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順仙
摘要:我國宜興紫砂陶工藝起源宋代,經明、清兩代發展至今,紫砂事業盛況空前,后起之秀眾多,壺的造型豐富、工藝完整,在陶瓷工藝品中遙遙領先、獨樹一幟、獨領風騷。
關鍵詞:筋紋器;分類;紫砂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5-0045-01
在中國陶藝中,紫砂特殊的品種,它具有與眾不同的性能與用途和藝術風格。它是一種實用與藝術高度和諧又妙不可言的特種手工藝品。俗話說的好。“外類紫玉,內如碧云。賞其內彩。溫潤如君子,豪邁如丈夫,紫砂千姿百態。有樸實和實用的造型。也有奇型怪狀的造型。總括起來分為“幾何形”“自然形”“筋紋器”及水平壺等茶器。
1.自然造型:以自然界中的瓜果花木、蟲魚鳥獸等自然形象加以簡化,結合實用而變形,如蓮子壺、葵花壺、柿子壺、竹形壺等,統稱“花貨”。
2.幾何造型:以不同的幾何形體為藝術造型,如各式方形壺、圓形壺、直筒壺、雙棱形壺等,統稱“光貨”。
3.博古造型:取材古代文物的造型,如:仿青銅器、漢簡、玉器、秦漢瓦當等造型的茶壺,形象質樸、雅致,古趣盎然。四微型刻壺:因紫砂中存有石英沙粒,歷代都有微型刻壺問世,且微刻技藝日益精致。現今,在一把容量350毫升的掇球壺上,琢刻茶圣陸羽七千余字《茶經》全文的紫砂壺業已成功。
筋紋器造型的特點是將形體的俯視面作若干等分,把生動流暢的筋紋組織于精確嚴格的結構之中。由于它是從生活中所見的瓜棱、花瓣、云水紋等提煉出來的造型樣式。因此筋紋器造型不僅在造型側視面上尋求變化,其俯視面上的形象更吸引人。筋紋器造型紋理清晰流暢,口蓋準縫嚴密,是藝術與技術的高度統一。這是從生活中所見的瓜棱、花瓣、云水紋等創作出來的造型樣式。因此筋紋器選型不僅在造型側視面上尋求變化,其俯視面上的形象更吸引人。筋紋器造型紋理清晰流暢,口蓋準縫嚴密是藝術與技術的高度統合。
筋紋器形體是從砂器早期的六方形壺的基礎發展而來的。筋紋器壺藝造型規則是“上下對應,身蓋齊同,體形和諧,比例精確,紋理清晰,深淺自如,明暗分明,配置合理”。大多數這類壺藝均要求口、蓋、嘴、的、把都必須作成筋紋形,使與壺身的紋理相配合。這也使得壺藝和壺體與壺蓋結合上要求有如精密之機械。每一等份、每一壺口半圓線、弧線等都要計算得十分精確。其工藝手法的嚴謹程度,達到了無比嚴密的程度。近代常見的筋紋器造型有合菱壺、半菊壺等。
紫砂筋紋器型制殘片最早見于宜興丁蜀鎮羊角山占窯遺址出土器皿,歷經宋、元及明代早期無數陶工的開掘,并逐漸演變,在明代中期以無名氏陶匠為先導,以時大彬、李仲芳、陳仲美、徐友泉等為杰出代表的特有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
紫砂筋紋器沿至清代,隨著時尚習俗的改變而改變型制,包括方型、圓型、自然型、筋紋自然混合型,筋紋自然方型混合型等多種形式。歷史上清代乾隆年間的宮廷用壺有過精品,但大多佚名。“菱花”、“合菊”、“半菊”、“菊形”、“葵式”等為常見形式。無論是方型、圓型、混合型,均用筋紋組成線條,蓋與口瓣瓣相吻,筋紋表達從蓋頂端放射到蓋口,再舒展過渡至壺體,直至壺底,貫通一氣。瓣面大小如一,腴而不腫。
從材質方面入手,紫砂筋紋器形態多姿優雅,講求淳樸逸秀的風格。所以精雅之壺必須產用精細之泥,才能體現出壺藝風格。
在材質方面,筆者親自到礦點進行實地考察,經多次反復提練,試驗和燒制配制出優質原礦紫砂泥,今就筆者所作菱花提梁壺來說,采用紫砂純紫泥,因泥料細膩,其更能表現出筋紋的明暗對比效果,使得茶壺線條更加趨于明晰,展現出菱花提梁的獨特神韻。紫砂筋紋器由泥片鑲接、壓筋紋、依據樣板校準、拼接而成。工具是制作筋紋器的前提,制成各種工具,如壓筋紋的線梗、理筋紋的內外鐵皮刀、清線之明針等等,工藝制作切忌馬虎,定須精到,方可出精品。紫砂制作工具,包含諸多的審美理念,是技藝相結合產物。
對紫砂筋紋器線型的把握,筋紋器是線型一致分直線型,對稱型,以圓心均等回旋轉型等三大類。直線型宜由小漸大,節奏鮮明,棱線雖多,但無瑣碎之感,要集秀麗、華美、大方于一體。中者宜簡不宜繁,對稱凹凸變化,收放動靜,襯托主體,形成強烈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后者在平面上分成若干等分,以中軸線為基準,構成旋轉的弧形曲線,以同一方向的變化,這樣才能產生動感。
紫砂筋紋器造型作為紫砂造型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門類之一,優良傳統應該繼承發揚,并在繼承發揚的基礎上立足于創新。這樣,才不致于使優良的傳統技藝失傳、直至湮沒。也只有在發揚光大的同時不斷推陳出新,紫砂筋紋器新作新品新款才能不斷涌現,紫砂藝術才能繁榮,才能使紫砂事業進一步向前推進發展。
作為一個紫砂藝人,在紫砂陶藝的創新方面,我也進行著思索和嘗試,潛心追求紫砂傳統的基礎上務求創新,盡力做到:作品構思新穎、做工精細、神韻兼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