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很多新型技術已經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被普遍應用,通過比較新型的科學技術來打造全新的事物,也可以為人們帶來很多的便利。本文將針對全息影像技術對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的影響進行詳細分析。
關鍵詞:全息影像技術;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影響
0 前言
在實際的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當中,可以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將全息影像技術應用到實際的工作中,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的效果。簡單來講,從電影院的角度分析,通過利用全息影像技術的方式來進行電影藝術的設計,可以增強人們觀看電影時的立體感體驗。
1 全息影像的基本原理和發展歷程
“全息影像”中的“全息”兩個字出自希臘文字,含義是信息。全息影像的原理是物光和參考光在記錄干板產生干涉,采用再現光照射光柵,將其形成的衍射光和物光信息達成一致,從而生成逼真的立體化影像。在科學技術的原則上,它的每個部分都能夠再現原物圖像,并且是完整再現,除此之外,全息圖還可以記錄物體的光度和外形等有效信息,因此,人們稱之為全息影像。從目前我國現有的實際情況來看,受到科學技術的影響,全息影像技術也在不斷進步。全息影像技術正逐漸出現在人們日常工作和學習當中,并且實際的效果還非常可觀。通過運用全息影像技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的方向,數字媒體藝術的整個構架將產生很大的變化。[1]
全息影像發展的歷程都是比較重要的階段。早在1948年,匈牙利學者就提出了全息攝影技術的理念,并且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張全息影像,此舉完美地預示了全息影像技術的出現,該學者還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在此期間,全息影像的來源是汞燈,但由于資源有限,20世紀時全息影像處于瓶頸階段,還一度陷入了停滯。最終美國人雷斯和阿帕特尼克將通信行業中“側視雷達”理論應用在了全息影像技術中,發明了離軸全息術。
2 全息影像技術自身所擁有的藝術設計特征
全息影像技術自身就擁有很強大的美學特征,該技術的不斷提升使各個行業都受到了很大影響,而藝術界更是形成了一種新型的創新藝術形態。新型藝術形態經過不斷的進步,逐漸贏得了人們的目光,并且這種新型的藝術形態使得全息影像技術繁衍出的藝術形式變得更加全面立體。在這項藝術中,全息影像技術從中提取了很大的美學性質,給人們帶來了很多的便利。隨著全息影像技術的不斷發展,世界引領出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全息影像藝術,通過藝術者們的不斷完善和創新,該藝術形體已經逐漸確立。全息技術憑借自身的魅力,讓觀眾在觀看電影時可以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將人們帶入了更深的審美震撼當中,[2]因此,全息技術也幫助人們更加快速全面地對電影作品所帶來的深刻含義進行分析理解。全息影像技術是現實與虛擬連接的工具,也是人類與虛擬世界互動的渠道,此外,全息影像技術同樣成了新型藝術設計的來源。它的出現提高了觀眾的視覺審美,大大超越了以往傳統影像技術的水準,將圖像作品與觀眾的內心聯系得更加緊密。
3 全息影像技術對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的影響
在數字媒體藝術設計方面,我們可以采用全息影像技術將一些事物進行完善記載,這樣就可以保存藝術的完整性,相比以往傳統的藝術設計,人們的文字記錄就會顯示出全息影像技術的易操作性,減少了失誤的出現。因此,在藝術設計過程當中,設計師可以采用該技術將一些虛擬的事物變成現實,將設計領域提升得更廣,這樣所設計出的藝術就會不同,含義也會更多,所包含的藝術元素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展現。全息影像技術在實際的操作中,具備良好的記錄能力,采用該技術可以將與物體自身相關的信息全面記載,并且展現出來,這在很大程度上給攝影方面的工作者提供了便利。同時,全息技術還可以幫助人們加強視覺和心理真實感受,現在的博物館在進行活動展覽時,為了能夠更好地保護文物,可以在展廳內使用全息攝影技術,這樣不僅可以給觀眾提供一個真實的感覺體驗,而且在最大程度上確保了文物的安全性。在我國電影拍攝的過程中,大多都是采用全息影像技術,觀眾在電影院常常有身臨其境的體驗,也可以更深層次地表達內心感受。[3]
全息影像技術憑借可以完整記錄信息的特點,在數字媒體藝術行業中占據比較重要的位置,同時,它所具備的高縱深感和高清晰度特征,突破了以往傳統影像藝術中平面效果等,帶給人們強烈的真實感受,被廣泛地應用在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當中。近年來,全息影像技術被很多國家廣泛應用,并且還被利用在展示珍貴的國寶之中,這不僅省下了運送文物的昂貴費用,還可以避免物品受到損害,同時也能讓現場的觀眾能夠深刻感受到遠在異鄉的文物氣息,一舉多得。全息影視技術在全息影像發展的基礎之上,采用了全息影視的方法,觀眾可以不戴立體眼鏡就可以看到三維的影像,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常規形式。由此可見,未來將給人們帶來的便利遠遠不止這些。
4 結語
分析得知,全息影像技術是目前我國現代科學技術的先進產物,為我國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很大的希望。頂尖的科學技術為思想探索提供了無限的可能,這對于此前人類固有的認知也是一種極大的挑戰。希望人類能夠在新型科學技術的幫助下,找到自然與科技的平衡點,緊密完善彼此之間的連接。
參考文獻:
[1] 許洺銘.淺析全息影像技術對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的影響[J].藝術科技,2016,29(7):411-412.
[2] 白永新.探析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的特點及對傳統藝術設計的影響[J].廣東蠶業,2017(10):80.
[3] 周幸子.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的特征及對傳統藝術設計的影響[J].美術教育研究,2017(21):73.
作者簡介:魏穎(1981—),女,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講師,宿遷學院專職教師,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