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彩藝術在陶瓷藝術史上獨具美學特征,而古彩人物畫更呈現出與其他陶瓷裝飾形式截然不同且個性鮮明的藝術特色。傳統古彩人物畫固然值得研究和學習,但對于古彩人物畫的傳承和創新更值得探究。本文在分析傳統古彩藝術特點及傳統古彩人物畫藝術性的基礎上,對現代古彩人物畫的創作提出一些思考,并對如何突破其傳統藝術性,加入現當代藝術意識和理念進行探討。
關鍵詞:古彩藝術;現代古彩人物畫;傳承和創新
0 前言
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北方地區發現的宋代時釉上紅綠彩器物,可謂最早的釉上彩裝飾,也被后人稱為“古彩”的前身。在中國陶瓷發展史及研究史料中,“古彩”一詞之“古”為傳統、古老之意,亦指出現時期相對“古”,區別于粉彩及新彩這兩種釉上彩裝飾品種。另外,“古彩”也被稱為“硬彩”,是就其裝飾效果上,相對于粉彩的粉潤細致的風格,古彩呈現的是色彩鮮艷、對比明快、線條挺拔硬朗的獨特風格。也有些研究文獻中,古彩指在已燒成的瓷器上,施以紅、綠、黃、藍、紫等多種二次燒成的釉上彩的類型,還有些陶瓷藝術研究者指出,我們現在所說的“古彩”多指“康熙古彩”(“康熙五彩”),專門針對康熙時期對釉上五彩的叫法,不僅因為康熙釉上五彩最能代表康熙五彩典型特征和獨特風格(另還有“青花五彩”),更因為在清康熙時期,人們研發了能取代以前明代五彩時釉下青花的藍色的釉上藍彩(古翠),故現人對于大明時期的五彩,習慣直接稱之為“大明五彩”或“大明彩”,用以劃分概念。
然“古彩”之“古”,并不指古老之意,也不可能只是字面上能理解及解釋清楚的。我們探究古彩的創作之路,探究其名稱的演變,對于我們了解其發展淵源及風格衍變都有很大的必要。
1 傳統古彩人物畫的特點
陶瓷裝飾形式涉及繪畫的很多,題材內容甚至是藝術特點多少都受同時代的其他藝術、文化、思想發展的影響,比如中國繪畫、戲曲、宗教等。縱觀歷代五彩題材的發展和演變,人物題材在五彩瓷上的出現最早可上推至元代,當時人物紋樣相對較少,受元雜曲發展繁榮的影響,一般為戲曲中人物故事及繪畫藝術中常有的嬰戲紋飾;到明代五彩瓷上,人物題材有所增加,比如仕女、童子圖,更有大量仙佛道人的神話故事畫;而到清代,尤其是康熙這一最具代表性的時期,當時思想文化大背景開明,其題材達到空前繁榮,有仕女圖、嬰戲圖、高士圖、神話人物故事、歷史人物、戲曲小說人物等等,而在人物題材的刻畫上,也由以前較局限、大概到而后的精細入微。
“美在大紅大綠,妙于古色古香”,這句話絕妙地概括了傳統古彩的藝術特色。“大紅大綠”指其紅與綠的強烈對比帶給人們一種鮮艷、明快、質樸、濃郁的民間意趣;而“古色古香”體現的是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沉穩厚重的鐵劃銀鉤般的線條,充滿喜慶吉祥的色調感,裝飾味十足的形象及豐滿講究的構圖。故傳統的古彩人物畫呈現出與其他陶瓷裝飾形式截然不同且個性鮮明的藝術特色。
2 現代古彩人物畫的創作
因古彩與眾不同的藝術特點、工藝材料的特殊性質,及其工藝技法上的復雜性等多方面問題,如今人們更容易被技法相對簡單且表現力豐富多變的新彩所吸引,且古彩顏料的創新也非易事,這也多少限定了古彩創作的空間。但因此也讓我們有了更多探究的可能性。
2.1 線描的藝術
談及傳統古彩,首先便是“鐵劃銀鉤”的線條,指生料所勾線描透過玻璃質感的古彩顏料呈現出的烏黑晶亮,傳統古彩線描剛勁雄健、古樸典雅。大多技法介紹中,都要求筆需打足料、中鋒勾線、線條要厚重。一些古彩從事者也說古彩勾線跟粉彩中生料勾線不一樣,不能有濃淡區分,不然罩了古彩顏料之后,線條就不夠烏黑晶亮,對于這點筆者也有一定的感受。
而在人物造型的塑造上,我們經常要區分濃淡墨,從而刻畫不同人物造型結構。且在中國畫中,人物畫有十八描的變化線條來表現人物造型,從而能形成多種人物形象的意趣性。而古彩的“鐵劃銀鉤”,其實就類似中國人物畫的鐵線描,其直、硬的線條在表達人物形象上不如粉彩、新彩中那么自然生動,這跟生料的性質有很大關系,我們可以嘗試往現有的生料中添加,使古彩中的線描也有濃淡的表現,讓古彩不只是“硬”彩。
2.2 造型的意象美
在國畫中,講究“以形寫神”、意境美。古彩作品中也講究意象造型,傳統古彩作品中大多為裝飾性繪畫,其意象造型即是對物象簡化概括所表現的裝飾性、意趣感。
不過,這與古彩產生及發展的歷史背景有很大的關系。比如,元代五彩時期受元雜曲影響而取材,多為戲曲人物故事圖,人物造型多簡練概括,且物大于人。在最具代表的清康熙時期,古彩人物受當時文化藝術氛圍的感染,明末清初陳洪綬等人的鐵線描人物插圖、人物故事圖等,從形象到衣紋,從配景到構圖,都是古彩人物畫的創作范本。再者,明清以來的天津地區的楊柳青年畫、東北的剪紙窗花、安徽的新安木刻興旺發達,其中討彩頭的吉祥觀念、生動活潑的人物形象、富有情趣的構圖形式及明確奔放的表現手法都極大地影響了古彩人物畫藝術的發展。
