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志文
摘 要:在素有“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美譽的贛鄱大地上,勤勞智慧的江西人民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非物質文化內涵豐富、絢麗多彩。南昌采茶戲是江西地方戲中具有代表性的劇種之一,是我國傳統戲曲綜合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富有地域風情和鄉土特色。其民歌體裁的唱腔屬于傳統的一種,類似于曲牌體結構的形式,其素材內容大多來自民間和當地富有特色的民歌、小調等音樂形式。研究其傳承與發展、思考其發展動向,都是我們保護和傳承南昌采茶戲的航標。
關鍵詞:采茶戲;南昌采茶戲;傳承;發展
南昌采茶戲是江西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起源于清道光年間南昌民間的“花燈”和“十二月采茶調”,經燈戲、三腳樁、半班等階段而于清末形成。南昌采茶戲流行于南昌、新建、安義等地。主要曲調有“茶燈調”和由“茶燈調”發展演變而來的“攀筍調”“秧麥調”“下和調”等。音樂伴奏的二胡有“花奏秦腔”的演奏方法,分中弓與短弓兩種,而短弓又有頓弓、顫弓、上滑音、下滑音、打指等拉法。傳統劇目有以江西南昌民間故事為題材的《南瓜記》《鳴冤記》《辜家記》和《花轎記》,合稱“南昌四大記”,富有鄉土特色。是由民間采茶燈和燈彩相結合發展演變而成,后又吸收了南昌地區的民間舞蹈并與之相結合。
南昌采茶戲是具有代表性的江西采茶戲之一,而江西采茶戲是中國采茶戲的始祖,主要發源于贛南信豐、安遠一帶。“贛南茶事興盛,歷史悠久。”據說,宋、明、清三代,贛南均有名茶列為貢品,當地勞動人民都為繁榮的茶事而載歌載舞。眾所周知,在茶葉生產中,首要工序就是采茶。在翠綠的山野與明媚的春光中,人們一邊勞動,一邊唱著山歌,既消除了疲勞,也抒發了感情,“采茶歌”由此而來。而采茶歌與民間舞蹈相結合,則是在許多年以后的新春之際,隨民間各種燈彩在鄉村表演,即形成采茶燈戲的演出,這便是采茶戲的最早雛形。采茶燈戲中所演唱的采茶歌為“十二月采茶歌”,主要有3種形式:一是“順采茶”,從正月唱到十二月;二是“倒采茶”,從十二月唱到正月;三是“四季茶”,則唱一年的春夏秋冬。演唱時,舞者口唱“茶歌”,手提“茶籃”作道具,載歌載舞,從而形成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采茶燈戲,俗稱“茶籃燈歌”。
贛南采茶戲形成后,即分成幾路向外發展,除遠至閩、粵、湘、桂諸省區所形成的支系之外,在江西省境內即形成了贛東、贛西、贛南、贛北、贛中五大流派。南昌采茶戲屬于贛北流派,至今有170多年的歷史,發脈于載歌載舞的采茶燈戲,扮唱《十二月采茶歌》及各種民間小調,以南昌、新建兩縣為中心起步、發展起來的。
據史料記載,清朝道光末年,采茶戲由燈彩演變成戲曲。清朝光緒年間,南昌采茶戲在南昌禾埠起班。當時的劇目多為“二小”(小丑、小旦)扮演,如《攀筍》《賣棉紗》等。之后,隨著劇情的需要,“二小”逐漸發展為“三小”(小丑、小旦、小生),如《下南京》《賣花線》等,因此民間俗稱采茶燈為“三角班”。后來,這種表演已不局限于表現茶事了,而是出現了大量表現日常生活內容的小戲,到了這時,“半班”也就因此宣告誕生了。“半班”則已基本形成為采茶戲班的規模,有十幾二十人,有服裝、道具和樂隊,已能夠上演差不多完整的各種劇目,所以很受鄉間民眾的歡迎。
清末民初,采茶戲藝人根據南昌發生的真實故事,創作了《南爪記》《鳴冤記》《辜家記》《花嬌記》等傳統劇目(俗稱“四大記”)。“哭不死的梁山伯、殺不死的蔡鳴鳳”,是人們對南昌采茶戲常演傳統劇目的謔語。盡管采茶戲頗受鄉間民眾的歡迎,但是由于清末民初時期的南昌采茶戲內容不甚健康,大多為“十八摸”之類的黃色小調,難登大雅之堂,直到1927年才得以光明正大地進入南昌城。據史料記載,1927年以前,南昌采茶戲也曾“偷偷摸摸”進城唱過“堂會”。當時,官家為了取樂,便私下請戲班子進城演戲。1927年,在南昌人脈熟絡人士鄧官保(律師)、徐志庭(煙酒公辦所稽查人員)、商人梅三和三人的邀請下,以陳金水為首的采茶戲班子在當時的南昌新舞臺京劇團演出。由于南昌新舞臺京劇團房東羅某的反對,兩個月后,采茶戲班子搬至新昌舞臺(南昌城隍廟附近)演出,但是最終由于各種原因,陳金水采茶戲班子離開了南昌城。同年8月,熟知采茶戲“開支小、收入多”的梅三和在新游嬉場(今南昌劇場)設場,請人表演采茶戲。為了吸引顧客,梅三和聘請了京劇名樂師梁伯齡教習各種曲牌。