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博物館兒童藝術教育在全球如火如荼地展開,它的教育形式、教育內容與課堂教育有著本質區別,顛覆了我們過去“參觀——聆聽——接受”的博物館教育模式,強調體驗、感知、參與,調動每一個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筆者考察了美國與歐洲各大博物館,采訪了大英博物館館長歐文·芬克兒和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鄭勤硯,總結了西方博物館在兒童美育方面作出的各種有趣的可借鑒的嘗試,以便為中國兒童博物館藝術教育提供寶貴的經驗。
關鍵詞:兒童博物館藝術教育;兒童藝術體驗;兒童藝術創造力
0 前言
如今,在周末各大博物館,我們經常會看到成群結隊的孩子,有的還坐在嬰兒車里吮著手指懵懂地四處張望,有的已儼然是一副小大人模樣,認真地聽講做著筆記……博物館,一個連接了過去與未來的地方,如今是孩子們感知美、體驗歷史與文明,激發想象力的場所。如何讓孩子真正愛上博物館,使博物館成為兒童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1 博物館兒童藝術教育與傳統課堂教育在形式、內容上都有本質區別
1990年,美國博物館協會在定義博物館時,將“教育”與“為公眾服務”并列視為博物館的核心要素。美國絕大部分博物館和美術館都是力量強大的教育部門。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古根海姆博物館專門為不同年齡段的孩童提供不同的美育課程體系,甚至校內一部分課程也會直接在博物館中進行,博物館與學校互通有無,為孩子的成長與發展搭建良好的平臺。博物館藝術教育拋棄課堂教育的那套刻板模式,讓孩子體驗、探索甚至質疑,最終理解展品背后所承載的歷史與文化。
2 如何讓兒童愛上博物館,西方博物館作出了很多可借鑒的嘗試
在美國的博物館,教育人員會根據孩子年齡段的不同,展品與主題的不同,調整講解方式,并在教授過程中融入自身的風格。每個人都風格迥異,有的帶領孩子有順序地參觀每一件展品,啟發孩子用自己的眼睛感受和描繪作品,有的則引導孩子觀察特定幾件作品的相同特征,讓孩子自己發現課程主題、探尋根源,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博物館藝術教育,沒有冷冰冰的教條可以依據,它是訂制化的,妙趣橫生的,充滿了天馬行空。大英博物館館長歐文·芬克兒介紹,在大英博物館,每當舉行大型繪畫展覽時,主辦方會把紙鋪在大廳地上,來參觀的孩子或坐或躺,在上面創作自己的繪畫,用這種方式鼓勵孩子認真觀察每一件展品,這比列出一大堆問題讓孩子們回答有效得多。在向孩子介紹古代文字時,教育人員會鼓勵孩子們用剛了解過的楔形文字、巴比倫象形文字和中國甲骨文等文字來代替英文單詞,或用自創的密碼給家人或好朋友寫一封信。這個充滿創意的想法讓孩子們激動不已,迫不及待地想嘗試一下,這讓孩子們能親身感受文字的起源與書寫系統的不同。面對拉斯特洞窟巖畫時,孩子們可以用油畫來表達自己的感受;看到中國傳統繪畫時,孩子們可以運用現代色彩手法來進行再創作。他們可以在博物館發揮無窮無盡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創作出的作品讓我們成年人眼前一亮,驚嘆于孩子們的創造,既像大師,又超越了大師的某些想法。
對于成人而言,博物館是匯聚著古往今來人類智慧結晶的地方,而對于孩子們來說,博物館是一個奇妙的盒子,它有著長長的電梯、奇妙的展廳、傳奇的展品、神奇的故事等等。讓孩子真正愛上博物館,引起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創意,讓博物館成為孩子成長路途中的重要伙伴,西方各大博物館作出了種種嘗試。還是以大英博物館為例,其有自己的APP,手機可以直接下載,隨時了解明天以及這個周末將要舉辦的公開課堂和免費活動,其中很多都是針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它還設有“家庭日”,以家庭為單位邀請父母與孩子共同參與博物館活動。在博物館體驗愛、親情與家庭溫暖。同時,還有為學校研發訂制的公眾項目。在大英博物館那天,筆者瀏覽了那一周的活動安排,范圍之廣、項目之多讓人瞠目結舌,僅一周講解的主題大概就有20~30個,并且針對不同的展館和作品有不同的活動。例如,“關于石頭的詩歌”探討的話題豐富多彩,有些甚至可以說天馬行空,僅看主題就讓孩子們激動不已。
3 中國兒童博物館藝術教育起步晚,但發展前景廣闊
2010年,中央美術學院創立少兒藝術教育工作室,是國內第一個開設在專業美術院校的少兒藝術教育工作室,重點研究3~18歲青少年兒童的藝術發展,拓展適合他們的以審美素養和創造力為核心的藝術教育新課程,而博物館藝術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中國的兒童博物館藝術教育起步較晚,還是一個全新的領域。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個人、學校、校外藝術機構等參與到兒童博物館美育中來。但兒童博物館教育并不是單純的知識灌輸,它是感知、想象、理解的過程。中國博物館教育從傳統單一的“傳導式”導賞方式轉變為“體驗式”“浸入式”的觀展方式,激發孩子的興趣點、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不是灌輸知識點,這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好在我們看到包括很多博物館在內的各個機構都在這方面作出了積極努力。他們會在布展初期就根據兒童的理解與認知,對展品進行選擇、編排和解釋,并在展出期間組織各種活動,啟發孩子們用自己的眼睛描繪和感受每件展品,探索展品背后的故事。而依托博物館的各種兒童藝術教育機構也應運而生。以北京的涂思美育為例,這家以博物館兒童藝術教育為特點的機構,成立2年來,在4個城市,與30多家博物館、美術館建立合作,組織了700多場博物館課程,研發了50多個展覽的公共教育活動。
當代的博物館不僅是收藏中心、學術中心、文化中心,也是教育中心。美國博物館協會會長愛德華·埃博認為:“博物館第一重要是教育,事實上教育已然成為博物館服務的基石。”如今,博物館教育的內涵已大大擴充,博物館不僅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場所,更是一個讓人感受、思考、創意的世界……孩子們作為人類的希望,他們對這個世界保有最新穎純真的好奇,博物館就像一把鑰匙,為他們打開了通向美與未來的大門。
4 結語
美育是“審美教育”,培養孩子對美的感知,而非對作品的簡單背誦或復制。兒童博物館藝術教育讓孩子們體驗、感知、探索古今中外的作品,通過這種“互動”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兒童博物館藝術教育已成為當今兒童美育的新方式。
作者簡介:黃越(1978—),女,江蘇蘇州人,本科,研究方向: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