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彬彬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綜合素質也在不斷提高。而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社會發展的中流砥柱,更是社會以及國家重點培養的對象。微公益的出現不僅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且有利于對大學生的情操培養以及提升其道德素質、增強社會責任感,對于培養大學生奉獻精神更是具有其重要意義。在推進微公益的同時更加注重大學生奉獻精神的培養。
關鍵詞:大學生;微公益視野;奉獻精神
1 學生參與“微公益”活動的現狀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的大學生覺得自己具有奉獻精神,并且約有一半的人參與過微公益。但三分鐘熱度的大學生超過一半,一直堅持的僅占比27.94%。其中60.78%的大學生表示非常有必要參加微公益活動,認為與每個人密切相關需要去踐行的,只有4.41%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其中,有63.73%的大學生參與過微公益活動,占了較大比重,而36.27%的大學生沒有參加過微公益活動。根據調查,大部分大學生愿意參與微公益進行愛心奉獻,有較高層次的思想道德素質。但是相對于沒有參加過的36.27%的大學生存在的問題則是自身經濟能力的問題。在“互聯網+”背景下,國內公益慈善活動首次借助互聯網平臺轉型升級,改變了國人對傳統公益慈善活動的看法,這對傳統公益未來的發展轉型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2 奉獻精神缺乏持續性的原因分析
首先,大學生自身經濟條件有限,所參與的微公益活動往往難以為繼,公益活動具有臨時起意的特點,導致大學生參與微公益活動的熱情度雖高,但參與度較低、持續性不足。學生的經濟能力有限,無穩定的固定收入,沒有辦法對于類似“疾病籌款、網絡拍賣”等需金錢資助的微公益項目進行參與或是說參與度較低。而基于微博、微信等互聯網平臺來發起“能量籌集:螞蟻森林”“點贊、轉發、關注”等類別的微公益活動獲得學生較高關注和參與。
其次,調查可得知,從未堅持過微公益的大學生占少數。再者占較大比重的三分鐘熱度的大學生,因其微公益的公開透明度、真實可信度尚顯不足,使得大學生參與微公益的過程中存在著自身參與功利性動機、認知不足、懷疑微公益可信度等主觀因素。從某90后女生利用天津爆炸事故微博騙捐事件,再到男子假扮“知乎女神”騙捐事件,網絡公益界掀起了信任風暴,這些缺乏監管部門監督的“騙捐門”事件的頻繁發生,一次次地透支人們的善意,讓原本充滿善意和溫暖的愛心逐漸變得冷漠。公益團隊實力參差不齊、線上和線下公益宣傳脫節、學校激勵機制有待完善和社會助力不足等客觀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微公益參與度。
3 微公益對大學生奉獻精神的培育對策
以網絡平臺作為培育載體的“微公益”活動,一方面以實際行為將培育大學生的奉獻精神真正付諸實踐,另一方面也為大學生營造了有強大思想和力量的政治道德成長環境,進而潛移默化地豐富大學新生內在的精神世界,增強其精神力量,亦是促進傳統“微公益”活動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在“圓夢中國公益我先行——第一屆全國大學生微公益大賽”的舉辦中給大學生帶來了一個很好的引導,鼓勵大學生參與微公益,培養他們對于社會的責任感,對于社會的奉獻精神,由此展現大學生良好的精神追求和風貌。
3.1 從高校角度上調節,資源合理配置
(1)利用高校現有公益活動進行推廣。高校新生所處的大學就是一個廣闊的微公益參與平臺,在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微公益正在不斷地融入與改變他們的行為方式。在日常的班級活動中,大學新生可以通過利用班會、團課、團立項活動等方式進行微公益的宣傳,從而號召更多的同學參與到微公益活動中,進而實現對大學生自身奉獻精神的不斷培養。在校園中,學生社團開展的“掃樓”活動、跳蚤市場、公益捐衣等活動,最大限度地發揮大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力,形成友好互助的活動圈,營造高校友善互助的氛圍。
(2)活動常態化。“微公益”活動的主要特點就是利用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小事給予需要幫助的人幫助,但往往也因為事情的微小、細小,不能引起學生的足夠注意力,容易被遺忘,難以持續進行。而且活動缺少長期有效的積累的話也無法形成鮮明有特點的活動,缺乏對大學新生的吸引力。因此,針對這一問題就要求微公益活動的開展要具有常態化特點。常態化地開展微公益活動,形成固定的活動形式,從而擴大活動的影響力,塑造成高校特色學生活動。另外,也要注重活動的傳承性,吸引以及培養一批熱愛微公益、熟悉微公益活動操作的新人,保證微公益活動的穩定性、長期性和常態化,從根本上保持高校微公益的可持續發展。
3.2 強調主動性問題意識
(1)多倡導微公益理念。高校可以切合高校思政工作,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的優勢進行傳播,也可以利用校園廣播平臺進行宣傳,引起同學的注意。通過有效的理念倡導,微公益能夠讓大學生將理想追求與實際行動統一起來,使得他們在參與的過程中熱情得到不斷的提高,自信心得到不斷的提升。其次,微公益活動具有廣泛的外延性,它可與學生的道德修養、專業學習、社會實踐相結合,從多方面促進大學新生的全面發展。
(2)加強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精神的培養。大學生能夠進行自我教育,這就需要大學生通過系統的學習來深刻體會和加強對奉獻精神的理解。大學新生的自我服務精神主要體現在服務自身、服務他人、服務社會這三點。而微公益正是一種倡導服務自身、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活動,它對于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與服務意識,提升學生的責任心與愛心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高校應把參與的形式轉化為常態化,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權,在學生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在恰當的時候給予充分的指導,引導他們進行經驗總結,最終達到提升大學新生的能力、思想境界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馮瑩姣.微公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D].浙江師范大學,2012.
[2] 袁楨.大數據背景下的微公益平臺建設[J].工商管理,2014.
[3] 毛逸倫.微公益視角下高校共青團青年志愿服務工作的問題與對策思考[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
[4] 陸夢瑩,等.“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微公益現狀調查研究——以揚州大學學生為例[J].文教資料,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