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摘 要:本文的“軍服設計元素”主要指從軍服中得到設計啟發,通過造型、面料、色彩以及輔料等,構成服裝設計的基本單位。“軍服設計元素”因其鮮明的功能性特征而別具魅力,為了更好地將其運用到休閑服部件結構設計中,筆者結合戶外休閑服功能性設計案例進行歸納和分析,歸納出較為具體的軍服設計元素在休閑服部件結構設計中的應用形式。
關鍵詞:軍服設計元素;休閑服;部件結構設計
服裝的門襟、袢帶、披肩、褲腳收緊、腋下開口、局部加固補丁等,統稱為服裝的部件結構設計,也可以稱為服裝的內部細節設計。軍服中特殊的部件結構設計對軍服的功能性和實用性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為休閑服的功能性設計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1 門襟
門襟是服裝的一種開口處理形式,常位于服裝前片的視覺中心位置,其功能是使衣服穿脫方便,是顯著的功能性設計的體現。軍服元素的戶外休閑服,由于其對功能性的需求,主要以閉合式門襟為主,常見的有對襟、疊門襟和覆蓋襟三種形式。
對襟,指左右兩片衣襟相互對齊、不重疊的形式。對襟常與拉鏈配合使用,二戰軍服的空軍飛行夾克是典型代表,戶外休閑服的設計中基本沿襲了對襟與拉鏈相結合的形式。
疊門襟,指左右兩片衣襟相重疊的形式。二戰軍服中常出現單排扣或雙排扣形式的疊門襟大衣、外套,具有良好的防風保暖作用,在戶外休閑服的各式風衣、大衣中應用廣泛。
覆蓋襟,指在其中一片門襟的基礎上,將另一片門襟覆蓋在它的上面。二戰軍服中多采用拉鏈或紐扣式覆蓋襟,并將其隱藏。一方面,具有良好的防護作用,防止作戰中紐扣或拉鏈的暴露帶來不便;另一方面,使服裝更加嚴密,防止風雨入侵,起到較好的保暖作用。覆蓋襟的實用性在戶外休閑服中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
2 袢帶
袢帶是軍服中最常見的部件結構,經常出現在服裝的肩部、腰部、下擺和袖口等位置,袢帶的名稱根據其所處位置來定義。常用的有肩袢、領袢、腰袢、下擺袢、袖袢等,因位置和功能不同,其造型也不同。
肩袢,在肩線位置的袢帶,雙層面料,依據工效學原理,其造型多呈梯形。肩袢的其中一頭納入肩部的袖隆與袖衫縫合處,另外一頭用紐扣固定。肩袢一方面將武裝帶等固定在有限的范圍內,防止其滑落;另一方面還可以使肩形看起來更平整寬闊,更具飽滿、剛勁的男性情感。
領袢,領子或領口處的袢帶。多用紐扣固定,防止領口敞開,收緊領口,起到保暖和防止風沙侵入的作用。
腰袢,常出現在正面腰部和后背腰部位置,用于固定腰帶或外置口袋和束緊衣服等。后背腰部位置的腰袢多用在大衣、風雨衣等戶外休閑服中,常與后背結構線結合,突出服裝的后背線條美感。
下擺袢,位于上衣下擺的袢帶。下擺袢常與收褶結合,將上衣下擺收緊,使服裝更貼合人體,方便伸展或運動,常用于夾克或短款上衣等戶外休閑服中。
袖袢,在袖口位置,有收縮袖口作用的袢帶。其收緊袖口便于活動和防止風雨侵入,起到保暖的作用,多用于風衣、外套等戶外休閑服中。
3 褲腳收緊結構
戰場上由于行軍和作戰的要求,為避免寬松肥大的褲腳引起摩擦、牽絆,因此褲腳收緊結構的作戰服是二戰各參戰國的首選。褲腳收緊結構常與作戰靴配合使用,不僅便于穿脫和運動,還可以避免沙塵、雜草及飛蟲進入服裝內,造成不必要的傷害。二戰美軍作戰服多用抽繩式綁腿褲腳收緊,并利用袢帶與鞋底扣合的結構,不僅利于穿脫,還可以減輕長時徒步行軍帶來的小腿腫脹感,在特殊情況下還可以用作繃帶救治傷員。常用的褲腳收緊結構還有立體收省、袢帶、拉鏈、系扣等,褲腳收緊結構的實用功能性特征受到戶外休閑服的青睞。
4 披肩結構
針對不同的作戰環境,二戰歐美戰場的軍服中還出現了配有披肩結構的作戰服,短小輕便的披肩與服裝保持一定的空間,在風雨天時,披肩下的內層服裝不會被淋濕,保持身體的干爽和溫暖。披肩結構常出現在戶外休閑服的風衣設計中。
5 腋下開口結構
由于士兵在作戰時運動量大、汗液排泄多,二戰德軍作戰服在腋下有透氣孔眼設計,可以充分促進汗液散發,保證士兵的腋下干燥舒適。在戶外休閑服的設計中也經常出現腋下開口結構,常見的有透氣孔眼和拉鏈式腋下開口。
6 局部加固補丁
為了增強服裝的耐用性,在服裝易磨損的肘部、膝部和襠部等位置多縫制一塊面料,以保證服裝局部的抗磨損性。在戶外休閑服的設計中也經常采用局部加固補丁,不僅富有濃郁的裝飾的氣息,還具備耐磨實用的功能性。
7 結語
憑借部件結構設計,服裝能夠迅速進入人們的視野并被關注,傳遞其自身的性格特征,對服裝的整體視覺感受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二戰期間戰事頻繁,促使歐美軍服特殊的部件結構設計不斷創新,歐美軍服也用大量的實踐驗證了其實用、舒適的功能性理念給士兵帶來的幫助和便利。軍服設計元素對休閑服部件結構設計具有的指導意義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