一時間,前來看戲的市民將劇院擠得人山人海。在這種情況下,梅三和又在疊山路開設升泰游嬉場(后被南昌土豪阮南庭霸占)。此后,南昌陸續增加了洪都游嬉場、民樂游嬉場兩家劇院表演采茶戲。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南昌采茶戲有了女旦角。1937年,梅三和開辦“平民劇社”,招收10歲左右的男女學員,專門學習南昌采茶戲。經過一年多的正規訓練,這些學員在新游嬉場登臺演出。由于這些學員都是經過正規培訓的,所以演出效果遠遠好于南昌其他3家劇院。此外,“平民劇社”走出了一大批諸如鄧筱蘭、周奎生等優秀人才。1938年日寇占領南昌后,為了方便召集老百姓開會,日寇開辦了兩個采茶戲劇團。大批采茶戲藝人逃難到吉安、贛南一帶。此時,大批逃難到贛州的采茶戲藝人成立了劇團,并在當地演出。這段時期,南昌采茶戲被稱為贛劇。
民國時期,自然災害、戰爭使得各地人口流動較大,迫于生計,一些外來人員只得選擇賣藝維持生活。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南昌采茶戲吸收了其他地方戲的特點。其中,南昌采茶戲與安徽黃梅戲交流甚多。據安徽省文化廳調查,民國時期,安徽黃梅經常發生洪災,部分黃梅人逃至南昌,并將逃荒生活編成小戲,如《逃水荒》等,在南昌賣唱。據南昌市采茶劇團副團長熊陽秋介紹,南昌采茶戲與黃梅戲共有34個劇目相同。此外,從劇目分析,南昌采茶戲與贛劇相同的有《賣水記》《鳳凰劇》等26個;向京劇學來的或自編的提綱戲共有13章節。在廣西桂南采茶曲牌中,“賣茶”曲牌里面一段唱詞是:“家住江西南昌府,一名叫做王玉成。”唱詞中提到了南昌的王玉成。據南昌采茶劇團老藝人稱,過去南昌也有采茶歌,但這些歌舞節目已經失傳,無法考證。但是,由此可以肯定,桂南采茶戲與南昌采茶戲有歷史淵源。
1950年6月15日,江西地方劇院成立。與此同時,當時的南昌“蓮方”“聯藝”民間劇團合并為南昌地方劇實驗劇團。1953年2月,在江西地方劇院的基礎上,吸收省文工團部分演職員成立省采茶劇團。1956年,南昌地方劇實驗劇團改稱南昌市采茶劇團。此后,南昌采茶戲步入鼎盛時期,曾多次為重大政治和外交活動做專場演出,主要演員還受到了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59年8月,黨的八屆八中全會在廬山召開,省采茶劇團演出了大型傳統戲《三女搶板》,毛澤東看完演出后接見了劇中主要演員鄧筱蘭、陳飛云等人;1960年2月,朱德來南昌視察時觀看省采茶劇團演出的采茶小戲《秧麥》后,作詩稱:“晚看采茶戲,夫妻同《秧麥》。”此外,南昌采茶劇團、省采茶劇團前往全國各地巡回演出。1968年底,南昌采茶劇團、省采茶劇團合并為南昌市采茶劇團。受“文革”的沖擊,劇團工作停滯,大多數演員下放,劇團主要演出《紅燈記》等具有革命色彩的采茶戲。打倒“四人幫”后,南昌采茶劇團逐漸走上了輝煌的頂峰。1978年,南昌采茶劇團演出的《寶蓮燈》賣座創歷史紀錄,連續200多場爆滿。輝煌的采茶戲市場造就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其中,鄧筱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鄧筱蘭,10歲學藝,12歲登臺,15歲成為戲班“臺柱”,榮獲過江西省首屆戲曲會演優秀表演獎、中南區首屆戲曲會演個人獎等榮譽,人們親切地稱之為“莜蘭子”。
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伴隨著其他門類演出市場的活躍,戲曲演出開始盛況不再.和其他地方劇種一樣,南昌采茶戲也從頂峰逐漸滑落。1991年,由于劇場出租給他人經營,劇團只得下鄉演出。在這個階段,大批人才流失。直到2002年初,劇團收回劇場使用權后,才恢復排練《三女搶板》《三看御妹》等傳統劇目。此后,南昌采茶劇團再次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2003年春該劇團演出的大戲《逃之夭夭》被改成電視劇《桃花運》;2004年底,應澳門全球華人聯合會的邀請,南昌采茶劇團赴澳門演出;2006年初,南昌采茶劇團前往法國、比利時等7國訪問演出。同時,編演的作品多次獲得國內外多種獎項。近幾年,南昌采茶劇團招收了近10名大專院校的專業人才,隊伍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盡管如此,南昌市采茶劇團副團長熊陽秋坦言:“目前,我們還是在傳承階段,而沒有發展到改革創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