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體育舞蹈起源于西方,在經歷了長期的進步和發展之后成為國際性的競技項目,具有觀賞性和娛樂性,同時可以達到健身的作用。體育舞蹈中融合了音樂、藝術、肢體鍛煉等內容,可以增強體育鍛煉的趣味性,對于體育舞蹈的推廣有積極的作用,有助于提升人體的健康水平。
關鍵詞:體育舞蹈;人體調節;舞蹈健身
1 體育舞蹈的起源及演進過程
自古以來,舞蹈就是一種交流思想、表達情感的特殊方式,是人類運動中必不可少的肢體語言,分為體育舞蹈和文藝舞蹈兩個類別。體育舞蹈是體育運動的一個項目,又稱作“國際標準交誼舞”,它是體育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產物,是全世界參加人數最多的運動項目,并被列為奧運會表演項目。
體育舞蹈是一種社交舞蹈,起源于人類原始社會時期的土風舞,為了慶祝豐收或勝利,在原始部落里由性別相同的兩個人跳,沒有直接的身體接觸。現代意義上的社交舞蹈存在身體接觸,逐漸從早期的“手拉手”衍變為現在的“近身摟抱”。12世紀的華爾茲是最早的現代社交舞,由打谷場上的踢場動作演變而成,是阿爾卑斯地區一帶農民的民族舞。13世紀初,歐洲國家將民間舞蹈提煉后,形成了宮廷盛行的“宮廷舞”。14世紀末,德國、奧地利出現了男女舞伴近身摟抱的旋轉型舞蹈“蘭特勒”,這種舞蹈是現代華爾茲的直接前身,傳統的社交舞大步邁向了現代社交舞。1768年,法國巴黎出現了第一家舞廳,交誼舞開始在歐洲社會中流行,被稱為美國學派的社交舞。
社交舞經過不斷的創造融合發展,逐漸形成了現代各種形式的交誼舞.1924年英國發起成立了“英國皇家舞蹈教師協會”,制定了舞蹈競技的統一標準,并于1925年正式頒布了4種舞蹈的步伐,并稱其為“摩登舞”;20世紀50年代后,又確定了7種符合標準的舞蹈,并把規范后的舞蹈命名為“國際標準交誼舞”。1995年4月,國際奧委會認可了體育舞蹈,“國際舞蹈運動總會”于1997年正式成為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會員。體育舞蹈于2000年成為悉尼奧運會表演項目,2008年成為正式比賽項目。
體育舞蹈融健身性、娛樂性和表演性為一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認可和青睞,它作為一種獨特的鍛煉方式,迅速在我國各個學校的體育教學中普及。
2 體育舞蹈對人體功能活動的調節
人體對外界環境變化的反應是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的,而且總體上與這些環境變化相適應。人體對外環境變化的整體反應可以從兩方面來概述:一方面是人體的運動系統按照一定的方向路徑展開一系列的活動,另一方面是人體內臟系統活動作與之相適應的調節。人體進行體育舞蹈活動時,運動系統的活動必將影響機體的新陳代謝活動,從而影響人體內部環境的穩態;而一些劇烈的舞蹈分解動作甚至可以直接破壞人體的穩態,必須相應地調節內臟活動才能使機體保持穩態。所以,人體在進行體育舞蹈活動時,既要調節運動系統來完成一定的動作,又要調節內臟活動以保持穩態。而這些調節是由人體內部3種調節機制來協助完成的,即神經調節、體液調節以及器官、組織、細胞的自身調節。
2.1 神經調節
神經調節指通過神經系統的活動對機體機能進行的調節,是人體內最主要的調節機制。反射是實現這一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在人體中樞神經系統的參與下,機體對刺激產生的規律性反應,如膝跳反應。完成反射所必需的結構則稱為反射弧,通常構成反射弧的5個環節是感受器、傳入神經、中暑、傳出神經、效應器。在人體進行體育舞蹈運動時,各種舞蹈分解動作都是通過這一閉合反射弧完成的反射活動,有調節反射和非條件反射兩種。
2.2 體液調節
體液調節主要是通過人體內分泌細胞分泌的各種激素來完成的。這些激素經血液運送到全身各處去,主要調節人體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生殖等重要的基本功能。因為激素通常是通過血液運輸到距離較遠的部位起作用,因而稱為體液調節。血液中激素的濃度大度是相對恒定的,這些激素所影響的組織或細胞的活動以及所產生的效應也都是相對穩定的,這樣機體才能保持穩定。和神經調節相比較,體液調節的作用具有緩慢、廣泛和持久的特點。
2.3 自身調節
自身調節是內外部環境變化時組織、細胞不依賴于神經或體液調節而產生的適應性反應。一般來說,自身調節的調節幅度小,也不十分靈敏,但對于生理功能的調節仍有一定的意義。自身調節通常局限于一個細胞或一小部分組織之內。因此,大幅度、節奏激烈的舞蹈對于人體健康往往有著更明顯的效果。
3 結語
體育舞蹈種類繁多,技術難度也不盡相同,無論復雜程度與否,都需要體育教師在輔導的過程中與學生共同努力,幫助學生在不斷練習的過程中把握節奏,在扎實學習基礎舞步的過程中,逐漸提升練習難度,擴展舞蹈種類。每個學生的肢體協調程度也因人而異,因此教師也需要因材施教,結合每個學生的特點進行針對性的練習。體育舞蹈可以提升人體健康,在學校及以外的地區加強體育舞蹈的普及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姚德一,沙坤.淺談體育舞蹈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與價值[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34):182.
[2] 李瑞芳.體育舞蹈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探討[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2(24):141-142.
[3] 丁世偉,叢永柱,張達成.淺談在大學中開設體育舞蹈的意義作用[J].人才資源開發,2016(22):157.
作者簡介:劉慧(1986—),女,甘肅蘭州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