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箏是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也是現代音樂愛好者、收藏家關注的重要內容。古箏豐富的文化內涵值得被傳承和發揚,且古箏的外延性和創新性,使其在時代變遷的過程中依舊深受人們喜愛。本文展開古箏文化在傳承與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及對策分析,希望古箏這一特殊文化內容能夠經久不衰地傳承下去。
關鍵詞:古箏文化;傳承;發展
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樂器歷來是音樂家、收藏家炙手可熱的器物,隨著時代的發展,如古箏、琵琶一類的樂器不僅深受中國人的喜愛,也被西洋樂隊所關注和追捧。[1]古箏屬于彈撥樂器,又名漢箏、秦箏以及瑤箏,不僅樂器本身的名稱古典、優雅,以古箏演奏的曲目音色優美,往往能夠觸動觀眾的思想和靈魂。古箏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具有非同一般的表現力,除了業余愛好者,我國眾多的音樂培訓機構、教育院校多數開設了古箏音樂課堂,讓這一特殊的音樂藝術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下去。
1 古箏文化在傳承和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1.1 古箏文化傳承的問題
古箏藝術是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一般為宮廷、貴族階層才有資格欣賞的樂器,自古代開始就屬于高雅音樂領域。近些年來,古箏的普及力度不斷增大,尤其是隨著古箏愛好者和古箏從業人員的不斷增多,社會上也出現了很多古箏培訓班,人們對古箏技法、曲目、歷史文化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這是值得欣慰的。[2]但同時也還伴隨著一些問題,我國的傳統文化的大氣候并不樂觀。古箏隨著時間的沉淀,積累了大量的傳統曲目,而隨著古箏的普及,其箏曲的創作也開始繁榮,但是在創作的過程中,很多人并不清楚傳統曲目和創作曲目的概念,對兩者混淆不清,有的創作只是單純地從旋律指法上進行,而沒有重視古箏文化的傳承,也沒有從地域風格上加強創作,導致古箏文化傳承受到了影響。
1.2 專業人才不足
古箏的專業人才不足是眾所周知的問題,雖然古箏的喜愛者、學習者眾多,但多數是自學或是業余愛好者,并沒有完整、全面的了解、接觸以及學習古箏。古箏的專場演奏在我國較為少見,也并非音樂演出中不可或缺的位置,古箏可為伴奏,但多數為獨奏。由此整體來看,我國的古箏專業人才較少,不利于古箏的傳承和發展。從我國教育領域、音樂私人培訓機構的整體情況來看,古箏學習者的數量遠不如鋼琴、小提琴、大提琴等樂器,且古箏較為專業的人員多數為演奏人員或教師,只能通過專業的渠道去學習。社會上所開辦的古箏學習班,若報名者和參與者較少,則會直接放棄開班授課,音樂院校多數也是選擇較為知名的、大眾化的樂器教授,這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古箏的傳承和發展。
1.3 傳播渠道窄
古箏文化的大眾傳播力量薄弱,基于對古箏的認知、了解較少,古箏的傳承力度也并不可觀。從傳承實際效果來看,古箏表演是現今唯一規模較大、較有影響力的傳承方式,但古箏表演的關注度較少,多數人日常生活中難以接觸到古箏,由此對古箏的興趣也較為薄弱?,F今新媒體崛起,各類信息傳播渠道不斷擴展,但從網絡的實際搜索量來看,除了古箏的愛好者,很少有人關注和搜索古箏。在這一形勢下,古箏的傳承和發展將更為艱難。
2 古箏文化有效傳承的發展對策
2.1 提升古箏文化的影響力
多角度文化傳播是我國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方式,要想提升古箏文化的影響力,改變這一現象的唯一途徑就是擴展古箏文化的傳播媒介,讓更多的人認識古箏,感受到古箏的魅力?,F今互聯網技術發展迅速,搜索引擎的功能也逐步開發,我們要讓更多的人認識和接觸古箏,感受到古箏曲的美好,體會古箏曲富含的情感韻味。由此,利用電視、網絡、APP、移動終端等各類現代化傳播媒介,制作專業、系統的古箏學習網站、知識數據庫,針對古箏的特性制作宣傳廣告,在藝術音樂發展方面融入古箏文化元素,讓古箏文化逐漸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不斷加深人們對古箏的認知,從而實現古箏文化大眾傳播的目標。
2.2 培養古箏表演人才
古箏文化不僅要普及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加深人們的認知,更要與教育相融合,培養專業的古箏表演人才。除了專業的音樂教育院校,社會培訓機構,小學、初中、高中教育階段也可以增加古箏文化的內容,讓學生在學習階段就能夠接觸和認知古箏,了解古箏的歷史、發展以及作用。以教育為媒介普及古箏文化知識,能夠循序漸進,從歷史背景、基礎理論入手,在學生不斷成長的過程中逐層次了解古箏文化,感受到古箏文化的魅力,產生對古箏文化的興趣,從而自覺自發的養成古箏文化的傳承意識,在今后的學習中自覺履行傳承古箏文化的任務。高校教育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除了在音樂類專業體系中開設古箏類專業課程、選修課程,還可以開設古箏社團,創辦古典音樂表演賽,吸引更多的學生加入。
2.3 重視古箏文化的創新發展
緊跟文化發展、社會發展的腳步,應用網絡技術、信息技術優勢傳播古箏文化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古箏文化的創新發展。古箏作為一種傳統音樂,傳統的古箏曲目優雅、清淡,由此只符合部分受眾的審美。若要爭取更多的受眾,古箏文化應該逐步從單純的表演轉型,向產業化發展進軍。古箏文化傳承不能僅僅依靠傳統文化的遺留的精髓,而要汲取幾千年以來傳承的精華,并在此基礎上全面創新,融入現代音樂元素,使其符合更多受眾的審美觀,獲得更多的關注。除了創作古箏新曲之外,將古箏與瑜伽、太極、書法、古詩詞等眾多元素相融合,與其他文化共同傳承和推廣,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傳承方式。
3 結語
古箏是我國歷史發展中著名的樂器,也是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傳統手工藝品。古箏以及古箏曲目都是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其不僅擁有豐厚的歷史底蘊,更在多年的發展中深受人們的喜愛,潛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面對日益現代化的音樂形式,古箏文化傳承已經被人們所重視。相信在未來發展中,古箏文化能夠多元化傳播和發展,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進一步傳承和發揚。
參考文獻:
[1] 錢晨音.論校外古箏教學中融入吳地音樂對地域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作用[J].時代教育,2017(16):37.
[2] 劉藝.古箏的區域文化研究——以河南傳統箏派與山東傳統箏派比較為例[J].文教資料,2012(11):79-81.
作者簡介:白娟(1980—),女,山東濟寧人,山東棗莊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古箏理論研究與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