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華
摘要:在戲曲表演中,娃娃生是一種專門扮演兒童的特殊行當,京劇、昆曲、淮劇等劇種在古裝或現代戲劇目中,常出現此類角色。值得一提的是,娃娃生行當對表演者的體態、嗓音、唱法等均有較高的特殊要求,然而純娃娃生行當的演員卻屈指可數。針對娃娃生行當的傳承與發展問題,本文將從現有的演員是否具備娃娃生行當的綜合素質并成功塑造此類角色、在戲曲演員青黃不接的時代,娃娃生行當是否后繼有人、文化主管部門該如何應對等方面展開討論。
關鍵詞:地方戲;淮劇;娃娃生;傳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J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5-0135-01
一、前言
古裝戲表演中常出現娃娃生行當,顧名思義,扮演的角色為孩童,一般是頭上戴著孩兒發,身上穿著茶衣(小孩穿的服裝)。如古裝戲《清風亭》的張繼保,《寶蓮燈》的沉香;現代戲《劉胡蘭》的劉胡蘭,《菜籽花開》的菜花等。
此類角色的特點在于通過演員的二度創作,通過藝術表演手法,在舞臺上鮮明展示孩童的喜怒哀樂,重現角色天真、活潑、可愛的性格特點。
二、娃娃生行當易出彩,“重任”現象較為常見
縱觀多部劇種的舞臺劇目發現,無論是古裝戲還是現代戲,娃娃生行當對演員的要求較高,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的標準不亞于生角、旦角,《清風亭》的張繼保,《鐵山救母》的沉香都是容易出彩,令觀眾歡呼叫好的角色。
盡管如此,在劇團里娃娃生行當一般較難找,實際年齡與角色年齡一致的孩子,基本沒有成功塑造角色的可能,而年齡稍大的,從扮相來看就不適合娃娃生。
劇團一般的應對方式是除單獨選拔符合條件的對象定向培養外,考慮到女演員嗓音清脆等因素,往往會選擇一些身材較小的女演員來充任娃娃生行當,京劇生行里還有一種介乎武小生、翎子生和娃娃生之間的角色,有的是小生的行當來扮演,有的就由武生或娃娃生來兼演了。
國粹京劇、昆曲尚存在這個問題,對于地方戲來說,此類行當更是稀缺。由此可見,娃娃生行當的傳承與發展問題,值得重視。
三、娃娃生稀缺,現有演員應首當其沖
日常工作中,劇團往往會考慮資金、人選等系列問題,更愿意將角色分配給現有的成熟演員,在不影響劇目整體塑造的前提下,首先考量現有的成熟演員是否具備娃娃生行當的素質并成功塑造此類角色。這對非娃娃生行當卻適合扮演娃娃生的演員群體,提出了高要求。即:努力發現孩童細節特點。
在生活中,應擅長觀察孩童神情、肢體、語言等方面特征,在二度創作時,努力將細節展示到位;掌握娃娃生唱法技巧。就娃娃生扮演者的真實年齡而言,無論男女,嗓音都不同于真實的孩童。
為確保角色成功塑造,在形象上努力接近的同時,扮演者應在唱功、唱法等技巧上下功夫,本音、假音、念白等熟練的運用,是角色成功塑造的關鍵點;扎牢娃娃生行當基本功。舞臺不同于生活,戲曲更是如此。
在舞臺上,生活中的任何一個細節都會被無限放大,孩童的天真活潑喜怒哀樂,除語言、神態表現外,敏捷、干凈利落的身段呈現,也是衡量娃娃生扮演者的重要標準。
因此,現有的成熟演員應細致觀察生活、扎實基本功,憑借過硬的專業素養,確保舞臺形象完美呈現。
四、做好傳承與發展工作,延續娃娃生行當生命
定向培養一批娃娃生行當的后繼人。前文大致分析了戲曲表演中娃娃生行當的特點和稀缺現狀,不難看出,娃娃生行當的傳承與發展問題值得重視。由此可想,在繁榮文藝事業的今天,何不努力培養一批娃娃生行當的后繼人,讓此類角色的生命延續下來呢?
培養戲曲人才,離不開文化主管部門的支持和幫助,在充分考慮的同時,盡可能加大資金投入,重視人才引進,定向選拔培養優秀的娃娃生行當演員。
戲校方面,應專門邀請科班老師授課指導,對選拔出來的娃娃生行當演員進行專業有序訓練,提高群體業務素質;劇團方面應多創作此類角色的劇目,在演出劇目中多塑造此類角色,為娃娃生行當演員多創造鍛煉的機會,考慮到劇團人員、資金等方面的問題,也可借鑒京劇的選用方式,在培養武生、小生行當的同時,對符合條件的演員進行娃娃生行當的培養,努力打造劇團品牌特色。
五、結語
娃娃生行當的傳承與發展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引起重視的同時,應綜合分析實際情況,將此類人才培養工作落到實處,為文藝文化事業繁榮昌盛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