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汐 曾芷姍 吳東玲 嚴圣涵 潘春杏
摘 要:現代首飾設計指的是一種形式與風格,是在現代設計藝術思潮中受現代藝術流派特征影響而產生的,是具有現代形式和風格的首飾藝術。當代首飾藝術的特征是比較多元化的,一是現代首飾藝術的觀念性,二是現代首飾藝術的形式美,最后是現代首飾藝術材質與搭配的自由性。如果我們想打破傳統,從首次設計的觀念、形態上以及首飾材料和搭配上進行創新,便有了跨界思維進行跨界設計,引入了各種不同的藝術形式,也為首飾設計注入了新鮮血液。
關鍵詞:跨界思維;建筑元素;首飾設計
1 跨界思維的特點分析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維方式也在迅速發生變化。單一的思維方式已經滿足不了當代社會的需求,許多行業皆是如此,跨界成為時代潮流,如跨界營銷、跨界經營等等。當然,首飾行業也不例外。如今,人們對首飾的要求越來越高,需求也越來越大,首飾設計行業也在不斷創新。首飾設計不再只是滿足人們對首飾最基本的要求,人們對首飾的要求不僅是具備佩戴性與裝飾性,首飾還越來越有藝術性,更加富有情感。而作為設計師,如果一直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斷在現有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就會顯得非常吃力。為了打破原有設計的思維壁壘,我們可以將跨界思維運用到當代首飾設計中。
對我們設計師而言,跨界思維將為我們開拓全新的設計語言以及全新的設計視野。當然,跨界思維也將成為設計師的設計策略,讓設計師打破固有單一的設計模式,獲得更廣闊的設計空間。各種藝術形式也將不再單一,它們相互交融、相互碰撞,成為人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源泉。
2 當建筑遇上首飾
我們將以跨界思維為主要切入點,闡述跨界思維中建筑元素與當代首飾設計的結合。相較于傳統首飾,跨界首飾的創作空間可謂豐富多彩。各種藝術元素給首飾設計注入了新鮮血液,其中就有我們所說的建筑行業。自然不用等到建筑師來做首飾設計,我們行業內的首飾設計師就可以大膽地運用建筑元素來實現自己的藝術創作。但我們終究不是建筑行業的資深學者,只能從藝術的角度提取相應的元素,我們在首飾設計中想表現的是建筑的光影與線條。
相較于珠寶設計,建筑藝術擁有悠久的歷史,各種偉大的建筑早已成為永世的經典,無論是古希臘的帕提農神廟,還是中世紀的巴黎圣母院,再到米拉公寓和盧浮宮玻璃金字塔,都在闡述建筑的造型與空間構成。通過深刻探討發現建筑的美一部分源于它們的線條與光影,在龐大的建筑面前線條與光影可能只是建筑的修飾,甚至有人會忽略它們。我們將它們單獨提取出來后會發現,光影與線條可能是精華。我們將基于建筑設計全新的首飾,也將在我們的首飾中展現全新的建筑。
3 建筑的線條與首飾設計
工業革命后,人們對于工業革命時期的呆板與單調的風格產生了審美疲勞,而19世紀維多利亞風格的復雜與煩瑣裝飾使得設計師尋求新的設計風格,從而誕生“新藝術”風格。與1860年在英國出現的“工藝美術”有許多相同之處,同樣是對工業革命的單調無味的反對,也是對過去太過繁復裝飾的反對。兩者有密切聯系,因為英國的“工藝美術”運動是“新藝術”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不同之處在于,這場運動的影響之廣、涉及的領域之豐富,都是“工藝美術”所不能及的。“新藝術”運動走上了和以往任何一種裝飾風格不同的道路,完全吸收與借鑒自然界中的形態,認為自然界中既沒有絕對的曲線,也沒有完全的平面,強調曲線美,有機形態的結合。“新藝術”運動的風格在當時的各個設計領域中廣泛應用。在建筑、繪畫、首飾等設計領域,產生了既有對傳統的繼承也有對傳統的突破的重大影響。
在建筑方面,“新藝術”風格的建筑有著非常明顯的裝飾風格和特點。例如,吉馬德受巴黎市政府委托,設計的100多個巴黎的地鐵入口。吉馬德利用植物生長的自然曲線形態,使得原本看起來僵硬無比的銅與其他金屬如自然植物般的生長在構架上。還在建筑的頂棚處采用了類似海洋貝類的曲線形態,使得建筑好像有生命般地呼吸著,裝飾著巴黎。其在當時就深受巴黎市民的好評,直到現在依然保存完好。又如,著名的建筑大師高迪步入中年時,開始從他熱衷的哥特式風格中走出來轉向有機形態設計,從此他的設計富有新的色彩和神秘感。
