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高要求,舞蹈鑒賞課已經成為眾多高校的通識教育課程之一。然而各個專業學生因為智力結構、認知水平、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別,讓這門課程的教學形成了不同的特點。通過探索體育專業學生舞蹈鑒賞課的開課現狀,以學生特征為基礎,討論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考核方式,并提出相應的改革對策,使藝術教育課程真正起到提高學生素質的功用。
關鍵詞:舞蹈鑒賞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藝術修養;改革辦法
人文修養學科擔負著道品質教育和個人全面持續發展的重任。近幾年來,國家和高校針對學生文化修養滑坡的現狀,加大了改革的力度,但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在體育院校,忽視人文修養學科已經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通病。公共藝術課程并沒改變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許多學生抱著湊熱鬧、拿學分的態度去的,而真正把學習這些課程放在提高自身素質上去理解、去自覺學習的學生并不多。雖然有一些學生已經意識到文化修養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因為長久以來的認知習慣也讓他們很難真正融入課程中去。文章將以通識藝術修養課程中舞蹈鑒賞課為例從體育院校學生的特點從發,以調動學生積極性為前提,探討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用學生最喜歡的方式“因材施教”。讓舞蹈鑒賞課真正發揮提高學生藝術修養的功效。
1 對于體育專業學生開設舞蹈鑒賞課程的重要性。
1.1 體現國家方針政策
近年來我國對于普通高校大學生的藝術感知能力提高提出的要求,多年的應試教育政策讓我們年輕的一代缺失了對生活的創造力,對美感的鑒賞力,這也顯示了當代的大學生在精神上的貧瘠。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教育部在1996年《關于加強全國普通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意見》,以及2006年關于印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的通知中都提到了“為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力、鑒賞力、表現力和創造力……每個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至少要在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中選修l門并且通過考核”的要求。
于是音樂鑒賞、舞蹈鑒賞、美術鑒賞等課程都成為了高校通識教學的課程選項,在普通高校開設的舞蹈鑒賞課程不僅是對國家方針政策的貫徹,也是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之一。
1.2 舞蹈修養對體育學科發展的促進作用
對于教師來說,想要上好面向體育專業學生開設的舞蹈鑒賞課,必須要了解舞蹈與體育的關系。首先,從起源上看,任何人類的生產、生活都是以勞動為基礎,體育和舞蹈的產生也不例外,從這種意義上講,體育和舞蹈的發展過程都交織著生產勞動,都是以勞動實踐的形式逐步形成并發展起來的。其次,從目標上看,體育和舞蹈的功能雖然有各自的特性,但總體目的卻是相同的,兩者都是為了滿足身體發展需要而進行的身體活動,兩者都強調形體訓練,要求掌握高難技術技巧。只是體育通過身體的各肢體與關節的訓練,達到增強體質,促進身心的健康。舞蹈則是通過富有節奏的、通過提煉和組織的各種人體動作和造型來傳達思想感情的藝術。再次,認識舞蹈的美能夠幫助學生提升對體育美的認識。體育美包括了自然美、藝術美、心里美多個方面。藝術是對人們對美的認知反正是大眾的意識形態,它其中的舞蹈是用線條、造型、色彩等形式來表達人物的美的感知,在觀賞舞蹈時所表現出來的美同時也能增強學生體育的藝術之美的理解。比如體育舞蹈、健美操、藝術體操、花樣滑冰、花樣游泳、武術等體育項目越來越離不開藝術表現,舞蹈能讓這些體育項目更富于美感和藝術性。
2 體育專業學生的學生特點以及上課的現狀
