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梅
摘 要: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了課堂教學的深刻變革,語文閱讀教學也面臨著許多新形勢。結合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實踐,探討了網絡環境下自主閱讀教學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網絡;高中語文;自主閱讀;教學
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僅擴大了教育教學資源,而且進一步豐富了課堂教學方式,帶來了教育領域的廣泛影響和深刻變革。閱讀教學作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增加學生語言積累、發展學生語言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從一定程度上講,閱讀教學質量直接影響著語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高中生普遍思想活躍,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在當前網絡技術大行其道、教育領域深刻變革的形勢下,如何有效實現網絡技術和閱讀教學的有效結合是高中語文教師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在這個背景下,探討網絡環境下的高中語文自主閱讀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網絡環境下高中語文自主閱讀教學現狀
當前網絡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普及使電腦、網絡、智能手機等信息化設備都已應用到普通家庭和學校教育中。高中生思維活躍,喜歡新鮮事物,對互聯網具有濃厚的興趣。大部分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都經常接觸到網絡,具有一定的網絡基礎知識。但是,從相關教學調查研究來看,網絡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停留在初級階段,大多數教師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來演示課件,但沒有充分發揮網絡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沒有充分利用網絡。一方面,教師對于網絡的認識觀念較為落后,很多教師只是將網絡、多媒體等看做一種演示工具,在教學過程中沒有讓學生主動通過網絡去學習,很多教師認為讓學生過多接觸網絡會影響學習;另一方面,學生利用互聯網進行娛樂消遣較多,主動獲取知識信息較少;同時互聯網中缺少針對高中生自主閱讀的相關材料,一些語文教育網站還不夠完善,沒有真正起到拓展學生知識范圍、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作用。
二、網絡環境下高中語文自主閱讀教學策略
(一)初步感知,發現問題
閱讀文本的過程就是感知文本、與文本對話交流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首先要通過初步閱讀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獲取對文本的整體感知。在學習一篇課文前,教師要結合文本內容尋求網絡環境下的切入點,通過網絡手段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引導學生通過初步瀏覽課文發現問題,并結合中心問題貫穿整篇文本,實現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感知。首先,教師可以在網絡上搜索課文的寫作背景、作者生平等知識,在課前通過背景知識的導入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其次,教師讓學生在課文瀏覽過程中尋找體現相關背景知識的內容,在閱讀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形成對文本內容的初步感知。
(二)深入閱讀,自主探究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以文本為基礎進行深入的閱讀探究,進一步形成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認知。在這一環節,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與文本展開對話,自主探究文本內容。首先,教師要指導學生圍繞課文中心思想進行反復閱讀,推敲重點段落和語句,認真思考其思想內涵。其次,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結合閱讀內容以及閱讀中發現的問題通過網絡自主探究相關觀點,通過搜索相關的知識內容和網絡資源,引導學生對網絡信息進行分析概括和處理,形成自己對知識的理解。
(三)分析交流,意義建構
通過自主閱讀課文和網上搜索相關學習資源,學生對于課文的中心思想和相關問題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學生獲取的知識還停留在零散、片面、無序的狀態,需要通過進一步的分析、交流和探討進行有效梳理,建構自己對課文的理解,真正獲取有價值的知識內容。首先,教師要組織學生針對中心問題、重點內容進行分析和交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將自己的發現和通過網絡獲取的知識展示給大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不同的觀點進行系統的整理和分析,在集體討論、全面分析、認真思考的過程中形成深刻而有意義的認識,建構文本的內在意義和價值。
(四)總結評價,拓展延伸
通過網絡搜索、分析交流等學習過程,學生已經建構起自己對于文本的理解,但課堂教學不能就此結束,教師還要對整個學習過程進行歸納和總結,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收獲,同時進一步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基礎上進行拓展閱讀,延伸知識內容,探索更為廣闊的學習資源。教師要把課文基本內容構成系統的知識網絡,幫助學生整體建構知識,豐富學習體驗。同時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與學生進行互動,對每個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點評,并且結合學生的不同學情和相關網絡學習資源,為學生拓展閱讀內容,引導學生主動利用網絡環境進行自主學習,獲取更加豐富的知識內容。
總之,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為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帶來了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源和更加廣闊的學習平臺。語文教師要在豐富的網絡資源中引導學生提高辨識和分析能力,通過對文本內容的深入探究獲取更加深刻的學習體驗。
參考文獻:
[1]郭紅娟.網絡環境下高中語文探究式閱讀教學初探[D].河北師范大學,2006.
[2]孫海燕.網絡環境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初探[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7(6):121-122.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