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朗讀是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學語文教學要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語言,發展語言的作用。本文從教學實踐的角度,探討如何引導學生學會朗讀,促進語言發展。
關鍵詞:范讀;自讀;技巧指導
徐世榮先生說過:“語文教學,若不進行朗讀示范、指導和練習,也就不能算完整的語文教學。”為此,教師要通過范讀、指導讀、學生試讀等各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會朗讀,促進語言發展。
一、 教師范讀,激發語言興趣
教師范讀能展現語言魅力,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語文教學不單是借助一篇篇文章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向學生展示課文語言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熱情與興趣。對此,教師的范讀具有得天獨厚的作用。教師可以從自己范讀的語調、動作、神情向學生傳遞課文語言的形象美、情感美、節奏美,激起學生對語言美的向往,產生學習興趣。為此,教師要以身垂范,掌握朗讀的技巧,做好范讀,用卓越的讀技感染學生。如我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先進行有感情地范讀,隨著我的讀書聲,學生的心情波瀾起伏,由平靜到低沉,由悲傷到悲痛,由淚眼迷離到低聲抽噎,最后有幾個同學竟趴在桌子上哭了。這樣,我用范讀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言語情感,激起學生學習課文語言的激情,很快進入到課文的語言情境中。
二、 學生自讀,領悟吸收語言
聽老師范讀,學生享受到語言美,激發了言語情感,激起了學生讀文的熱情。此時,可抓住時機,讓學生自讀,要求讀準字音、不破句、不添字、不漏字,模仿教師,讀出感情。學生積極投入朗讀,在用心朗讀聲中,孩子們又一次領悟了課文的語言感情,進一步體會文章的語言蘊含。學生朗讀,實際上是一個欣賞課文語言的過程,是由外而內的感悟理解、吸收課文語言的過程。
在教學《桂林山水》一課,在范讀時,我要求學生邊聽邊想象語言情境。有同學說:“我好像已經到了桂林。”有的說:“我正在泛舟漓江,欣賞美麗的桂林山水。”這時,我趁熱打鐵,說:“你們能不能和老師讀得一樣好,讓人一聽就像真的到了桂林一樣?”學生信心十足,于是,我讓他們模仿老師的讀法,自主朗讀課文。這樣,學生興趣十足,在朗讀之中主動地進入課文的語言情境,內化積累了語言。
三、 指導朗讀,掌握朗讀技巧
學生學習朗讀技巧實質上是在學習語言運用。小學語文課本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是言、意兼美的,在教學中,怎樣利用課文語言自身的美感因素來激起學生學習語言的熱情,領悟文章語言內涵,深刻體會語言情感,受到語言美的熏陶,從而習得語言,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幾年的教育實踐中,我明顯地感受到“引導學生掌握朗讀技巧”對達到這一目的所起的作用。
葉圣陶先生說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我在指導朗讀時,多方設法,使學生自己悟出讀的方法、技巧,以達到促進學生學習語言的目的。
朗讀一篇文章時,速度上有快、稍快、緩慢之分,感情上有悲痛、喜悅、激動、無奈等多種,語調中有高昂、低沉、舒緩、輕松等種類。面對一篇課文,我一般從文章的整體著眼,從那些牽一發而動全局的詞句切入,指導朗讀。如教學《詹天佑》一課時,我直接切入文章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問學生:“你認為這句話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讀?哪些詞應該重讀?”學生試讀之后紛紛舉手回答:“應用贊美的語氣”,“應用自豪的語氣”,“‘杰出和‘愛國這兩個詞語應重讀。”于是我請同學們讀此句,重讀“杰出”和“愛國”,讀出自豪和贊美的語氣。這樣一來,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掌握了朗讀的技巧,同時也理解了文章語言的蘊含,領悟了語言魅力。
再如教學《會搖尾巴的狼》一課時,對于文中描寫狼搖尾巴發出響聲“撲撲撲”的讀法,我就進行了一番較深入的指導。文中的三個“撲”字中沒有加標點符號,但是這三個字怎么讀才能體現狼搖尾巴的特點,我讓學生針對這一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有40%的同學認為課文中沒有加標點斷開,應連讀,有60%的同學認為狼的尾巴很硬,搖起尾巴來不和諧應讀為“撲——撲撲”。針對這種情況,我讓學生分析課題《會搖尾巴的狼》,這只狼不同于別的狼的地方就在于它會搖尾巴,狼的本性是兇殘的,它根本不像狗那樣通人性,慣搖尾巴,對人隨和。而這只狼之所以會搖尾巴,是因為它掉進了陷阱里,想騙取老山羊的信任,裝出一副溫和的樣子,想冒充是一只忠誠善良的狗,所以應讀成“撲—撲撲”或“撲撲—撲”,顯得生硬不自然,這樣更符合這只狼的特點。這樣的仔細推敲,反復玩味,細心揣摩,有效地培養了學生對事物的鑒別能力,掌握了朗讀技巧,習得了語言運用能力。
此外,在有聲語言不足以表達思想感情時,還可配以適當的、必要的態勢語言,將思想感情表達得更充分、更直觀。如教學《揠苗助長》這則寓言時,文中的主人公拔苗后累得筋疲力盡,回到家他邊喘氣邊對家人說了一段話。在指導學生讀這段話時,我先請學生做“喘氣”的動作,然后我要求他們邊喘氣邊讀,通過饒有興趣的朗讀,學生徹底理解了“喘氣”一詞的意思,同時也領會到了語言音、形、義的本質。
總之,教師運用各種方式引導學生朗讀,進行行之有效的朗讀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和語言理解能力,促進語言的發展。
作者簡介:陳萬紅,福建省寧德市,福建省屏南縣光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