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睿
(西安郵電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西安 710061)
快遞和電子商務已經成為現代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據統計,2016年電子商務成交額達到23萬億元,較去年同期提高25.5%。雖然快遞與電子商務各自發展情況良好,但如何協調二者的關系,相互促進,共贏發展,這些問題還有待深入研究。
2017年,隨著智慧物流進程的深入,京東宣布在西安建立無人機物流總部,此舉正式拉開快遞業在無人機配送領域競爭的序幕。7月中旬,順豐的無人機總部落戶成都。可以看出,由于無人機物流在配送成本和配送時效性上具有明顯優勢,在未來會成為各快遞企業重點發展的對象。
6月初,由于數據接口的沖突,菜鳥網絡和蜂巢科技互相關閉彼此的互通網絡。致使大量物流訂單信息無法查詢,給許多生鮮食品配送帶來影響。說到底,雙方是為數據而爭。可以預見,在未來,大數據會給快遞業帶來更多的機遇與挑戰。
上述兩件事說明在未來,快遞業的競爭是數據之爭,而要想實現快遞業的發展,就需要各種先進技術的融合。
當今是互聯網信息化的時代,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各行業紛紛加快了自身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的腳步,也因此使電子商務的應用變得更加廣泛[1]。不僅如此,傳統的實體店零售企業也開始轉行向電子商務進軍。
此外,電子商務尤其是電子支付技術的深入發展,也給各種實體零售企業的創新帶來幫助。如最近無人超市和無人餐廳的出現,就是電子商務技術創新運用的產物。在未來,電子商務的發展更加需要云計算、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先進技術的支持和融合。
1.優勢互補。電子商務利用互聯網信息傳輸的便利性,將生產和消費過程中許多環節簡化[2],但是需要依靠快遞物流完善整個交易過程。可以說,快遞解決了電子商務中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空間距離。電子商務可以把“最后一公里”的貨物運輸問題交給快遞,快遞通過自身的特點與優勢服務于電子商務,互相借力,共同發展。
2.提高效率。電子商務提出了以顧客為中心,為顧客服務的理念[3]。與傳統實體零售業相比,它的特點是通過借助網絡完成商品從挑選到拿到實物的全過程。這給消費者帶來的好處就是購物的便利性和高效性。但是,能夠達到上述標準背后需要快遞業的支撐。由于快遞是電子商務中最后一個環節,如果出現服務質量差,服務效率低等問題就會降低電子商務的運作效率。這說明,為了促進電子商務高效發展,高質量的快遞服務必不可少。
灰色系統理論(Grey System Theory)是一種基于小范圍、信息不全、不確定性因素的數據理論。人們通常用顏色的深淺描述信息的明確程度,用“白”表示信息完全明確,用“黑”表示信息未知,用“灰”表示部分信息明確、部分信息不明確。相應地,信息完全明確的系統稱為白色系統,信息未知的系統稱為黑色系統,部分信息明確、部分信息不明確的系統稱為灰色系統[4]。
為了分析快遞業與電子商務的關聯度與協調度,選取以下指標進行算例的仿真與分析:快遞業發展指標主要包括快遞從業人員X1(人)、快遞業務量X2(億件)、快遞業務收入X3(億元);電子商務發展指標主要包括電商從業人員Y1(萬人)、電子商務成交額Y2(億元)、網購用戶規模Y3(億人)。
上述快遞業的相關指標數據來源于《統計年鑒》;電子商務的數據經《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研究報告整理所得,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2014—2016年快遞業和電子商務有關數據
運用Matlab程序通過程序編譯,得出2014—2016年快遞 業與電子商務的關聯度和協調度,具體結果(見表2和表3)。

表2 快遞與電子商務關聯度分析結果

表3 電子商務與快遞協調度的趨勢分析
通過上述分析,得出下列結論:
1.首先是關聯性,整體上,電商與快遞的關聯度為0.757,說明二者具有較強的關聯性。電子商務的3項指標關聯度最低0.67,最高0.71,快遞業的3項指標關聯度最低0.64,最高 0.70。
2.從協調度來看,電子商務與快遞的協調度較低,體現出瀕臨協調狀態。即便快遞與電子商務二者間有比較強的關聯性,但是二者的協調性不佳。這說明,二者的發展水平不一致,聯動性較差。
綜上所得,快遞業與電子商務關聯性較強,但二者的協調度較低,聯動發展不均衡,處于瀕臨協調狀態。
1.落實相關政策。在2014年,財政部、商務部、國家郵政局就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電子商務與快遞協同發展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其中提到要規范快遞配送車輛,但是具體到快遞車型如何規范依然遲遲沒有定論。關于物流園區的設立、廠址的租賃等問題,雖然政府提供了諸多手續上的便利,但是部分環節的實施和操作還不夠透明。在今后,政府和相關部門應該通過研究盡快完善制定并落實好相關法規和政策,促進快遞和電商的聯動發展。
2.建立信息反饋系統。作為快遞企業,需要盡快建立與合作的電商企業間的信息反饋制度。商品運輸過程中的破損是在所難免的,發生類似問題首先要確定責任方。快遞企業要積極與電商平臺聯系,確定是快遞過程中發生的問題要做到足夠重視,第一時間與消費者溝通并采取相應補償措施。如果不能立即確定責任方,則要建立先行賠付機制,保證消費者的切身利益不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