這些具有鮮明特色的傳統的古彩人物畫作品深入人心,也似乎界定了古彩人物畫的題材及造型都得符合這些審美特點。然而,每件藝術品都有它獨特的時代烙印,透露特有的時代特征。如果說傳統古彩人物畫之造型意象化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文化氛圍的影響下而呈現的,那么對于新古彩人物畫的創作,我們也應結合時代特點、如今的藝術意識等方面,創作符合時代特點的作品,不然,永遠都在“仿古”,無法超越。
2.3 題材
自古以來,傳統古彩人物畫的題材多選用祥瑞圖案,通過同音諧音、借物寓意、緣物寄情,寄托美好寓意,在當代的陶瓷古彩創作上,依然如此。
另外,傳統古彩人物畫創作上,有些作品引用歷史題材、典故人物、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來記述表達一種傳統美德,揭示人生哲理等,通常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的題材,比如四雅圖、四樂圖、四美圖、四季圖等等,此類題材在現代陶瓷創作上同樣值得繼承和借鑒。
還有不少反映當時民風民俗和宮廷仕女閑情逸致的仕女畫,內容豐富,構圖形式多變,神態刻畫精細,這些題材內容對我們進行新古彩人物畫創作有很大的研究學習價值。
2.4 古色古香
古彩設色上,講究隨類賦彩,色彩有澤。古彩顏料大多為水料,設色填料難度大,因其燒前燒后呈現不一樣,設色需要技巧和經驗。再者,因不同顏料的構成都有差別,在設色要求及燒成溫度上也略有差別,也因為顏料的性質特點,可能一有疏忽,便可能發裂或混濁,這些都是在古彩創作中容易遇到的難題。
傳統古彩作品中,要求“大紅大綠”和“古色古香”,無疑是對工藝材料、配色及審美等方面的高要求。我們要研究古彩藝術,必須從它的工藝材料入手,既要充分了解其性質,保持其特有的藝術特質,又要尋找顏料的創新之道。
2.5 器型
在陶瓷誕生之初,器型便多種多樣,有些器型到如今都是不可超越的經典樣式。中國畫藝術的載體是平面的,陶瓷藝術的載體是立體、三維的。可以說,一件陶瓷品的價值便體現在其器型上,同時,器型的不同也造就了不同陶瓷裝飾紋樣的發展變化,這從根本上也明確區別了中國繪畫藝術。傳統古彩作品的器型很多,其紋樣色彩、畫面裝飾等都離不開器物的造型。用于古彩人物畫的造型式樣也很豐富,有的平穩、挺拔(如康熙五彩中經典的棒槌瓶),有的渾厚、宏大(如清鳳尾尊、元代的將軍罐),有的小巧、玲瓏(如蓋碗、缽類),有的娟秀、婀娜(如梅瓶,魚尾瓶等)。根據其造型的線型美、空間感、體量感等等來安排畫面的題材內容、構圖取勢、空白經營、色彩分布,還有裝飾紋樣的邊飾等等。
簡言之,傳統的陶瓷器型多講究和諧、對稱、均衡、穩定,因此,傳統古彩作品的造型也多采用傳統審美特征的正統造型。在新古彩人物的創作上,我們也可以從傳統造型上尋求突破,加入現當代的審美意識、情趣(陶藝的異形造型、不同材質的結合運用),運用現有的造型技術水平,使其既符合古彩裝飾的自由發揮,又能產生新的審美。
3 結語
每一類創作都不是件易事,尤其是有著悠久發展歷史和鮮明特點的藝術形式,如果我們不對它進行從頭到腳的了解、研究,要憑空完成所謂的“創作”,很有可能會呈現出“不三不四”的現象,從而誤入藝術創作的“歧途”。在現代古彩人物畫的創新上,首先得尋古,思考如何去繼承其傳統,而在傳統古彩藝術的很多方面依然存在一些疑問,這也就說明我們的創新有很大空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慢慢推敲,深入研究,定能尋找出創新之道。
參考文獻:
[1] 中國硅酸鹽學會.中國陶瓷史[M].文物出版社,1982.
[2] 方復,陳雨前.景德鎮陶瓷古彩裝飾[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3] 寧鋼,劉芳.康熙古彩藝術[M].學林出版社,2008.
[4] 羅時武.陶瓷研究——從技術到藝術的探究[M].江西美術出版社,2006.
[5] 鐵源.明清五彩瓷器[M].華齡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傅玉婷,女,江西豐城人,碩士,助教,景德鎮陶瓷大學科技藝術學院美術系教師,研究方向:陶瓷裝飾繪畫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