對首飾界也有著深遠影響,“新藝術”運動時期出現在建筑上的優美曲線線條,同時也出現在這一時期的珠寶首飾設計上。也是受到運動的影響,人們開始懷念手工制作,而非批量化機械流水線生產的產品,隨著機械生產的普及出現了越來越單一化且看起來沒有溫度的首飾。人們開始懷念手工生產的首飾產品,在這種迫切的需求下許多設計師開始回到手工制作,回到自然界中尋求美。而在首飾的表現上大膽采用曲線結構,題材大多取自自然界中的動物、植物。自然界與人物造型的結合,與有機形態的結合等也是對當時崇尚自然自由曲線建筑風格的一種反映,在首飾中大膽采用夸張對稱曲線形態。
4 建筑的光影與首飾設計
一直以來,人們都在探尋光的真正含義,探索光在建筑、首飾上的運用。當建筑遇到了光,有了光影的陪伴,便不再死板,而有了靈魂以及屬于它的生命力。光影美學在近幾年發揮了它獨有的魅力,為社會注入了新的活力,為設計增添了新的元素。當建筑光影運用到首飾當中,無論是本身的光影切割作為元素運用,還是運用光影給首飾更添一分韻味,都更好地證明了其價值。
光,不僅僅只是一個照明的手段,如果只把光運用到采光上,忽略了光營造氛圍的作用,那其中的美感也將不復存在。光影的本質就在于“明”與“暗”。“明”是光作用在物質上的表現,而“暗”則是光作用于物體之后所產生的立體感與層次感。當“明”與“暗”共同作用于物質上的時候就產生了光影。絕對的“明”就意味著透明,而絕對的“暗”意味著混沌。當建筑有了明暗,有了光影,其對比越強烈,空間的表達就越好。正是因為有了光影的存在,空間在視覺感受上實現了重塑,明暗對比強烈,空間變得更有深度與層次。建筑光影用在首飾上也是同理,通過明暗對比,光影的變換使得首飾的形態、空間、比例等得到了重塑,給人一種全新的視覺感受,空間層次變得更為豐富,使其具有更強烈的美感。
光影不僅帶給人們外在的直觀空間感受,也會帶給人們一種享受的氛圍。表面粗糙的材料,如天然的石材,未加工的木材或水泥,不會受到光的直接反射,使人感覺更加貼近自然,覺得更加真實。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的外立面設計中,白色的外墻上有粗糙的肌理,當光線照射在墻上的時候不會被生硬地反射,粗糙的墻面將光打散,柔和的光線使人更舒服。墻上開著大大小小的方形窗洞、入口卷曲墻面與塔樓交接夾縫處嵌入了彩色玻璃,當光線投射下來透過屋頂與墻面上大大小小的彩色玻璃時,更給教堂營造了一種特殊的氛圍。
光影變化的自由性決定了光不像其他元素一般,它可以是點,也可以是線,亦可以是面。光影的構成更具有靈活性,有自己的組合可能,可以通過不同的組合方式變換出不同形式的美,打破建筑本身更添一份生動。當建筑的造型元素以及結構運用于首飾中時,就不得不重視光影空間帶來的影響,通過對建筑光影的研究,對建筑光影所表達出建筑的空間感有了更深的了解,首飾不局限于平面化風格,不再拘泥于圖樣的變化,能用更多元的首飾形式來豐富首飾設計。
5 結語
伴隨著人們對美的日益渴求,建筑元素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首飾設計中,珠寶就猶如濃縮的建筑,使建筑的美不再受體積的約束,可以盡情地展現在人們身上,與首飾相結合從而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一抹亮色。建筑與珠寶的結合體現了人們對于美的理解,建筑與珠寶都有很高的價值,兩者具有一定的關聯。這樣一來,我們的思維方式不再受到區域的限制,讓首飾的材料、造型、結構、顏色等各個方面不再單一,從而拓展到全新的空間。首飾的情感元素與藝術性也不再單一而是變得豐富起來。
參考文獻:
[1] 解文婕.交融與新生——跨界首飾設計初探[D].北京服裝學院碩士論文,2011.
[2] 克萊恩J T .跨界邊界——知識·學科·學科互涉[M].姜智芹,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 王冠宇.跨界設計——當建筑遇上首飾[J].設計,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