在人們普遍的認知中,體育院系學生大都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真的如此嗎?曾經有人對體育專業學生和一般大學生的智力做過研究,研究表明在總體智力水平上兩類學生并是沒有顯著差異的,但是因為體育專業的學生更多接觸的是身體運動方面的知識,所有在智力有其結構上的特點,與一般大學生比較時,表現為在觀察力、時空感、操作過程中的思維能力及視動協調能力等方面較強,而在知識面、理解語言并運用語言進行分析、概括、判斷、推理能力等方面較弱。
體育專業學生的術科課學習大都在室外場館學習為主,學習的內容也多以身體動作練習為主。由于多年從事以身體活動為主的大區域體育訓練使學生養成活潑好動、易受外界因素干擾等特點。這些現象都是影響學生進行學習的主要因素。雖然他們有良好學習動機,但又不能科學的安排學習時間,常常因外界環境的變化,放松學習和轉移注意力或無法控制自己的意志力進行長時間的理論課學習。這些特點使得體育專業學生多以專業課的學、練為主要學習任務,而忽略了作為一名大學生所應培養的綜合素質的目標,局限了學習的范圍。因此我們常常會聽到教授舞蹈鑒賞課的教授反映:第一,只有少部分學生是真正認真地學習,很大部分學生是抱著混學分的心態的上課的,學生缺課、遲到、早退、上課干其他事情的概率比較高;第二,由于知識面比較匱乏,教師很難在互動環節有所展開;第三,對于純舞蹈比如民間舞、芭蕾舞、現代舞等經典舞種的學習興趣不高。
3 針對體育學科學生的舞蹈鑒賞課程的教學特點的改革辦法
3.1 教學內容
用已故著名舞蹈家孫穎先生的話說:舞蹈風格、色彩、情調、意境是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地區在歷史長河和社會演變中共同的文化心理結構、共同的文化形態、共同的審美情趣的凝聚,舞蹈鑒賞課是舞蹈文化普及傳播的重要途徑。
因此對于舞蹈零基礎的體育學生來說,舞蹈鑒賞是一門旨在提升自身修養,豐富文化內涵并提高審美情趣的課程。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該做到廣泛性與經典型的統一,多樣性與代表性的統一。雖然課時很有限,但教學內容應該豐富,因為這門課程的教學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到舞蹈的海洋中去獵奇,而不是要求他們掌握一門技術,因此現在國際社會流行的各種舞蹈都應該成為教學的范圍。
舞蹈是一種文化現象,它的形成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發展有密切聯系,是人類在漫長的社會發展中逐步形成的體態和對社會觀念的反映。每一種舞蹈都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它遺存在舞蹈的各種動態形象、表演程式、服飾道具、 場地中。人民在參與舞蹈活動的時候就能將這些文化在不經意當中傳承下去。在眾多的舞蹈種類當中,民間舞是用舞蹈展示不同地域里的風俗習慣;古典舞用身體的故事來講述歷史文化;現代舞是身體最自由的呈現方式;當代舞反映社會現實,緊隨時代潮流的先鋒者;運動舞蹈健與美的結合;國際標準舞時尚與古典的碰撞;流行舞:與國際接軌的新時尚。這其中當代舞、國際標準舞、運動舞蹈、流行舞等舞種,雖然是近10年才開始發展的舞種,但由于能與時代和國際的緊密結合就,加之良好的推廣已成為市場新寵兒。
在體育院校開設舞蹈鑒賞課,在教學內容要根據學生的特點來選擇。在課程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學生對于民間舞、古典芭蕾、現代舞等經典舞種的學習興趣要相對弱于等時尚和潮流的舞種。然而這些內容作為舞蹈分類中最經典的、最傳統的部分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它所顯示的是舞蹈文化的縱向傳承,所承載的是歷史的祭奠。但是,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對其他的舞種(如體育舞蹈、運動舞蹈、街舞等和體育的聯系相當緊密的內容)在學時分配上有所側重,或者增加此類教學內容的學時量,使其充分體現了體育與藝術的跨學科的融合。
3.2 教學方法
由于國家的政策方針中,對普通高校學生藝術修養提升的要求是“提高他們(學生)對美的感受力、鑒賞力、表現力和創造力”,因此大部分的《舞蹈鑒賞》課在培養目標制定時設定教學大綱的教學目標對于學生的要求只是了解,而非掌握,因此從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來說,豐富和生動有時不僅僅取決于教學內容,還包括教學思路和教學手法。
