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工科建設旨在推動行業技術與經濟社會的發展,重視創新型、綜合化的工程教育理念,新人才的培養對環境設計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環境設計課程作為典型的設計寬口徑專業,注重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理應跟上改革的步伐。由此,本文主要基于新工科背景下,對環境設計課程立體化教學改革模式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新工科;環境設計課程;立體化教學改革模式
新工科自提出以來,便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巨大關注和研討,隨著“一帶一路”“互聯網+”等國家戰略措施的提出,“新工科”建設成為當務之急和長遠之策。環境設計課程包含范圍較廣,主要研究環境設計的基本理論與設計規律。目前,環境設計課程體系仍然沿用舊的基礎課和專業課量大模塊,難以滿足新工科對環境設計技術的要求。因此,基于新工科背景對環境設計課程立體化教學改革模式進行研究具有現實意義。
1 新工科與環境設計課程立體化教學改革
新工科建設是以新經濟、新產業為背景,“問產業需求建專業”“問技術發展改內容”的新工程人才知識體系。環境設計是新工科的重要技術支撐,我國環境設計專業起步較晚,歷經20多年的發展,當下很多課程成了交叉學科,如城市規劃學、人類工程學、環境生態學等。但目前受學制等因素的影響,原有的課程教學體系已經難以滿足新工科的專業需求,必須設計環境設計立體化教學平臺,建立有效的新工科課程教學體系以及教學模式,才能滿足新工科的新需求。因此,環境設計專業應推動課程的改革創新,主動設置和發展新興環境設計專業,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入手,將環境設計專業的最新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最新要求引入實踐教學過程中,最終真正打通實踐教學的“最后一公里”。另外,在新工科背景下,為了促進環境設計課程實踐教學理念的轉變,環境設計專業應打破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模式,由課內到課外,由學校到企業,建立“教學空間”與“實踐空間”合二為一的立體化教學模式,以滿足新工科建設的要求,培養出大批環境設計高質量人才。
近些年來,大多數環境設計課程會根據自身的辦學定位來設置人才培養方案,在課程設置上更突出地域文化或者地區崗位需求。在專業課程方面,除了強化基礎課程內容外,增加了企業崗位技能鍛煉。有些院校還通過校企共育共管、全程融合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方法,展開了多角度校企合作,增加了“用”“鑒”“拓”三個環節,從培養學生職業核心技能的“教”“學”“做”出發,注重于“用”的實踐教學探索。在課程上以企業的真實工作任務替代校內課程作業,逐步讓學生體驗由學生到職業人的身份轉變。但目前,國內環境設計專業課程與實踐教學已經無法滿足新工科建設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因此,我們必須探索出適合環境設計專業課程的多元立體化教學改革模式,通過校校交流、校企合作等方式,不斷促進其健康發展。
2 新工科背景下環境設計課程立體化教學改革模式的實施
2.1 根據新工科要求,因地制宜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設置
新工科要求突破核心關鍵技術,構筑先發優勢,根據國家戰略需求,以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為特點,因地制宜地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環境設計專業立體化教學改革模式是以培養就業時能無縫對接和服務企業的技能人才為目標的,因此,在人才培養目標及課程設置上需要充分考慮環境設計專業所處的環境及區位優勢,以實際項目為導向,根據地域文化特點,因地制宜地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比如,為了滿足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和新模式對人才的需求,在具體課程設置上需要充分考慮該崗位知識結構的深淺層次,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快速勝任崗位工作,即高年級課程需要為學生考慮該崗位的發展前景、潛在知識與能力,低年級掌握的知識需基本勝任崗位工作。
2.2 實施層次化教學,滿足新工科對人才的需求
環境設計專業課程立體化教學改革的實現路徑還需要立足環境設計專業的生產、管理、經營、服務等實際工作內容和崗位要求,采用項目導向式的教學模式,將產學研用聯合起來,從而滿足新工科對人才的需求。課程的主體內容設定為典型的工作任務和工作項目,同時也可以將課程模塊化,以真題實做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工作崗位能力,一個模塊由若干個子項目組成;授課過程要嚴格執行新工科要求與相關國家職業資格標準與規范。比如,高年級學生可以直接到企業實習,由教師和企業負責人共同指導,實行與企業對接的“產學研用”。
2.3 實現立體化和彈性化教學,提升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效果
新工科背景下,在實行課程立體化和彈性化教學模式時需要考慮以下幾方面:第一,不同水平的學生可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習模塊,課程設置要有彈性與可選擇性;第二,課程設置必須以學習者為中心,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教師只是課堂授課的輔導者;第三,要豐富教學方法,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啟發式、小組討論、團隊協作式教學,如參與式、互動型教學方法等;第四,應允許學生在不同學習模塊、專業、學校間做選擇,建立學分互認與資源共享機制,使其能獲得資源和相應學分;第五,引入工作室學習方式,通過模擬實際工作,建立學生、教師工作室,強化企業工作模式;第六,應注重過程評價、診斷性評價及能力獲得評價,建立合理、多樣、彈性的評價制度。新工科背景下,立體化和彈性化的教學模式,可以集中訓練學生的企業崗位能力,通過整合有限的教學資源,在主要項目課程外,輔助其他課程資源來培養學生該崗位應具備的其他能力。
參考文獻:
[1] 趙永華,李志慧,賈洪飛.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教育計算機課程教學體系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18(07).
[2] 朱志平.全媒體語境下的廣告設計課立體化教學體系構建研究初探[J].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18(05).
[3] 丁凱.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方法改革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8(05).
作者簡介:梁燕敏(1979—),女,廣西貴港人,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