要抓住這個轉型的機會,去接觸更多的知識,通過跨專業融合、學習先進理論等方式,讓自己適應融媒體時代帶來的沖擊,在融媒體時代發揮自己的特長,在時代的風口之下實現自己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柳瑜.跨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攝影專業教學的拓展[J].藝術教育,2016(2).
[2] 辛平太.淺談融媒體時代傳媒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對策[J].西部廣播電視,2018(1).
[3] 劉洋,高俊杰.高校攝影教育的現狀與對其教學理念的思考[J].美術大觀,2010(5).
作者簡介:夏洪波(1976—),男,山東濰坊人,副教授,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攝影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