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鑫璐
摘 要:時間是當代藝術的重要主題,涉及各類媒介、方法。在王雷的“爻”個展中,“時間”這一理念貫穿了他的作品,作品應和了占卜中的六爻方式。在準備期間,他訂閱了數種報紙,以其個人化的編織設計語言對報紙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進行了從結構到重構的轉換。
關鍵詞:時間;材料;當代藝術
1 創作開端
時間的概念因文化而異,視覺藝術家們表現時間的手段也不盡相同。歷史上,視覺藝術品多采取司空見慣的靜態形式——繪畫、雕塑、織錦和制陶等等。欲以靜態作品表達時間觀念的藝術家,只能通過象征和暗示來描繪時間。在當代藝術家中,王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王雷以“紙”作為編織材料的創作方式誕生于2007年,從最早使用衛生紙捻成線編織與自己與生活相關的衣服、帽子到涉及人類文化的復雜性。王雷把原本生活中實用的技藝化腐朽為神奇,他用時間編織時間,用記憶編織記憶。以紙為材料的選擇是從他在中央美術學院學習期間的一節材料課上,偶然發現用衛生紙能搓成線得到的靈感。他從小在女人堆里長大的,織毛衣再是熟悉不過的場景,所以“編織”這個想法在他的腦海中留下了印記。首先,他的第一件作品是他的女朋友制作的一頂帽子,作品在班級呈現之后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并獲得了老師和同學的認可。其次,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是在學校參加的“學院之光”展覽,“編織”這一理念在他的參展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并在展覽中獲得了最高獎項,而且其作品在一次拍賣會上被拍賣收藏了,這件事情給予他很大的信心。
2 作品分析
“時間”這一概念貫穿了王雷“爻”個展的整個理念核心。王雷作品中散發出一種中國文化氣息。在“爻”展覽中,“爻”是一個將象形與想象、過去與未來結合在一起的中國文字。它的起源說法很多,有種說法是結繩,可視為人類最古老的記事方法。《易·系辭下》中說:“道有變動,故曰爻。”因此,“爻”也是中國人了解世界、把握命運的一種途徑。展覽的主題選用“爻”這個字,既是對年輕藝術家王雷的創作方式的狀態描述,也是對深奧的中國文化的致敬。在這次展覽中,作品《無中生有》是由一整年的《大河報》為材料制成的12個麻袋,報紙的時間是從2013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每個月都有一個袋子,象征著一年的12個月這一“時間”概念。其中,每個袋子都有其獨特的意義。除了蘊藏著時間的理念,作者還賦予其別的內涵與意義。例如作者所講解的:“軍事家看這個袋子可能認為里面裝的是錦囊,病人可能認為袋子里面裝的是良藥,農民可能認為袋子里面裝的是糧食。”同時也寓意著報紙在作為權威性刊物發表的時候,對一些事實的講解會有紕漏之處。可見藝術家們主觀性的時間主題創造會因社會環境和科學技術的影響而改變,從而會產生對時間的新理解和解析。在作品《月月花開》中,作者以《洛陽晚報》為材料媒介,制作了12個床單,每個床單上的花紋不盡相同,12種花紋就好像洛陽的12個月,每個月都有自己不同的特色,表達了王雷對家鄉濃濃的愛意。
3 作品比較
用藝術來呈現“時間”的表達方式還有很多,當然像王雷這種用視覺呈現方式來展現時間這一概念的,并非藝術家唯一的表達方式。在當代藝術中,也有許多展示“時間”這一理念的作品。比如,安迪沃霍爾的《帝國大廈》影片,建筑物帝國大廈以每秒24幀的速度拍攝了6小時36分鐘,放映時的速度為每秒16幀,播放時間長達8小時5分鐘,影片中除了時間的流逝和靜止的長鏡頭,再無其他,時間概念在影片中被無言地放大;隋建國的《時間的形狀》,同樣是以每日重復的機械行為作品來展現時間的純粹質感,隋建國每天將鋼絲的一端蘸漆,迅速取出,以頂端有油漆點為起點,日復一日,鋼絲的油漆小點逐漸發生變化,慢慢成形,逐步擴大,表面起皺,皺紋加深,現在這件作品仍持續變化,是開放的形態,從這件作品中,可以看出時間的真實存在性。日本后物派代表人物宮島達男通過LED和數字的計算排列方式來探討時間、生命、變化,作品《流動的時間》構建在重新設計的空間內,通過視頻投影,使整個空間閃爍著不同大小、不同顏色的數字,讓觀者感嘆時間流逝,生命易逝,珍惜當下。
4 結語
在藝術作品中,時間的顯性具有豐富精彩的藝術面貌,這離不開藝術家對時間主題的獨特個人體驗和表達創作思路。當代藝術容納了廣闊的領域,關于時間這一主題的研究可以使人們從無形走向有形,在展示方式上從二維平面邁向三維甚至更高維度。通過作品來象征、暗示時間的逝去,使觀者在感受藝術家個人情感經歷和緬懷追思中,實現與作品的交融,同時,喚醒觀者個人的記憶和對時間、生命的感受。因藝術創作里的時間獨立于科學標準時間,擺脫了客觀的外在束縛,隨藝術家的創作而天馬行空,時間可以是一種全新的面貌。所以,以“時間”為主題的當代藝術作品還有很多,“時間”的概念也因人而異。王雷以紙質媒介進行裁切,再搓出紙線,運用編織的概念重新解構出新的形體與物品,從中獲得觀念表達的這一方式是藝術家所獨有的。縱觀歷史,一些藝術家之所以在作品中涉及時間主題,主要原因之一是他們想要記錄和敘述事件。王雷也是利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對“時間”這一理念的解讀。王雷的藝術去掉既定的形式,回到感性的原點,尊重自我感覺,開放心靈的空間,達到了超越媒介的重構,他的實踐告訴我們,藝術史觀念只有寓于實物,通過藝術之手來實現,藝術家可以在與材料持續的對話與制作過程中達到忘我的境界。
參考文獻:
[1] 羅伯森·邁克丹尼爾(美).當代藝術的主題? 1980年以后的視覺藝術[M].江蘇美術出版社,2013.
[2] 克里斯滕·利平科特.時間的故事[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
[3] 董靖.論時間在當代藝術作品中的顯形[D].四川美術學院,2016.
[4] 約翰·伯格.觀看之道[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5] 朱朱.灰色的狂歡節:2000年以來的中國當代藝術[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