(1)對比教學法:教學思路決定教學結構,在多元化教育背景下教學內容可以把不同地區的相似類型的舞蹈作為專題來比較,或者同一主題的不同形式的作品來分析。此種方式對于文學修養比較薄弱的體育類學生來說,可以起到簡單直觀的效果。例如“踢踏舞”,將中國藏族民間的踢踏舞,美國、愛爾蘭、俄羅斯等不同風格的踢踏舞對比進行,同時還將原始踢踏舞的元素和歌舞片、電影等現代藝術手法相聯系進行講解,既有橫向的對比,又有縱向的沿革流變,分析不同國度、不同民族踢踏舞的風格形態和文化內涵。學生不僅能了解到舞蹈的特點,而且能夠擴充知識面,提高學時綜合素質。
(2)分類教學法:大部分體育類院系會把學生中分為的是運動訓練以及體育教學兩個方向。對于運動訓練方向的學生,不管是進入大學以前或者進入大學以后,都會用大量的時間在提高專業技術水平上,因此文化基礎比較薄弱,并且在理解能力和學生自主性方面都比較差。因此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這類學生應該多實用和時代結合比較密切的諸如運動舞蹈、街舞、體育舞蹈的內容;而體育教育方向的學生經歷過高考,文化基礎相對較好,自我學習能力略強,而且很多學生就是以做教師為職業導向,因此培養此類學生的文化意識尤為重要,古典舞、民間舞等舞種是時代和民族給舞蹈留下的印記,其中蘊含著強烈的文化內涵,給學生講解舞蹈的同時,讓學生增加文化底蘊,一舉兩得。
3.3 教材
在當前的舞蹈鑒賞教程中針對普通高校舞蹈鑒賞課的教材不少,但是能夠體現出多元舞蹈文化、展示舞蹈與運動相結合的幾乎沒有,而且大多的教材未配有與其內容相關的影音資料。通過問卷調查發現體育類學生對于閱讀配有大量圖片或者影音內容的教材更容易接受,而文字較多,內容比較深奧的書籍會大大降低其學習興趣。針對體育院校的舞蹈鑒賞課的教材的選擇,教材應該既有各類舞蹈的專題性與專業性,也要體現多元舞蹈文化的綜合性。因此根據體育類學生需求,編寫適合學生的認知方式的教材是教學改革提出了先決挑戰。在書中不僅需要在宏觀上把握審美性、文化性、多元性原則,還要在微觀上避免因一種教學模式或大統一的內容墮入到按部就班的漩渦中。
3.4 考核機制
舞蹈鑒賞課是旨在提高學生對美的鑒賞力,而非要求學生掌握一門技術。因此最后的考試并不能把是否掌握基本知識、動作是否標準作為評判標準。在選擇考核方式時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以及參與性,通過調研,當前教師在選擇的考核方式時多偏向于讓學生提交學習心得。然而從考核的效果來說,很多學生都是在網絡上摘抄來應付考核,很少有學生真正結合在課程中學到的內容來寫真實的學習心得。所以教師來說很難看到學生的學習效果。當前多媒體教學和網絡教學已成為主流,學生的考核也應該結合這些形式。比如讓學生自由分組,選擇不同的主題用PowerPoint的形式進行陳訴對不同類型舞蹈的分析或者對不同舞蹈文化的理解,教師根據學生的陳述來判斷考核成績。這種方式不需要學生死記硬背,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4 結語
舞蹈鑒賞課程已成為眾多高校通識課程的之一,但就目前的情況下體育院校里開設的舞蹈鑒賞課還沒能達到教育部希望的“提高他們(學生)對美的感受力、鑒賞力、表現力和創造力”的目標。教學改革即希望通過找出更多更好的適合體育院校學生的特點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完成國家提高大學生藝術修養的綜合目標。而當前導致體育院校學生忽視文化素質教育的原因主要包括個人、社會、學校教學和管理、家庭四個大方面。要提高教學效果,達到預計目標除了教學改革以外,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素,如何多管齊下提升學習效果需要多方面的關注。正所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是教學工作的先決力量,教師的學識與德行是最好的學習榜樣。以師之正能量影響和帶動學生,讓舞蹈鑒賞課真正成為提升體育類學生藝術修養的源泉之一。
參考文獻:
[1] 冮毅.舞蹈鑒賞課程中的怎么看和看什么問題[J].藝術研究(哈爾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07(3).
[2] 姚毓華.高校舞蹈教育的現狀問題與反思[J].舞蹈,2011(2).
[3] 朱兮.普通高校舞蹈賞析課的幾點反思[J].舞蹈,2012(4).
[4] 胡偉.比較視野中的舞蹈鑒賞課程研究[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1(2).
[5] 王月華,齊明.提高體育院校學生學習理論課效果的探討[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1995(2).
作者簡介:賀婷婷(1981—),湖南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