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
摘要:我國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包括主體和客體兩個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主體、客體的理論知識具有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在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教育方式與教育質量,相關人員只有認清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的含義,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人員的工作水平,培養出思想政治的思維邏輯關系,將思想政治教育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相互關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及其主體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最重要的內容是主體內容,要想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應該深入認識主體的具體內容,了解現階段我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相關見解,從當前的發展狀況來看我國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看法有很多,而且沒有一個特定的判斷標準,針對這種情況筆者結合實際情況中存在的幾種問題進行具體闡述。
(一)單主體說。單主體說主要分為受教育者主體和教育者主體說兩種,前者認為受教育者是主體,教育者不應該是主體,應該是為受教育者的成長服務的。后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主體,受教育者是客體,它的主觀能動性是僅限于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響的范圍上面發揮作用,受教育者不能成為主體。不論是教育者主體說還是受教育者主體說,都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只有一個,堅持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一元論,不能有兩個,避免了二元論,這是合理的。但是不論是那兒一種論都否定了另外一個成為主體的可能,這是不合理的,因此兩種觀點都是具有片面性的。
(二)雙主體性說。這種觀點認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時間是互為主客體,如果從施教過程看,教育者是主體,受教育者是客體,而從受教育的過程看,受教育者才是主體,而教育者才是客體。他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變成了兩個主體,難以避免二元論之嫌,混淆了不同的概念。
(三)多主體性說。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主體,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環體,介體也能夠成為主體,因而不僅僅只有一個主體,而是由多個主體的。
(四)相對主體說。這種觀點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客體是相對存在的,它們之間的界定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這種觀點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相對性,但是并沒有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的絕對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及其主動性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客體和傳統哲學意義上的客體是有所不同的,哲學意義上面的客體指的是人類活動的對象,是從人和物的關系上面劃分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作用對象不是物,而是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是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面劃分的。
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基本特點講就是具有客體性,主要表現為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受控性,受動性,受控行和可塑性。但是需要指出的就是,雖然說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和一般的物質客體并不同,作為一個有情感,有意志,有思想的人,他們并不是完全被動的,也具有主動性。正是因為具有這種主動性,才能夠最大限度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客體還具有主體性,這在探討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時候必須要注意的一個重要的問題。雖然說一般情況下,只有思想政治主體才具有主體性,客體具有客體性。但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客體也會轉變成主體。比如說,當受教育者在對其他人進行教育的時候,就會增強主體性,逐漸成為主體,也就是說主體和客體并不是絕對的,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還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類型,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既包括個體客體,如干部,學生和知識分子,又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課題,比如說共產黨群體,工人群體,共青團員群體,學生群體,干部群體等。因此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候,要注意把客體當中的個體和群體結合起來,從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相互關系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客體之間具有相互作用和相互聯系的方式不同,從而就形成了不同的模式。
(一)主體中心模式。主要是以主體為中間來構建的主體和客體之間相互關系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結構模式。在這種教育模式當中,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要處在絕對的權威和中心的地位,而客體則處于從屬和次要的地位。主體中心的模式曾經在思想政治教育歷史當中產生過廣泛的影響。
(二)客體中心模式。它是以客體作為中心來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主體與客體之間關系的教育模式,在這種模式當中,客體處于中心地位,教育者處于輔助地位,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系是為了服從和適應客體的需要來建構起來的。這種模式主要客體的中心地位,強調個性的道德體驗和生活經驗,強調個性的自由發展。
(三)多元主體模式。它以多種元素來作為主體來構建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相互關系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這種模式當中,不僅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可以充當主體,其他的介體和環體也是可以充當為主體的。多元主體論看到了媒體,環境等其他的元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拓寬了人們的視野,混淆了主體和介體,環體之間界限,而且忘記了介體和環體都是要依靠人來運用和創造的,因此實際上,多元主體模式實際上就是無主體模式。
(四)等級結構模式。等級結構模式形成在主體和客體關系層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該模式旨在分明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等級關系,建立健全這種等級模式的根本目的是在相關人員的思想意識方面引起重視,讓每一個工作人員都會嚴格按照有關規定維護這種等級結構模式。具體來說等級結構模式主體處在等級結構的頂部,客體處在等級結構模式的底部,這種模式的發展歷史較長,總有豐富的發展經驗。等級結構模式最早出現在我國封建社會和國外中世紀時期,因此等級結構模式具有長久的生命力。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以及二者之間關系內容,從根本上改善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發展狀況,填補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部分空白,同時為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發展活力,相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更好的為我國服務,實現我國平穩持續發展,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的探析供相關人員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楊帆.淺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及其相互關系[J].才智,2017,(18).
[2]石書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目的性闡釋[J].思想教育研究,2017,(02).
[3]丁斌.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客體關系新探[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04).
[4]楊立英.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系特性與教育創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11).
[5]駱郁廷.論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及其相互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