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貴榮
摘要:老莊美學對山水畫意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影響了山水畫的審美取向;老莊美學的主要思想“道法自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虛實相生”等對中國山水畫的創作及審美意境的形成有著重大影響。
關鍵詞:老莊美學;山水畫;審美取向;意境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5-0070-01
中國的山水畫作為一門獨特的繪畫形式,山水畫從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到隋唐時發展為獨立的畫種,在宋元時期則成為中國畫重要畫種之一,發展漸至成熟,在中國畫史上大放異彩,中國形成獨特的山水審美意識。中國人喜歡在山水之間徜徉、徘徊,將山水勝境作為自己的心靈家園。
山水對于中國人的精神境界的修煉、人生意義的探尋、審美情趣的養成有著深刻的影響,這與老莊美學思想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山水對于中國人來說,不僅是一種自然特征,還包括山水在人主體的幻想下成為藝術上的聯想,并最終變為畫家內心的山水圖式。山水以其自身的美學價值深受人們的喜愛,也體現出人和自然直接的審美對照。
作為中國古代文化核心成份的老莊思想對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其中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樸素唯物主義以及老莊的“逍遙游”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言在意外”的審美意識與“恬淡虛無無為”的質樸心態對中國山水畫的創作及審美意境的形成有著重大影響。
宋代是我國古代山水畫的高峰,繪畫藝術在技巧上有許多重要的創造。山水畫追求優美動人的意境情趣,山水畫的繪畫形式和題材都有了大的發展。
李成、范寬等作畫題材以北方雄偉山川河流為對象,意境的追求也是與對象有關的,在種種雄偉山川的影響下,形成了以墨色為主,簡練概括的筆法為途徑最終畫出大風格的畫品,其中許多人以自然法則為遵循,終其一生通過畫面體現總結出了其對自然大道法則的理解和歸納,使繪畫有了長足的發展。
在繪畫對象上,從歷代的對皇室貴族、氣韻仙山的描繪道當時的田園景色,從為特定人群服務走向了廣大人民;畫面題材僵化、形式死板,轉向了對濃于生活氣息的題材和真實的景物描繪,讓繪畫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氣勢雄偉,巨峰屹立,幾乎占滿了畫面,山頭雜書茂密,瀑布從腰間直流而下,山腳下巨石縱橫,使全幅作品體勢錯綜,在山路上出現一支商旅隊伍,路邊一灣溪流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飛瀑,使觀者如聞水聲、人聲、騾馬聲,也點出來溪山行旅的主題。
該作品遠處高山為實景,中景為虛景,近處為實景,具體繪有巨石,叢林以及商旅隊伍,虛實結合,有生于無,實出于虛,描繪出山川氣韻,飛瀑從山間直流而下,營造出氣勢雄偉的意境美感,讓人心生敬畏。范寬以雄健的筆力勾勒出山石輪廓,濃厚的墨色描繪出秦隴山川峻拔雄偉之氣概,生動地描繪出自然景色,極富美感,整個畫面氣勢逼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是范寬對秦隴山川的內在感受,是自然之美的感受,是樸素美。
馬遠的《踏歌圖》以簡勝繁,體現了南宋山水畫的意境。馬遠繪畫常把主景置于繪畫的一角,其余則用渲染的手法淡化處理,在畫面下方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六人在路上邊行邊舞,動態的舞姿與山體成犄角之勢,遙相呼應。在畫面的近處有幾個向遠處觀看的人,他們所看的地方正是畫面虛無的地方,使人不自覺的看向遠方。作品整體以散點透視為觀察方式遠景與中景、近景同處一處,達到畫面和諧而穩定的效果。近處景色實在而具有以小見大的特點;遠景反之,直到單純到了極點,常在畫面上留出大片空白,以表現深遠而充實的空間感。這種表現手法在中國傳統繪畫中是一種創新,虛虛實實,耐人尋味。該作品在馬遠筆下描繪的意境深遠,表面看似美好、平靜,其實上是他內心的寫照,也有殘山剩水的寓意,表現了殘缺美得意境。
夏圭的《溪山清遠圖》卷首古松巨石,煙霧丘陵;平移而下,可見叢林掩映山莊,有農夫、僧人徐行;江水遼闊,遠山空蒙,風帆點點;對岸突起懸崖危巖,樹木森森。山外有木橋接岸,橋上有閑人談話,橋下貨船忙于裝卸;橋邊是村樹籬舍,與近景相對處為天水蒼茫,令人心曠神怡。漫步出村,又見煙波浩渺,奇峰突兀;山下巨石大樹,淺溪木橋,平攤斜坡,過坡至山村。
該畫卷以水墨繪出,醞釀墨色如敷粉之色,樸素清逸。皴法全用斧劈,筆法蒼老,勁利方硬,表現出一種幽淡、清凈、冷寂的意趣。畫面中虛實相生,這是山水畫的審美法則的體現,通過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表現出幽淡、清凈的意境美。
宋代時期山水畫的意境的創造,審美取向都影響著后世。老莊哲學和禪宗思想對宋代山水畫產生了影響,老莊哲學思想中的“道”和宋代山水畫創作有著純天然的默契,從宋代山水畫中可以看出,不管是筆墨使用還是色彩使用上都崇尚“極簡”,這也反映了老莊哲學對宋代山水畫的影響。
山水對于中國人來說,不僅是一種自然特征,還包括山水在人主體的幻想下成為藝術生的聯系,并最終轉變為畫家內心的山水圖式,可以說,山水是中華民族個性化的思維形式和精神氣質。
指導老師:殷曉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