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奎
(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常州213164)
郵輪旅游是以郵輪為交通工具,船上提供餐飲、住宿等功能設施,集食、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新興的旅游方式,因其一站式服務、輕松的慢生活體驗而備受游客們的青睞。自20世紀80年代起,因其年均8.2%的復合增長率,成為世界上旅游產業中增長最快的一類業務,被譽為“漂浮在黃金水道上的黃金產業”。同時,也因其成長性快、帶動性強的特征,受到世界各地的普遍重視,是極具發展潛力的旅游新業態。
隨著郵輪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郵輪經濟效應也明顯增強,郵輪旅游產業逐漸引起學者的關注和研究。國內郵輪產業經濟研究大多數在2000年后,主要著眼于國家、區域兩個層面。國家郵輪產業經濟層面,董觀志[1]分析了郵輪旅游、郵輪產業和郵輪經濟三個概念,指出郵輪旅游、郵輪產業和郵輪經濟是三個存在遞進包容關系的專業術語,郵輪旅游是郵輪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由多個產業部門共同構建的郵輪產業支撐著郵輪經濟的發展。區域郵輪產業經濟層面,大多數學者關注的是三亞、上海等地郵輪經濟的發展。在關于江蘇省郵輪旅游經濟發展研究的三篇文章中,姜銳等[2]分析了郵輪旅游市場新常態對江蘇郵輪旅游發展的影響;盧鳳萍等[3]通過分析江蘇郵輪旅游吸引力構建的背景與意義,提出了構建江蘇省郵輪旅游吸引力體系的建議。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實施,中國郵輪旅游產業發展進入黃金階段,市場規模的進一步擴大,經濟效應明顯凸顯,對江蘇區域經濟的貢獻也大幅提升。在時代發展新機遇的背景下,希望本文的研究對于推進江蘇郵輪經濟邁向更加美好的未來,具有一定的理論及現實指導意義。
1.政策優勢。在發展政策方面,國家及江蘇省有關部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有利于我國郵輪旅游業發展的利好政策。2015年,國家發布的《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推進我國郵輪旅游產業發展。2016年底發布的《中國“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提出,大力發展海洋旅游、濱水旅游,加大海島旅游投資開發力度,制定郵輪旅游發展規劃,支持長江流域等有條件的江河、湖泊有序發展內河郵輪旅游。2017年3月,國家旅游局、交通運輸部等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促進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鼓勵在全國有條件的地區形成分布合理的郵輪開發港口體系,在有條件的沿海、沿江、沿河城市建設郵輪旅游集散樞紐。2017年發布的《江蘇省“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支持建設長江游輪母港,在連云港、鹽城、南通等三市建設郵輪訪問港,進一步完善全省水上旅游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加強旅游與制造業融合發展,依托江蘇省先進制造業的優勢,提升江蘇省旅游裝備品制造水平,培育和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郵輪游艇等新型旅游裝備制造業。此外,江蘇省旅游、交通、建設、公安等行政主管還陸續出臺了諸如加快碼頭設施建設、加強國際國內合作、簡化郵輪出入境手續、培育拓展旅游市場、鼓勵郵輪企業做大做強等支持郵輪旅游產業發展的政策。
