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源
摘 要:舞蹈是一種以人體、動作、造型為“媒介”,表達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藝術門類。舞蹈具有一定的傳情達意的表達功能,并且具有一定的象征功能,一代又一代的舞蹈創作藝術家根據舞蹈藝術的特殊規律,吸收中國傳統藝術的營養,積極探索并創作出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舞蹈藝術審美的優秀舞蹈作品。
關鍵詞:民族舞蹈;民族風格;舞蹈創作
如今舞蹈的藝術性在內容上應是豐富多彩的,在形式上應是靈活多樣的,作品編創的方向也是靈活的。對于一個編導來說,編創民族舞蹈無疑是最為困難的,因為民族舞蹈有著很大的局限性,在民族舞蹈創作這部分中,以“濃郁的民族風格、獨特的地域特色、豐富的文化底蘊、鮮明的時代特征”為四大核心要素。
1 濃郁的民族風格
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舞蹈作品和舞蹈形象的產生也是源于生活。民族舞蹈的編創就要求編導對于民族風格有很高的把握度,要進入這個民族,學會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認真細致地去觀察當地人民的生活,逐步積累這些來自生活的大量素材,對這些素材進行科學的分析、理解和熟悉,從中篩選出典型的、具備象征意義的“材料”,并對它們有了真正的切身體會和實踐感受之后再來學習當地民族舞蹈的風格。對民族舞編導來說,搜集與積累各民族當地的舞蹈素材和豐富的民族舞蹈語匯是非常必要的。例如,編導準備編創一個藏族舞蹈,那么首先編導本人要去當地采風,真正地住進當地的藏族同胞家里,觀察他們的生活、飲食、宗教等習慣,觀看他們的舞蹈聚會。藏族有很多的舞蹈步伐和舞蹈技巧,而這些都有他們自己獨特的韻味,憑空想象的舞蹈素材和舞蹈動作元素是不具有說服性的。各個民族和各種不同風格的舞蹈形式都有各自的舞蹈語匯系統。只有掌握了其民族的舞蹈風格才能更好地創作出獨一無二且具有吸引力的優秀舞蹈作品,只有這樣的民族舞蹈作品才能被認可。因此,成功的舞蹈作品離不開舞蹈編導對生活的切身感受,編導要創作出優秀的舞蹈作品,必須掌握濃郁的民族風格,才有可能創作出打動人心的成功作品。
2 獨特的地域特色
民族舞蹈與現代舞、芭蕾舞、古典舞等舞種最大的不同在于民族舞蹈是各個民族傳承發展出來的只屬于其民族的舞蹈。56個民族都有各自的舞蹈,而這些舞蹈都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地域性風格是如何形成的呢?相同的民族因居于不同的地域,其風格也有一定的差異。差異性風格的形成是與生活的地理、氣候、環境、生產形態、接受外來文化影響的差異有著密切的聯系。地域風格是由兩種特征統一而成的,即在舞蹈地域風格中,既有同一民族舞蹈的共同特征,也有不同的特點。這兩方面構成了舞蹈地域風格的同質性與異質性。如在內蒙古的蒙古族舞蹈和在新疆的蒙古族舞蹈雖然都是一個民族,但是其舞蹈具有很大的差異性。民族舞是最為豐富的,由于地域分布的不同,從而形成了各式各樣的舞蹈特點,這也在編創時給編導立下了難題:到底編創的是哪個地區的民族?曾在某舞蹈比賽的一個彝族舞蹈作品中,音樂和動作元素雖然都是彝族,但卻不是同一個地域的彝族,這就弄得亂七八糟,十分混亂,因此弄清民族的地域性是編創作品的首要條件。
3 豐富的文化底蘊
一部電影是否成功,除了讓人看個熱鬧以外,更多的是要引起人們的反思,舞蹈作品也是一樣的。這個所謂的反思是從何而來的?是編導給予的。這就非常考驗編導的文化底蘊。常常聽老師說,學舞蹈的不能僅僅是個漂亮的花瓶。是的,對于編導來說,編出作品并不是難事,誰都可以編創,但是要想編出一部成功的作品,一定是有其民族文化在背后默默支撐的,民族文化才是民族舞蹈的“根”。舞蹈作品中常常也能看見一些文學修辭方法,如擬物、擬景、夸張、對比等,如藏族舞蹈作品《紅河谷·序》中,除去老阿爸和小紅軍以外,群舞演員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們一會被比擬成毛牛,一會兒被比擬成群山,一會兒又回歸到藏族人民。這部作品中還多次運用了對比手法,將老阿爸和小紅軍嚴格區分開來,讓觀眾感受到了強烈的對比感。無疑,這部作品是成功的。小紅軍的三次敬禮能引起人們的深思,這就是文化底蘊的重要性,只有符合當時的歷史背景,結合當地的生活習慣,運用藏族的舞蹈風格韻律,才能如此真實地闡述這樣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筆者相信這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這也正說明了民族歷史文化對于編創民族舞蹈作品來說是多么重要。
4 鮮明的時代特征
如今舞蹈的藝術性在內容上應是豐富多彩的,在形式上應是靈活多樣的,作品編創的方向也應是靈活的。當代的開放性特征使編創者充滿活力,具有獨特的思想方式以及強烈的個性,有著對新事物充滿好奇的性格。這決定了當代民族舞編創必須符合時代特征。當代的觀眾更喜歡獨特的、新奇的東西,這也就要求編導隨著觀眾的審美變化而變化,從而出現了很多符合當代實事的作品,尤其是現代舞偏多,如《羚羊的外套》等符合當下對環境保護的需求,而在民族舞這一區域中,鮮明的時代特征無疑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色尕老師和蘇自紅老師曾在2010年玉樹地震后,為了悼念那些在地震中不幸去世的藏族同胞,編排了一部舞劇《玉樹我們不會忘記》,反響非常好,幾乎所有的觀眾都被舞劇的情緒牽引,舞劇結束時大家都和演員一樣留著悲痛的眼淚。這部舞劇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結合了當時的大事件,產生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并扣人心弦的舞劇,引人深思。
當然,現在也有很多民族舞作品大量結合了現代舞的藝術手法,目的就是為了符合當下觀眾的審美,為了迎合觀眾,出現了很多“混搭式”的作品,編導都渴望營造出新式的民族舞風潮。雖然有部分舞蹈外行人認為這樣的結合具有視覺效果,但是民族舞蹈的專業人士清楚,民族舞蹈就是民族舞蹈,是不能和現代舞相融合的。
因此,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們新一代的民族舞蹈編導就更應該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編創,什么是民族舞蹈真正的精華所在,只有這樣,民族舞蹈才能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小平.中國民族舞蹈編創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3.
[2] 劉小雷.舞蹈編導理論與教學實踐研究[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