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高校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分析設計與印刷之間的關系,探索絲網印刷實踐教學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意義,指出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索改革傳統實踐教學模式的途徑,以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創新能力,滿足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求。
關鍵詞:絲網印刷;藝術表現;創新能力
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創新能力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絲網印刷實踐教學集藝術設計創意理念和印刷藝術表現形式于一體,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特別是探索新的藝術表現語言以及新材料、新工藝,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對印刷工藝技術的學習,了解印刷與設計的關系,充分認識創意、設計、材料、工藝之間的內在聯系,使“設計符合工藝、工藝促進設計”,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意設計思維,提高其創新能力。
1 絲網印刷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教學內容上,由教師演示操作過程,學生按照教學大綱完成實驗項目,注重對工藝流程的掌握。教學內容“重工藝、輕設計”,忽視了對學生創新意識和藝術表現能力的培養。
第二,教學方法上,傳統的教學方式程式化、形式單一,忽視了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缺乏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不能適應激發創意思維的要求。
第三,教學評價上,僅以平時成績和作業成績兩部分進行評價,忽視了對創新性實驗的評價,缺乏符合創新型實踐教學的評價標準。
因此,如何發揮絲網印刷表現語言的豐富性、實用性特征,進而培養學生視覺審美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本文擬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三個方面探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途徑。
2 絲網印刷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途徑
2.1 優化實踐教學內容,挖掘學生個性潛能,培養其創新能力
藝術作品的呈現,是設計理念與制作技藝完美結合的結果。這也說明了“創意”與“工藝”是不可分割的,藝術素養、技術素養同等重要。由此,有必要在培養學生網版印刷工藝操作技能的同時探索一些新的印刷方法及新的藝術表現語言與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意能力,即“由技入道”的絲網印刷實踐教學方法,其教學過程主要有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繼承傳統印刷工藝,開拓創新。傳統的網印教學從制版到印刷按照工藝流程規范操作,最后完成一至兩幅作品的教學方式,勢必會帶來創新能力培養的缺失。然而,在繼承傳統印刷技藝的基礎上,進行設計型、創新型實驗,充分運用網印工藝簡便、印刷方式靈活的特點,進行印刷技巧、印刷技法、印刷工藝、印刷程序的轉換等研究與實驗,使學生創造出更加豐富多彩的新的印刷方法和技藝,既提高其學習興趣,又開啟其創新思維,從而提升其創新能力。
比如實踐教學中,可以鼓勵學生對同一圖形進行不同印刷程序變換實驗或改變印刷色序實驗,也可運用重疊、透疊套色等不同的工藝設計形式,或采用不同油墨變換多種印刷實驗效果,如立體發泡、溫變、光變等實驗,獲取多種多樣意想不到的視覺效果,促進學生主動研究、獨立思考,在變幻莫測的實驗中激發靈感。
第二階段,拓展材料應用實驗,探索多樣表現語言。絲網印刷的承印材料豐富多樣,既可在紙張、玻璃、金屬、塑料等材質上印刷,也可在圓形、曲面及不規則形物體上印刷,通過在多種材質上進行印刷實驗,感受各具特色的印刷效果。盡可能讓學生在嘗試新材料、新工藝的探索過程中,開拓表現方法,尋找自我表現語言,豐富自我創作表現空間,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
比如實踐教學中,鼓勵學生進行跨界藝術表現語言探索,即在紙張、塑料、棉布等不同材質上,做水墨意蘊效果的研究與嘗試,或者直接選取生活中的實物如樹葉、粗麻布、有紋理的木版等形狀各異的紋理、肌理進行印制,或運用同一油墨,變換油墨調配方法,在宣紙、卡紙、麻布、皮革等不同材質上進行印刷效果實驗。學生在嘗試與思考的過程中,激發了探究欲望和想象力,為創意設計提供了廣闊的表現空間。
