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賈曼的《藍》沒有活動的影像,或者說影像歸零,銀幕上只有一片藍色。這是賈曼作為一個艾滋病患者最后的對生命的思考,思考他對于生命的感覺,對于生命即將結束的感想。賈曼是觀念藝術的先驅,其認為所有制造“象”的本身是一種不純粹、褻瀆,他將這種觀念應用在《藍》上。
關鍵詞:賈曼;觀念藝術;紀錄片
1 召喚真實的“聲音紀錄片”
對于紀錄片來說,影像風格的基調奠定取決于導演對聲音和畫面的理解把握,大部分觀眾對于影像的感知經驗往往來自“觀看”而非“聽見”,而實際上,聲音元素往往和畫面同樣需要重視。紀錄片的聲音元素除了人聲、旁白和配樂,各種自然音效的使用、聲音的遠近高低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觀眾的感知。
2 藍色所象征的符號內涵
《藍》是英國先鋒導演賈曼生前的最后一部紀錄片,全片僅有一片藍色幕布,導演用一張藍色幕布徹底消解了畫面與影像的空間。影片一開始,時間在鐘聲的殘響中緩慢流動,銀幕上浮現出一片藍色,這是導演患艾滋病后視力受損接受視網膜治療時經常布滿看到的畫面。藍色從始至終存在著,配樂與旁白訴說著賈曼對病痛的感知,寓言般的奇想,意義般的探求,使觀眾沉浸在片刻的思緒狀態。
在《藍》中,“靈”與“肉”的本體潛藏在藍色幕布之后,在單色調的符號象征里,以一種冷靜低調的開端引入靈魂與肉體的對立碰撞及交叉對話。藍色是一種沉重的顏色,其所代表的符號內涵亦很深遠,畫面上一片靜止不動的藍,很難讓人不聯想到克萊因。伊夫·克萊因是法國藝術家,是新現實主義的推動者,對于克萊因來說,藍色是一種帶有迷信的色彩,可以讓人超脫物質的束縛,與其背后的影像哲學不謀而合,以單純的刺激觸發人內心深層的感受。
3 制造“象”的不存粹性
賈曼對于色彩的眷戀十分強烈,他選擇藍色作為他離開人世前最后的生命象征。《藍》記錄了他對于生命即將結束的感想,生病住院、看病打針以及如何與死神對抗的過程。
賈曼年輕時就想拍一個關于克萊因的影片。克萊因是觀念藝術的先驅,也是著名畫家,他發明了一種藍色顏料的制造程序。這種藍就是賈曼紀錄片中呈現在銀幕上的藍,這種藍被克萊因命名為“International Klein Blue”,他為自己制造的這種藍申請了專利。繪畫的表現手法分為抽象和具象,但無論是抽象還是具象,都是在制造一個“象”,即制造形象。賈曼認為制造“象”的本身是一種不純粹、褻瀆,他回到繪畫最本質的部分,這個最本質的部分就是一個關于色彩本身的探索。繪畫未必是表達、再現、描述一種物質的存在狀態。
4 關于《藍》的媒介呈現的演變
賈曼《藍》的嘗試經驗是關于“電視傳播”的經驗。在1980年末,曾有一個電視單位請求賈曼合作一個關于克萊因的紀錄片,賈曼拒絕了。因為他欣賞克萊因這位畫家,不想隨意褻瀆。賈曼在日記里表示,他要在電視上做藍色的銀幕,沒有畫面只有聲音,時長大概五分鐘。由此可見,將藍色投在銀幕上這種想法,賈曼早年就有過。后來在英國BBC之后成立的Chanel4頻道,成立的宗旨是做具有開創性的創作,當時很多英國導演去尋求投資機會,賈曼也是其中之一。
《藍》從1993年到現在已經過去20多年。1993年,英國彩色電視的覆蓋率并不是百分之百,當年有部分英國人在電視上觀看到的是黑白的《藍》。制作方在Chanel4放映之前,做了一個告示告訴觀眾,這個是電影,接下來你看到的屏幕不是因為電視故障,而是導演要做一個特別的放映。BBC也做了一個公告表示,如果各位觀眾想看賈曼的《藍》,但是家里面沒有電視,可以向他們申請做一個純藍色的Postcard,可以看著Postcard,再聽《藍》的聲音。所以《藍》是一個電視的呈現,也是一個廣播的呈現。
5 聲音敘事的極致書寫
聲音敘事最常見的是人聲,是推動影片敘事的一個重要方式,同時結合環境音定義空間與時間,幫助觀眾理解和觀察人物的個性,很多影片中的場景道具的質感都可以用聲音來詮釋。紀錄片被視為再現真實的媒介,配樂的使用常常被認為是過度渲染,但如果利用好節奏和表現方式,音樂也是強烈直觀的敘事手法。
《藍》全片只有一片純粹的藍色畫面,依賴旁白推動劇情,是聲音敘事的極致。《藍》在電影院上映之前布置了一場音樂會,配合現場的演出,誦讀賈曼所作的最后的書寫,這些文字是賈曼在醫院的病床上用便條紙一張張寫下來的,最后構成如今呈現的聲音紀錄片。賈曼在他生命的最后時光里,不再用銀幕具象地表達他的想法,而是用克萊因的藍作表達的線索,作為銀幕可不可以描述、說明、再現的一個基準,如果電影只有聲音的體驗會是何種呈現。片中旁白由賈曼與其好友一同配音,背景音樂則取自英國實驗音樂樂團Coil,由波蘭作曲家也是民族音樂的代表卡羅爾席曼諾夫斯基,以及法國作曲家艾瑞克作曲,并在音樂家西門的編排之下,組成一部詩曲。
《藍》中將諸多風格迥異的配樂拼接在一起做聲音的蒙太奇,它同時也是電視、電影、錄像、CD。當觀眾全神貫注關注聲音的細節、紋理的變化時,就可發現賈曼是如何在自然音與人造音、人聲之間做轉換,如何截取有層次的聲音,如何呈現出電影的詩意的。《藍》用一個靜止的畫面談個人內在的所思與所想,與他之前的影片《天使的對話》《卡拉瓦喬》不同,賈曼早期的劇情片是意識流的,讓觀眾難以琢磨故事背后的影像內涵,但是《藍》不同,盡管它是一個極端抽象的影像書寫,但是最抽象,也是最具象的,沒有畫面的呈現反而是最豐富的。賈曼的《藍》反映出聲音是感受性的,也是動態的,是創作者建立敘事,呈現觀點或者再現真實最好的表現手法。
參考文獻:
[1] 德里克·賈曼.賈曼電影日志:以卵擊石[M].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4.
[2] 德里克·賈曼.現代自然[M].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
作者簡介:楊安楠(1998—),女,安徽淮南人,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2016級戲劇影視文學專業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