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 倩
(貴州大學經濟學院,貴陽 550025)
在20世紀90年代后,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據統計,截至2017年12月,中國互聯網用戶規模達7.7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5.8%,超過全球平均水平4.1個百分點[1]?;ヂ摼W的使用,為人們提供了更完善的信息以及更多的選擇,使得人們更合理運用信息達到效用最大。互聯網也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交流、溝通和提供商務服務的平臺,人們通過互聯網的使用來有效的進行溝通、工作并提供服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們的勞動效率和經濟收益。互聯網的使用,使得人們勞動效率提高,工作技能也得到提升,經濟收益增長。因此,互聯網的使用對收入的增加有一定的貢獻。
在中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大多數地區較為落后,而建制鎮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當地的經濟、文化、生活休閑方式。在中國西部少數民族建制鎮地區,互聯網的使用是否提高了人們的收入?互聯網的使用又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了人們的收入水平?本文將就此進行探究。
目前國內對此的研究還較為欠缺。卜茂亮、羅華江和周耿(2011)年采用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CFPS)研究了互聯網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發現在控制變量后,互聯網的使用能夠帶來約60%的額外收入,其中農村地區約78%,非農村地區約為38%[2]。王敏、王琴梅、張家平和惠寧(2016年)使用了2003—2014年的升級面板數據對互聯網和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他們采用了變截距和變系數模型結合數據發現,互聯網的普及對電力消費具有正向的影響,從而促進了經濟發展[3]。上海交通大學的周東(2016)也對互聯網對農村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基于全國性微觀調查數據研究發現,互聯網的使用在農村地區對居民生活有顯著的影響,互聯網的使用和推廣促進了農村居民就業,使得農民收入來源更為廣泛,從而提升了農村地區居民生活水平和促進了農村的發展[4]。
目前看來,國內此方面的研究還較為欠缺,尤其是對西部地區關于互聯網的使用如何影響居民收入的研究相對較少。在互聯網在人們生活中的比重逐漸加大的今天,互聯網對人們的生活影響究竟有多大呢?隨著城鎮化這一概念逐漸被推廣到各個鄉鎮,互聯網的使用對城鎮化居民的收入是否存在著顯著差異?本文將對此進行探究。
1.數據來源。本文的數據來源于西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中國西部民族研究中心在2015年開展的“中國西部地區建制鎮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調查”活動。該調查由設計團隊自主設計問卷,內容包括人口學特征、社會保險、基本公共服務、土地征用與拆遷、經濟情況、文娛生活與思想觀念狀況六個部分。調研活動一共涵蓋四川、重慶、貴州、寧夏、內蒙古、陜西、新疆、甘肅、廣西、云南、西藏及湖南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收集家庭問卷1 237份,3 978位個人數據信息。在本文中,經過數據處理最終獲得有效樣本1 036個。
2.對于被解釋變量收入(Family income),我們直接采用了樣本中關于年收入的數據,在數據中直接詢問了受訪者家庭一年的年收入。在數據處理時,我們還采用了對數形式log(Faminc),來直接研究對收入百分比變化的影響。
3.對于解釋變量互聯網(Internet),在此為虛擬變量,表示受訪者家庭是否使用了互聯網。其中,1表示接入了互聯網,0表示家庭沒有使用互聯網。
本文還采用了家庭平均教育程度、家庭平均年齡、家庭勞動適齡人口比例、等作為控制變量,以減少模型的設定誤差。
樣本中,有34.34%的家庭接入了互聯網。而樣本中,家庭收入的均值為35 805.68,根據是否接入了互聯網的家庭來看,其中使用了互聯網的家庭收入明顯高于沒有使用互聯網的家庭。對于家庭收入,樣本中家庭收入的均值為35 805.68萬元。其中,最大值為450 000元,最小值為0元。
1.模型設定。本文的模型設定基于Kruguer的回歸模型,通過建立一個含有虛擬變量的橫截面模型來回歸互聯網對收入的影響。根據以上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我們將模型(1)設定如下:
為了從相對程度上來探究互聯網的使用對家庭收入的百分比影響,我們同樣對被解釋變量使用了對數(log)的形式進行了回歸分析,更精確地描述互聯網的使用對家庭收入的影響。將模型(2)設定如下:
其中,Y為家庭收入,X1表示家里是否接入了互聯網,其他X分別表示家庭平均受教育年限、家庭平均年齡、家庭平均年齡的平方項、家庭勞動適齡人口比率。β0表示模型的截距項,u表示誤差項。
2.兩階段最小二乘估計(2SLS估計)??紤]到OLS估計可能存在著遺漏變量偏誤—能力的遺漏,以及家庭是否接入互聯網與家庭收入的雙向因果關系,本文采用兩階段最小二乘法來估計家庭中互聯網的接入對家庭收入的影響。而我們考慮到采用同鎮互聯網接入率來作為工具變量來進行估計,其主要原因如下:若同鎮有著較高的互聯網接入率,則家庭中有著更大的可能會接入互聯網。同鎮的互聯網接入率與一個家庭的家庭收入無關,而能力與同鎮的互聯網接入率無關,回歸結果(見下表)。
2SLS回歸結果
由上表可知,考慮到內生性和遺漏變量偏誤,使用工具變量,我們可以得出互聯網的使用對家庭收入有著正向相關的影響。在沒有控制其他因素的條件下,接入了互聯網的家庭相比那些沒有接入互聯網的家庭的收入高133.3%。而在控制其他家庭特征之后,接入互聯網依然能夠帶來126.2%的額外收入。這也與我們的預期相同,使用互聯網,為家庭提供了更多的學習平臺,以及在使用互聯網的時候,一些人力資本上的提升,使得家庭有著更高的收入。
我們的結果證實,互聯網的使用確實會使收入得到明顯的提高。在其他條件都相同時,使用互聯網的家庭年收入比沒有使用互聯網家庭的年收入高。其可能的原因如下:
首先,互聯網的使用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勞動力招聘信息,減小了求職者對雇主的信息不對稱通過互聯網人們能夠獲取更多的信息,減小了求職者對雇主的信息不對稱,從而選擇到相對收入更多的工作。
其次,在工作中掌握并熟練使用互聯網,需要居民提高自學能力和人力資本的利用效率,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勞動效率,從而提升了工作收入。
再次,在同樣的勞動投入和資本投入的情況下,互聯網的使用可能帶來全要素的增加,在工作中起到了技術進步的作用。
在互聯網逐步開始走入家家戶戶的年代,本文采用OLS回歸模型以及2SLS回歸模型并結合了中國西部建制鎮調查數據來驗證了互聯網的使用對家庭收入的正向影響。本文的主要結論是,互聯網的使用對居民家庭收入有著顯著的影響。然而,本文可能存在以下不足。
本文采用了橫截面數據,沒有考慮到全部的個人異質性。由于調查的數據有限,所以我們只能盡可能地考慮會對收入造成影響的因素,使得回歸結果盡可能精確。如果采用橫截面數據,將會使得我們的結果更精確,這也是我們未來進一步提升的目標。
由于我們的數據只涉及到中國西部地區的數據,而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較為落后,互聯網的使用有助于收入的提升得到了明顯表現。而在發達地區,由于互聯網的普及范圍廣,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能高估了互聯網的使用對收入的影響。
盡管如此,但我們的結論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建設性貢獻。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居民的物質水平和生活方式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而收入是保障這些提升的基本來源。而互聯網的使用對家庭收入有著積極的作用,政府應當以此作為依據對提升居民收入提供一定政策,來保障建制鎮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