2.區域優勢。首先,郵輪旅游產業發展需要強大的經濟基礎作為支撐,江蘇省位于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地區,2017年GDP達到85 900.9億元,經濟總量位列全國第二,為江蘇省郵輪旅游產業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和客源保障。其次,江蘇省水資源豐富,境內江河湖海俱全,擁有425公里的江岸線、954公里長的海岸線、690公里的京杭大運河,地理上能夠連接南北、溝通東西,區位優勢非常明顯。再次,江蘇省主要水運通道沿線休閑旅游景觀眾多,擁有國家旅游度假區、歷史文化名城、5A景區等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對本國游客和外國游客都有很大的吸引力。長岸線、多景區為郵輪旅游產業發展提供了基礎,是發展郵輪旅游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此外,完善的周邊配套基礎設施、眾多的沿江港口、充足的旅游客源、規范的行政管理,也為江蘇省郵輪旅游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1.無郵輪專用碼頭和本土郵輪運營商。江蘇雖然擁有眾多的沿河、沿江、沿海碼頭,但尚未建成專用的郵輪停泊碼頭,缺乏必要的硬件設施及郵輪發展軟環境。郵輪旅游市場方面,目前江蘇的郵輪市場處于一個寡頭競爭的狀態,江蘇郵輪旅游市場80%以上的份額由國際郵輪集團控制,江蘇的企業進入這個市場的難度較大。因此,江蘇省的郵輪旅游產業受制于在境內經營的國際郵輪公司。無專用碼頭、無自己的郵輪企業,使得擁有豐富的港口資源和旅游資源的江蘇省,卻沒有成為郵輪旅游目的地,從而一直處于郵輪旅游產業鏈的低端,無法形成自己的郵輪經濟新業態。
2.缺乏郵輪專業性人才。郵輪旅游具備高娛樂性、高消遣性、高消費性、高奢侈性的特點,因此,郵輪需要的是高質量的服務。中國郵輪發展歷史不長,在專業人才培養方面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導致郵輪服務、郵輪管理、郵輪銷售的專業化人才隊伍沒有形成規模,江蘇省高校中僅有三家開設郵輪服務與管理的類似專業,郵輪旅游專業人才的匱乏,已成為江蘇省發展郵輪旅游產業重要的制約因素之一。
郵輪產業鏈是以郵輪為主要依托,以船上休閑、岸上觀光等為具體內容,圍繞大型船舶制造業、交通運輸業、港口后勤服務產業、旅游業、餐飲業、商業和銀行保險業等行業形成的產業鏈條。江蘇省可以在郵輪產業全球發展視野中進行戰略定位,積極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及周邊國家、地區的合作,充分整合各地旅游資源,共同規劃、開發郵輪旅游航線,進一步完善郵輪產業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對接合作機制。依托南京市及周邊地區打造江蘇省郵輪城核心區,通過打造郵輪國際港口,全面提升江蘇省郵輪港口的基礎設施及配套服務水平,全面培育江蘇省郵輪經濟全產業鏈,發展江蘇省郵輪旅游經濟集聚區:依托江蘇省本土造船企業積極進行郵輪制造,培育郵輪上游產業鏈;引進國際郵輪公司總部入駐江蘇,開拓近海、長江、內河郵輪旅游等業務,來培育郵輪中游產業鏈;依托地緣優勢,聯合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共同打造中國郵輪旅游跨境商品交易中心及電商平臺,建立郵輪物資配送中心來培育郵輪下游產業鏈。此外,江蘇省還可以通過搭建產業集聚平臺、運營協作平臺、創業創新平臺,來進一步優化南京等地郵輪城建設的產業發展綜合環境,讓郵輪經濟惠及百姓的工作與生活,走出江蘇省自己的郵輪旅游產業特色之路。
郵輪母港碼頭是指具備大型郵輪停靠條件,能夠為郵輪進出提供全程、綜合的服務及其配套的碼頭。郵輪產業被業界譽為“漂浮在海上的黃金產業”,對港口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拉動作用。尤其是對郵輪母港地區,發展郵輪產業可以帶來大量的就業崗位,刺激港口及周邊地區消費力的提升。據國際郵輪權威機構的統計,郵輪上的游客對接待地區的經濟貢獻是普通游客的兩倍多,郵輪母港的經濟帶動效應是接待港的10倍以上。

圖1 郵輪母港經濟效應示意圖
《江蘇省“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支持建設長江游輪母港,江蘇省可以抓住長江經濟帶建設發展的機遇,著力圍繞“水”做文章,利用“水韻江蘇”旅游品牌,做好南京、蘇州、揚州三市郵輪母港建設的前期籌劃工作,在做好母港建設的同時,同步做好連云港、鹽城、南通等市郵輪訪問港建設工作。江蘇省郵輪港口建設還應主動對接長三角區域經濟,形成帶動新效應,做好規劃調研,推進“母港”“訪問港”的同步建設發展。建立各港口之間的戰略聯盟和聯絡機制,成立港口大數據分析中心,分享彼此的信息、技術和管理經驗,合理規劃利用不同港口的優勢資源,實現更多的合作協同發展,利用港口資源、區域旅游資源、地理優勢、區域經濟優勢發展江蘇省郵輪經濟,提高江蘇省郵輪港口整體對外競爭力,實現利益共享。