第三階段,設計創意結合工藝,發揮網印實用性特征。絲網印刷不僅僅是一項技能,通過印刷工藝研究和多種印刷材料實驗的探索,充分發揮網印的強實用性特色,緊密聯系社會生活,運用課題式教學,使學生自主設計、自行制作,通過“設計—制版—調墨—印刷—印后加工”等一系列實踐操作,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展示其自我設計的形式與內涵,使設計符合工藝、工藝促進設計,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其設計潛能,培養其創新能力。
比如實踐教學中,學生可選用感興趣的T恤衫、靠枕、杯、盤、瓶等進行自我設計、自行印制,也可自制服裝裁片,根據服裝裁片的形狀進行圖形創意設計,針對材質及所設計的印刷效果,選擇相應油墨及印刷工藝。如膠漿印花、植絨印花以及金蔥、銀蔥等,亦可制作包裝、海報以及書籍封面等印刷制品,比如,在書籍封面、包裝制品等采用絲印的形式局部印制UV光固油墨,油墨干燥后形成冰花或亮光等效果,剩余部分可采用燙金、燙銀,也可結合壓花、鏤空,在材質選擇上可采用紙與布相結合、紙與木相結合等,運用材質設計與多種印刷效果形成不同視覺效果的對比,使產品更加新穎別致、豐富多彩。
2.2 拓展多元教學方法,創新教學環境,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1)加強教學資源建設,開闊學生視野。一般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絲網印刷工作室,印刷設備相對簡單,更新慢,學生無基礎,學時短,而絲網印刷工藝復雜、承印材料豐富,其隨科技的發展而發展,設備更新快,新材料、新技術不斷涌現。如何與時俱進,使學生及時獲得信息是一個亟須解決的難題,基于此,豐富的教學資源建設可以緩解絲網印刷理論教學的不足。所以,有必要建立內容豐富、分類齊全的教學資料庫,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施創新實驗教學的前提,也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基礎。
(2)“案例式”“討論式”教學,因材施教。絲網印刷實踐教學可以采取“案例式”教學方法,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選取優秀的絲網印刷作品,從材質、油墨、印刷工藝等多角度展開講解,還可以將真實的案例作為教學實例,從客戶需求、圖形設計創意、印刷材料選擇、印刷工藝過程等,分步驟給學生解析,將枯燥的理論講解轉變為理論與圖片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視覺感知。同時,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多采用“討論式”教學,結合學習資料,對作品進行分析,對學生的一些創新性想法進行交流與探討,相互講述設計思路、設計方案,積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不斷獲得新的信息,開闊眼界和思維,增強創新意識。
2.3 調整教學評價標準,注重過程考核,提升學生創新能力。
絲網印刷是偏重于實踐操作的課程,傳統的以結果性考核為主的考核模式,忽視了對學生實踐技能的考核,不能真實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實踐課程學習水平。
不同形式的課程,教學目標不同,應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和考核辦法。將實驗教學內容按照“方案設計、工藝流程、創新實驗、成果展示”等幾個環節進行評價,著重考核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實驗報告的撰寫能力等綜合實踐能力。實驗教學的性質不同,考核側重點也不同,應側重設計型實驗、創新型實驗等創新性環節的考核,加強學生的創新動力。
3 結語
絲網印刷實踐教學是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實用性課程,既注重設計實踐,又重視工藝技能,通過對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這一方向及目標的確立,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梳理、整合,優化了教學環節,調整了教學方法,加大了創新實驗教學環節的考核力度,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了學生對理論聯系實踐的重視。只有加強學生對創新意識的認識,才能促進學生創意性思維及能力的形成以及藝術個性的發展,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建華.絲網印刷實驗教學研究[J].印刷雜志,2016(11):49-52.
[2] 王漢洲.絲網版畫的套色印刷[J].絲網印刷,2006(03):44-47.
作者簡介:白廷閣(1970—),男,遼寧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