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浩 宋祥楠
摘要:微電影作為新媒體時代的一種新興藝術形式,經過不斷成熟完善,從“橫空出世”到如今伴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已經成為了數字媒體時代的一種“新興”的藝術形式。在青春主題的微電影中,“愛情”、“夢想”等又是這其中的關鍵詞,而青春中的愛情與夢想往往又充斥著遺憾與失望,本文主要針對青春題材微電影的敘事特點進行研究。
關鍵詞:數字媒體時代;青春題材;微電影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5-0102-01
“微電影”是一種以電影的手法來敘述故事,微電影相比于微視頻,具有更強的專業性,并以微博,公眾號等自媒體為傳播平臺,對微電影進行傳播、收看、分享的一種短片。
在新媒體語境下,微電影體現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微時、微成本、微制作、微平臺的特點,同時兼具網絡性、專業性、和媒介的開放性、民間性等特點。不管是專業影視人員還是普通大眾都可創作微電影。在當今諸多的微電影題材中,青春題材是微電影作品一直是永不調零的主題。
青春題材的微電影從《老男孩》開始,占據了我國微電影題材中很大的一個比例。對于青春題材的微電影有著它獨有的敘事特點與影片風格和獨到的藝術特點。在很短的時間內,去完成對于青春的講述,已達到引起觀眾的共鳴與對青春的緬懷。在于現實的對比中更多的是映襯出時間的流逝與現實的無情,這些“回眸”從而引發了懷舊。
關于青春生活題材的傳統電影、現代電影有許許多多,比如趙薇根據青春文學作家辛夷巧的作品改編拍攝《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陳可辛拍攝了《中國合伙人》,講述了八十年代的大學生成東青、孟曉駭和王陽的青春史、創業路;韓寒在《后會無期》中以低智商的青年胡生的視角講述了東極島青年馬浩漢和江河行走他鄉的青春往事。
但是傳統電影、現代電影中關于青春主題的作品類型巧少,僅有的幾部作品而又缺乏時代性,反映的只是特殊人的特殊的青春故事,無法滿足所有觀眾的感情訴求。從微電影現有的的作品中歸納得出,關于青春主題的微電影大多講述的是青年人的生活中點點滴滴,如青春期的成長陣痛,青春期的自我認同,青春期的烏托邦幻想等等。
微電影以它“微”的特點,要在短時間內快速的講述故事或者情節,那么就不可能像傳統長片一樣,去做長時間的鋪墊,利用故事的鋪陳,背景的交代去敘事。
我們拿這兩年最為典型的青春題材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為例,在講述男女主人公中學時期的感情故事,朋友間的情誼,導演通過講述學生時期包括學習,考試,男女生之間懵懂的情愫,大篇幅的去描寫。讓觀眾通過一件一件的小事,通過每一個情節,去體會故事,在情節中去找到共鳴,伴隨著故事的發展,在120分鐘的時間內慢慢去感受男女主人公的青春歷程。
而微電影在短短幾分鐘內,要怎么去表達這些內容呢?利用蒙太奇語言,選取所謂具有青春特性的符號,進行鏡頭的拼接,這是微電影短片現在最為常用的敘事手法。類似于傳統的音樂MV。
我們經常可以在這一種類型的微電影中看到,一把吉他、一盒卡帶、年少時的卡通人物、扎著馬尾穿著校服的姑娘,利用這些非常具有代表性以及時代性的符號來進行敘事。
在《老男孩》中,也許是我們以一次看到這樣的微電影作品,看到學生時期拿著一把吉他唱歌,唱著夢想,追求者姑娘。看到了邁克爾杰克遜,看到了那時候的青春校園。搭配上影片中那一首非常具有煽動性的歌曲所制造的懷舊氛圍,讓觀眾覺得新鮮。但是這么多年過去了,成千上萬的這種類似敘事手法的微電影作品讓觀眾已經感覺到麻木。卡帶、收音機、鉛筆盒、校服再也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與情感了。這樣的符號拼接,是無深度,表面的,很容易讓受眾感覺到疲勞的。沒有深層次故事的感染,光憑借這樣的拼接是無法達到目的的。
傳統影視作品可能在有一個大故事貫穿整個青春,而現代優秀的微電影是講述一個小故事,通過這樣一個符號性,代表性的短小故事去打動關眾。這樣一種敘事方式就比單純的拼接符號,敘事松散要有感染力的多。通過故事,通過感情的傳遞來感染、召喚觀眾的回憶。關于青春題材作品,最終應該回歸到講人。人所經歷的事件,人所擁有的感情,通過人來敘事才能做到打動人感染人。
在創作者的精心炮制下,人們很容易就將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影片中的人物中去惡略。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敘事方式,因為影片篇幅很小,就選取了一個小故事來進行發展,敘事完整,人物飽滿,故事具有戲劇性。
微電影這種模式還在蓬勃的發展,但是因為其獨有的藝術特點,需要微電影作者去嚴謹的分析與思考,在微電影這樣一種模式下怎樣進行敘事。廣大觀眾對于微電影的態度已經不是期初的新鮮感,慢慢變得有更高的要求。要做到去滿足受眾的藝術需求,就需要在微電影作品中投入更多心思,而不是簡單程式化的復制與拼接。青春對于每個人來說不一定都是美好的,但是一定是難忘的。想要做到引起受眾的共鳴,就需要以人為本的去表達。人才是青春的核心內容,圍繞人去講述故事,傳達情感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