隨著江蘇省郵輪旅游市場規模的進一步擴大,郵輪經濟的帶動效應也逐漸增強。為了進一步發揮郵輪旅游經濟在江蘇區域經濟轉型升級中的驅動力作用,江蘇省旅游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協調構建由政府、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共同參與的研究平臺,研究國內外郵輪產業發展趨勢、江蘇省郵輪經濟發展產生的新生產業鏈、港口建設、生態保護、郵輪航線及旅游資源開發、相關法規政策等業界熱點問題,了解江蘇省郵輪經濟的發展特征,給政府主管部門提供參考意見,為郵輪企業的發展提出建議和指導,為游客郵輪出游提供咨詢。
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和社會的穩定發展、“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推進、江蘇郵輪母港的籌劃建設,江蘇省必將成為世界郵輪發展新的熱點地區。現有的郵輪旅游人才已遠遠不能滿足江蘇省郵輪產業的迅猛發展需要,江蘇省郵輪旅游產業需要大批懂外語、航海、住宿、餐飲、海關、醫療、法律、通訊等知識的國際化、專業化、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的加盟。高素質、高技能的郵輪產業人才的缺乏已經成為影響江蘇省郵輪旅游產業發展的核心因素之一,因此,要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借助江蘇郵省輪經濟研究平臺,鼓勵省內高校開設不同層次的郵輪發展所需的相關專業,深化與國外郵輪專業培訓機構和相關高校的交流與合作,科學制訂人才培養方案,依據郵輪產業發展需求設置課程和技能訓練方案,探索建立適合江蘇省郵輪經濟發展需要的郵輪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逐步建立起學科產業對接、理論實踐并重、國際合作密切的江蘇省郵輪行業教育培訓體系,全面培養郵輪經營管理、郵輪旅游銷售、郵輪旅游服務等多種類、多層次,具有國際視野、掌握國際郵輪管理管理知識的復合型專業人才。同時,政府還要從宏觀方面加強引導,出臺郵輪人才培養的鼓勵措施,加大對開設郵輪相關專業高校的財政投入,做好人才培養的統籌規劃布局和資源配置。
郵輪建造一直以來都被稱為造船業的“皇冠上的明珠”,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家中國企業設計、生產出一艘大型郵輪。依據近年來郵輪旅游市場年均40%左右的增長速度,專家預測未來20年內我國需要建造100多艘郵輪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游客需求。然而目前全球大型郵輪年產能不到10艘,且全部為國外大型造船企業所壟斷,全球郵輪市場供需失衡明顯。在建設海洋強國、實施“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戰略推動下,為了摘下造船業皇冠上的最后一顆“明珠”,打響“中國制造”,我國領導人在不同場合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本國企業加快研究大型郵輪設計建造的速度。國家戰略和鼓勵政策的密集出臺,也為江蘇省大型造船企業建造郵輪提供了有利條件。作為我國第一造船大省,江蘇省的船舶工業歷經多年的發展和積淀形成了深耕細分市場、錯位競爭的良性發展態勢,擁有鮮明的經營特色和較強的市場競爭力。當前,全球郵輪市場正處于供求失衡的尷尬局面。依托國內龐大的市場需求,江蘇省大力發展本土郵輪制造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好機會。近期,江蘇海門就推進豪華郵輪制造、配套產業園項目落地建設與招商局集團進行溝通。為了確保豪華郵輪制造項目如期開工,并按照時間節點全速推進項目建設,江蘇省相關政府部門應高度重視,在溝通協調、要素保障、配套園區、產能置換、碼頭功能調整、岸線調整建設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共同推進項目快速啟動建設。同時,以通過“引進國外資源”和“整合國內資源”相結合的方式,逐步消化吸收,最終打造江蘇省本土化郵輪配套產業鏈,為中國制造添磚加瓦,為郵輪旅游產業發展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