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曹植創作的“魚山梵唄”,音樂古樸典雅,哀婉動人,具有一種天籟之音的藝術特色,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魚山梵唄作為一種獨特的音樂形式,被僧眾詠唱,其音樂元素和文化精神對中國傳統文化也產生了促進作用。本文從音樂學的角度研究魚山梵唄的音樂特色,有助于我們深入了解其藝術性及藝術價值。梵唄作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寶貴遺產,必將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發展。
關鍵詞:魚山梵唄;音樂特征;功能價值
1 魚山梵唄綜述
“梵唄”起源于佛陀時代,是佛教徒舉行宗教儀式時在佛菩薩前歌誦、供養、止斷、贊嘆的頌歌,后世泛指傳統佛教音樂。魚山梵唄為佛教經典聲明誦經念佛之聲的漢化特稱,簡稱梵唄,通常用發源地“魚山”作正宗標準梵唄的代名詞,全稱魚山梵唄。自古以來,公認中國梵唄由陳思王曹植(192—232年)始創于魚山。據《三國志補注》卷三引劉宋劉敬叔《異苑》:“陳思王嘗登魚山,臨東阿,忽聞巖岫里有誦經,清遒深亮,遠谷流響,肅然有靈氣,不覺斂衿祗敬,便有終焉之志,即效而則之,今梵唱,皆植依擬所造。”這是現存的關于曹植創制梵唄的最早記載。
另,關于其創制者,梁代僧人釋慧皎《高僧傳·十三經詩論》載曰:“始有魏陳思王曹植深愛聲律,屬意經音,既通般遮之瑞響,又感魚山之神制;于是冊治《瑞應本起》,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余,在契則四十有二?!庇纱艘嗫傻弥袊钤绲蔫髥h起源于三國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年),陳思王曹植東阿王之后,在阿潛心著作,研讀佛經,在古東阿城約三十里處有一座山,叫吾山,又名魚山。一日,忽聞巖洞內傳有梵音歌唱,便擬寫音調并依《太子瑞應本起經》的內容編撰唱詞填入曲調,始著《太子頌》(即今浴佛贊),亦即將梵文改為漢語演唱,聲調和韻律仍是梵音的聲調,取得了成功,史書上稱“改梵為秦”,后被稱為第一唄“魚山梵唄”。傳為后式有六契的“魚山梵”或“魚山唄”,后世簡稱“梵唄”。
2 魚山梵唄的音樂特征分析
2.1 詞與曲
漢語語音與梵音語音有很大差別,誠如慧皎所說:“梵音重復,漢語單奇。若用梵音以詠漢語,則聲繁而偈迫;若用漢曲以詠梵文,則韻短而辭長。”意思是說,梵語多為音節而漢語為單音節,若用梵音歌詠,漢語則聲調繁長而偈語短迫;反之,以漢曲歌詠,梵語則聲韻短而詞長。所以用漢曲歌詠梵語,或用梵腔歌詠漢語均不容易。在中國傳授“梵唄”來唱誦經文的很少,甚至沒有傳授。而陳思王曹植的聲調韻律不變,將梵文改為漢語演唱的“改梵為秦”創制方式解決了魚山梵唄“梵音重復,漢語單奇”之矛盾,自此,從西域、天竺傳來的“梵音”開始適用于漢語詠唱。曹植的創制使梵唄唱詞更加和諧流暢,音樂旋律與偈詩梵語的音韻與文字發音的高低配合,聲文兩得,清新典雅,超凡脫俗,藝術感染力較之其他藝術更加強烈。歷代僧人開始用中國民間樂曲改編佛曲或另創新曲,使古印度的梵唄音樂逐步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梵唄走上了繁榮發展的道路。
2.2 題材
我國各地佛教寺院詠唱的梵唄,世人均公認是魚山梵唄的“遺緒”“遺奏”,這并非偶然現象。梵唄吟誦的經文均是祈禱風調雨順,為民消災免難的內容,其音樂秉承傳統佛樂的架構,追求天然意境的營造,韻唱不尚雕琢,純任自然,極純粹,極富禪意,聽來令人神清氣爽。比如,著名的魚山梵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是“佛誕節”唱誦的太子頌《釋迦大贊》,每年農歷四月八日佛誕節為“魚山梵唄傳承日”,傳承人永悟禪師按原贊填詞《東阿王贊》,既可贊嘆創始人練習梵唄,又不褻瀆佛法違背戒律,對更好地保護文化遺產的內涵具有深遠重大的意義。
2.3 器樂演奏形式(樂器)
在梵唄的伴奏方面,以磬、鐺、鉿、鈴、鼓、魚等為主的敲打法器,也配以簡單的管樂器。如《翠黃花》《掛金鎖》《水洛因》《八句贊》《準提咒》《普庵咒》等。其中《普庵咒》不僅為寺院所用。琴樂、琵琶曲和管弦合奏都有同名曲。全曲由《釋章談句》《初起咒》《香贊》《蓮臺現瑞》《二起咒》《鐘聲》《鼓聲》《鐘鼓同聲》《鳴鐘和鼓》《清江引》等組成,是一組特別優美的梵曲。據相關調查,近年來,北京、江西、天津、廈門等地相繼成立了佛教音樂團,已整理、出版、發行中國梵唄的音響磁帶,在傳統梵唄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已將電子琴等現代樂器用于佛門梵唄,相信這一古老的傳統文化在遇到各種挑戰的同時,也會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充實,并流傳百世。
3 魚山梵唄的音樂功能及價值
釋圓霖的《“音聲法語”是超越國界的高尚語言》指出,梵唄音聲是自度度他的普遍音聲佛事,它具有一定的攝受力,使人清靜悠遠、莊嚴肅穆、平雅和緩、安定心神,無尚精神食糧令十方法界眾生歡喜受益。音聲法語是超越國界的高尚語言,它是溝通人們心靈的橋梁。鄭成統的《梵唄與修行初探》認為,梵唄唱誦收攝六根、莊嚴身心,其目的是讓眾生熄滅煩惱,恢復本來的清凈面目。曹植“聞聽仙梵”是受西方(印度)外來文化的影響,用梵語音譯成為漢語語言,實行“依聲填詞”,采取唱誦的方式,開創了我國佛教音樂的先河。曹植創作的“魚山唄”,音樂古樸典雅,哀婉動人,具有一種天籟之音的藝術特色,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魚山梵唄作為一種獨特的音樂形式,被僧眾詠唱,長期以來一直被東亞、東南亞各國佛教奉為經典,且其音樂元素和文化精神對中國傳統文化也產生了促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對魏晉以來文人士大夫清高守靜,達觀閑適的性格特點和文化品質產生了深遠影響。此外,梵唄特有的韻味很符合人們宗教膜拜和祈求幸福的心理。其音清新典雅,超凡脫俗,其韻幽遠深長,唱者身心合一,物我兩忘;聞者,胸襟豁然,收攝身心,使人意念凈化受持,于裊裊音聲中細細體味人生真諦。
參考文獻:
[1] 永悟禪師.魚山梵唄聲明集[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王淑梅.魚山梵唄的源流演化及樂譜形式探源[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11(5).
[3] 王哲.魚山梵唄述略[J].民族音樂,2010(1).
作者簡介:劉海霞(1978—),女,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