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要:進入21世紀,全球經濟、文化與科技大融合,戲曲舞蹈是我國宮廷舞蹈的一種,戲曲舞蹈是中華民族歷史與文化的縮影,在戲曲舞蹈的研究中發現西方古典芭蕾與戲曲舞蹈有異曲同工之處。本文主要從戲曲舞蹈的文化性質、芭蕾舞蹈的程式禮儀培訓兩方面,研究這兩種舞蹈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戲曲舞蹈;文化;芭蕾舞;程式禮儀
中圖分類號:J7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5-0085-01
中國古典舞蹈自西周至今經歷了悠長的歷史發展時期,最開始稱為雅樂,直到明清時期,才出現戲曲舞蹈。戲曲舞蹈強調社會生活,通過舞蹈姿態表達人物情緒,演繹社會故事。《中國古代舞蹈史》中有對戲曲舞蹈和古典芭蕾的描述,認為戲曲舞蹈的文化性質其實是宮廷舞蹈程式禮儀、民間舞蹈形式、文人藝術意趣的繼承與發揚,通過這些文化形式再去思考古典芭蕾。看似沒有關系的兩種不同形式的舞蹈,卻有形似的文化性質。
一、宮廷舞蹈的嚴格程式與古典芭蕾之間的關系
1.戲曲舞蹈的程式性。中國戲曲舞蹈最明顯的特征就是程式性,這是由于中國社會性質決定。戲曲舞蹈是宋元時期隊舞的繼承與發展,宋大曲的程式性非常突出,結構幾乎都是三段:印子、鋪陳、終止式,并且宋大曲的唱、念和舞也有固定模板。在戲曲舞蹈中,這種程式化模式更明顯。
2.芭蕾舞的ABA模式。宋大曲的這種特點和古典芭蕾的ABA形式非常相同。古典芭蕾一般先是慢板的雙人舞,中間轉變成每人一段的變奏和CODA,最后在回歸到雙人舞,這種ABA的表演形式在芭蕾舞中非常常見,例如,著名芭蕾舞《天鵝湖》中,其中第三幕王子選妃就使用的ABA模式。可以發現西方芭蕾舞和中國戲曲舞蹈都是社會生活的體現,戲曲舞蹈中基本分成三段戲,每段戲配合唱、念,芭蕾舞中基本也是幾段不同的舞蹈。因此,戲曲舞蹈和芭蕾舞蹈有相似的程序,并且兩者都有固定的情感表達形式,例如,戲曲舞蹈中的“趟馬”是策馬疾馳的表現,只要出現這個動作就是策馬疾馳,芭蕾舞中左手按住胸部是“愛”的表現,當舞者表演這個動作的時候,觀眾就可以知道表達的意思。但是,戲曲舞蹈和芭蕾舞到也有就很多不同之處,例如,戲曲舞蹈是有聲的,而芭蕾舞是啞劇。
二、民間舞蹈的藝術形式與芭蕾舞蹈的相似之處
1.戲曲舞蹈的藝術形式。中國古典舞蹈發展到明清時期,舞蹈的文化與形式都經歷了很多變化,戲曲舞蹈的形式吸收借鑒了民間舞蹈的形式,把民間舞的形式放到戲曲舞蹈的表現中。例如戲曲舞蹈《唐明皇游月宮》中就借鑒了民間舞蹈的燈舞形式,《紅梅記》中也出現民間舞蹈的花鼓。民間舞蹈在當代中國依舊很受歡迎,民間舞蹈是人們日常生活的節日中形成的舞蹈,最開始主要是人們情緒的表達,后來慢慢出現具體的肢體姿態,最終發展成民間舞蹈。民間舞蹈自由開放、熱情樸實,最開始民間舞蹈被稱宮廷士大夫稱為俗樂,民間舞蹈的出現大大打擊了宮廷雅樂的地位,很多達官貴人開始把民間舞蹈請進府中,為他們表演,后來,民間舞蹈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民間舞蹈。戲曲舞蹈中,既有宮廷舞蹈的形式又有民間舞蹈的形式,角色既有帝王將相,也有丫頭書生,是一種俗雅樂并存的融合舞蹈形式。
2.芭蕾舞的藝術形式。西方芭蕾舞蹈有很多類型,其中,性格舞是非常常見的舞蹈形式。性格舞根據其表面意思可以理解為表現人物性格的舞蹈,性格舞其實是芭蕾舞蹈表演中的一部分,一個完整的舞劇中都會插入一段性格舞。性格舞的靈感來自民間生活,也是一種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性格舞可以把人物性格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為下面的故事情節做鋪墊。例如舞劇《天鵝湖》中,就有很多性格舞,在王子選妃的舞會中,就有來自不同國家的舞蹈形式,西班牙的斗牛舞,波蘭的媽祖卡舞等,這些性格舞使表演氛圍變得熱情高漲。在性格舞中,也會有民族舞蹈,豐富了原本單一的芭蕾舞形式,例如,在歌劇《舞姬》中就有民族舞蹈形式的性格舞,民族舞蹈的形式多種多樣,因此,芭蕾舞的形式也有大融合的現象。戲曲舞蹈和芭蕾舞的形式都借鑒了民族舞蹈形式,只是兩者的民間舞蹈形式風格不同罷了。在舞蹈發展最初,中國與西方國家沒有密切的交流,雖然漢代唐代時期,大量的遣唐使開始去西方國家學習技術與文化,但是戲曲舞蹈沒有受到西方芭蕾舞的影響。兩個完全不相同的舞蹈形式,其文化性質又有一點相似之處。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戲曲舞蹈和古典芭蕾雖然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形式,兩種舞蹈產生的背景與發展歷程各不相同,但是在文化上卻有許多相通之處。雖然兩種藝術的的產生條件和表現形式各不相同,但是卻有相似的內在規律,其他類型的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是否也存在這種關系呢?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思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