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數千年的歷史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產,既包括有形的,如水墨畫、戲劇等,又包括無形的思想、精神等。隨著時代的發展,出現了很多文化的新載體,如動畫片等形式。本文從中國傳統符號、傳統藝術、傳統思想三方面入手,分析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動畫設計中的傳承和應用,并進一步給出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應用于動畫設計中的意義。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動畫設計;傳承與應用
0 引言
我國的動畫設計領域從最初的繁榮到之后的低谷時期,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動畫設計出現的初期,應用了很多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使動畫藝術成為傳統文化的載體,隨著國外動畫產業對我國動畫設計的沖擊和影響,動畫產業出現頹廢之勢。為了更好地促進我國動畫產業的恢復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應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應用于動畫設計中,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促進它們的共同發展。
1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動畫設計中的傳承與應用
1.1 中國傳統符號的應用
早期的中國動畫中有很多很好的作品,這些作品中應用了大量的中國傳統符號,即使經過了多年的文化發展,也可以讓人們在觀看時產生思想共鳴,這得益于老一輩動畫藝術家的深厚功底和執著精神。京劇臉譜是京劇表演中的重要元素,生動形象地劃分了生旦凈末丑的不同行當,有紅臉的關公、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包公等典型形象。《大鬧天宮》中就借鑒了京劇臉譜的藝術形式,孫悟空的扮相就是通過加工京劇符號,使臉部輪廓和線條更加生動凝練,將猴子機靈頑皮且疾惡如仇的性格充分表達了出來。臉譜扮相符號化地植入動畫設計中,不但使動畫人物更加鮮活,還將京劇以更易于交流的方式呈現在大眾面前,推動了傳統文化的傳播和交流。
1.2 中國傳統藝術的應用
水墨畫是中國繪畫中的重要一類,它講究順峰、逆峰和側峰,不同于西方繪畫把線作為描繪圖像的手段,中國畫中的線有傳達筆意的作用,共同營造作品的整體風格和氣氛。除此之外,水墨畫在用墨上要求也很嚴格。研究中國的動畫設計,不難看出,很多作品中都有水墨畫的影子。《小蝌蚪找媽媽》這部動畫中的角色造型就是以齊白石的多部作品為創作原型,增添了影片的美學色彩。通過筆墨變化創作出的蝌蚪、蝦等,顯得更加生動形象,小蝌蚪的尾巴通過幾筆線條的勾勒表達出了它擺動的頻率變化,傳達了小蝌蚪在水中游動時著急、開心及猶豫的情緒變化。
1.3 中國傳統思想的應用
傳統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在動畫設計中的應用也隨處可見。儒家的積極進取、道家的清靜無為等都是我國傳統思想的精髓,但是在動畫設計中,應有選擇地借鑒吸收傳統文化,儒家思想中的三綱五常等封建思想應果斷舍棄。動畫設計是多種藝術學科的綜合體現,我國的動畫產業一直處于低谷時期,想要更好地發展,民族化是必經之路。而中國的傳統文化并不只是一些具體的形象和樣式,它是一個整體的思想體系。以《功夫熊貓》為例,雖然影片中有功夫等大量中國元素,它卻是一部美國片,這是因為動畫中表達的精神理念和價值觀都是美式的。[1]
2 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應用到動畫設計中的意義
2.1 有利于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動畫作為一種藝術創作的形式,具有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尤其是近些年,觀看動畫影視的年齡群體越來越廣泛,不再是兒童的專屬藝術形式。因此,在動畫設計中應用一些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不僅可以擴大傳統文化的傳播范圍和群體,促進它的傳承與發展,而且能夠提升中國傳統文化在國內甚至國際上的形象和地位,使基于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動畫設計有新的發展方向和空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增強了我國人民對中華民族精神的理解。
當前,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加大,我國傳統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也逐漸增加,要想保持主體地位,我國的傳統文化要有突破性的創新發展。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動畫設計就是一種創新,有助于世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并在了解的過程中尊重、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從而將中國傳統文化推向世界。
2.2 有利于發展中國的動畫藝術品牌
當前,我國有著重要影響力的動畫影視作品大多都是來自日本或美國的,很少有我國自創的優秀作品,更沒有屬于我國的動畫藝術品牌。不過,我國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元素,這是龐大的素材來源,只要將兩者有機結合,帶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動畫產業定會深入人心,我國的動畫產業也必將在中國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彼時,烙有中國傳統文化印記的動畫品牌也就自然建立起來了。[2]
3 結語
動畫已經不再是早期以兒童為觀看主體的形式,它作為一種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一部分,出現在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中國傳統文化不僅與我們的日常融為一體,還深入我們的骨髓,成為我們賴以生存的精神食糧。因此,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應用于動畫設計中,不僅有利于發展我國的動畫藝術品牌,還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沃野.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動畫造型設計中的應用[D].齊魯工業大學,2014.
[2] 劉兵.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動畫設計中的應用創新研究[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7,25(08):115-117.
作者簡介:李甜暢(1989—),女,吉林吉林人,碩士,吉林北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工業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