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楊,李藝楠
(陜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2)
自1978年黨中央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民主體制都開始相應進行改革,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完善后,我國的國民經濟水平和社會面貌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而我國的體育事業在建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仍舊發揮著提高人們體質和充當外交工具的作用,體育事業的發展依舊處于滯后狀態。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出現第一批跨地域移民潮,由此帶來的社會融合、城市認同等社會問題也逐漸出現,人們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就有對體育事業的要求,因此,如何使體育事業發揮社會功能成為學界研究的熱點話題,不但有利于我國社會繁榮和穩定,更有利于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本文以管理學、社會學理論為支撐,探究我國體育事業產生社會功能的原因,力求取得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SLEPT分析法是基于分析行業宏觀環境的PEST分析法的擴展,是指根據不同行業經營需要和自身特質,對影響行業的社會、法律、經濟、政治、技術這5大主要外部環境因素進行研究。依據我國體育事業的特殊性,本文主要從包括國家政策、產業調整等6個方面分析這些影響因素的影響效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體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和目標不斷調整,體育事業得到長足發展。改革開放后體育事業目標變為“普及增強人民體質,努力提高運動技術水平,積極建設精神文明,為社會主義服務”。2014年國務院46號文件提出:“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把體育產業作為綠色產業、朝陽產業扶持。”從國家對體育體制的調整和目標規劃來看,國家需要體育事業發揮出健身作用以外的社會功能,逐漸促進體育事業發展目標的轉型。
國家政策變化必定會對體育事業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政策對體育事業既會產生促進作用,也可能會產生消極作用。促進作用體現在由于政府通過對已有舉國體制的調整和引導社會力量共同辦體育的觀念更新,會為體育事業提供新的增長動力,從根本上看便于體育事業社會功能的產生。然而,原有的舉國體制仍舊在影響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如果在奧運會、亞運會和全運會等大賽成績利益訴求下,體育事業社會功能的發展就要讓位與成績,不利于其社會功能的良性發展。
改革開放以前,客觀的國民經濟發展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我國體育事業強調政治目標優先,社會作用長期得不到重視;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開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育這一行業也開始隨著產業結構的重新劃分,逐步擺脫依靠國家財政撥款辦體育的局面,其經濟屬性日益顯著,成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要滿足人們有形的體育用品需求,也滿足無形的體育服務的需要,建立在改革開放后國民經濟水平的逐年改善,我國體育事業的社會重要性也得到重視。從發展前景來看,國家產業結構優化為體育事業的社會功能發展提供了巨大機遇,體育事業存在巨大的市場需求和消費民眾,能為社會功能的發展提供原動力。但目前,我國仍處在產業結構調整期和改革的深化階段,第三產業在中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雖然逐年提高,但體育事業的占比仍然處于較低水平,與發達歐美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歐美國家體育事業所體現的成熟社會作用還需要值得借鑒和學習。
經濟發展水平是體育事業賴以生存的堅實基礎,從經濟學角度分析,體育事業是伴隨著商品經濟發展起來的,社會財富的累積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201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3616元,收入增加會直接帶來人們消費能力的提升,為更多的人們參與到體育中帶來可能。同時,體育事業的發展還會成為一個國家和一個城市新的經濟增長點,逐年提高的商業收入也會推動體育事業繼續開展。以北京馬拉松賽事為例,從2014年開始,每屆賽事的總收入都在4500萬元以上,其贊助收入、報名收入、衍生經濟收入每年都在不斷上漲。
從整體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具備發展體育事業的客觀條件,體育消費支出已逐漸成為大中城市居民生活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強調國家的宏觀調控作用,有效地規避惡意競爭等負面條件,能為體育事業尤其是職業體育營造一個寬松的經濟環境,為體育市場的繁榮帶來優勢。與此同時,體育事業的經濟功能發展不均衡也不容忽視,體育消費屬于消費層次較高的需求,這類需求在東部發達的一二線城市往往可以實現,但在中西部大部分城市的居民還不具備顯著的消費能力。部分城市體育場館、基礎設施條件不達標、地方財政撥款不足等都不利于體育事業經濟作用的出現。
社會觀念具有明顯的主觀性特征,從制度變遷理論出發,人們的社會觀念是多樣性和不確定性的,我國體育事業是依靠我國特殊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發展起來的。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體育事業主要強調“為國爭光”,通過重點運動項目在國際大賽上取得優異成績來鼓舞人心、振奮民族精神。然而,隨著人們社會觀念的改善,越來越多的的人們開始將參與體育運動視為緩解生活壓力、愉悅身心的良藥,體育開始發揮社會整體層面和個人層面的功能,“健康養老”“運動長壽”等觀念為人們所接受,追求身材健美、參與多樣化的體育活動成為社會普遍追求生活理念。對體育事業功能本身來說,社會的多元價值觀念更新為體育的社會功能的出現提供了內在動力,體育的社會功能有利于滿足人們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整個國家的生命力和活力。
按照社會需求三級分類標準劃分,體育需求屬于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上的享受需求和發展需求,是在生活格局完善下的生活方式選擇,只有當較高層次的精神娛樂需求產生后,才可能產生體育需求。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城市化進程的影響,我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持續下降,發展支出不斷提高,大多數人們會選擇在閑暇時間參與到體育運動中。改革開放以來,游泳館、健身房、足球場等健身場館如雨后春筍般在各大城市興起,人們在經濟收入提高和生活質量改善的基礎上,能通過參與體育運動改變自身的行為習慣、調整生活時間、調節生活節奏、擴展生活空間、優化生活消費,提高生活品味,充實生活。因此,體育事業的社會功能能夠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自由發展,更新人們的生活方式,有益于人們參與社會生活,發揮自身的社會價值。
科學技術革新對體育事業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電視轉播是體育項目中廣泛運用的傳播手段,可以使消費者產生身歷其境的感覺,使相當數量的潛在消費者變成現實的參與者,網絡的出現又革新了體育愛好者的消費習慣,從免費觀看到付費點播,從定量供給到IP定制,網絡直播實現了滿足不同類型愛好者的消費需求,“互聯網”+“體育”模型從線上到線下為體育事業的傳播提供保障。大量運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如鷹眼技術、飛貓技術、門線技術等,使得體育活動更具觀賞性、競爭性。近年來,高速鐵路覆蓋范圍更廣,人們得以實現“當日觀賽、次日返程”的觀賽方式,極大地縮短了消費者與體育賽事的時空距離,票務APP、快遞行業則可以保證消費者在購票、取票環節享受便利。近些年來,商業職業體育賽事發展迅速,國內外經紀公司用先進的賽事營銷手段和宣傳工具對其宣傳,一般消費者往往能夠提前知曉體育賽事的舉辦時間和日程安排,有利于人們從賽事中獲得滿足感和愉悅感,豐富閑暇時間生活內容,進一步為體育事業社會功能的完善提供便利渠道。
研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體育事業社會功能的變遷必須將體育事業的發展置于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宏觀背景中,國家政策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經濟發展、社會觀念更新、人們生活方式改善、技術革新是我國體育事業產生社會功能的必然結果。同理,制約我國體育事業社會功能進一步完善的原因也不應單從體育層面考慮,未來體育事業社會功能的發展是一項重要的系統工作,多層面的舉措才能充分發揮體育事業在建設和諧社會、實現體育強國偉大目標的特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