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利華 劉亞婷
摘 要: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正進入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階段,加快發展兵團養老服務業是推進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客觀要求。醫養結合是近幾年逐漸興起的一種新型養老模式,是將現代醫療服務與養老保障有效結合的養老模式創新,有望成為應對兵團人口老齡化的一個解決方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八師149團醫院早在2010年即開始探索醫療機構牽手養老院建立醫養聯盟,基本實現了團場轄區高齡、失能、空巢及患病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的多重需求。
關鍵詞:兵團 團場 醫院 養老院 醫養結合
中圖分類號:R7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2(b)-0241-02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執行黨和國家賦予的屯墾戍邊神圣使命的特殊的社會組織,是一支推動新疆經濟建設、維護祖國和平統一、加強民族團結和鞏固邊防的重要力量[1]。由于兵團人口基數小,加之實施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使人口增長率下降,另外由于考入內地院校部分兵團學子完成學業后于內地就業、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使人口壽命延長等諸多因素,導致新疆兵團老齡人口的比例近年來迅速提高。按照國際通行的標準,新疆兵團于2010年即已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2]。從本質上講,人口的老齡化是醫療進步、教育水平提高、經濟繁榮發展和衛生公共事業發展的直接成果,但人口老齡化也給社會帶來很多問題,表現最突出的就是人口老齡化直接增大了社會的養老負擔[3]。
據調查,我國60歲以的老年人中60%~80%的時間是帶病生存[4],由于子女工作繁忙等原因,老人的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隱患較多。老年人往往發病突然,自我呼救能力差,家中無人或搶救不及時很容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而導致嚴重后果。來自家庭和子女的精神慰籍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保障之一,由于子女不在身邊,很多團場老人大多過著“出門一孤影,進門一盞燈”的寂寞生活,這很容易使他們感到孤獨。團場當前的人口結構迫切需要我們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連續的養老服務,但是團場所能夠提供的養老服務能力明顯不足,不僅養老院數量很少,公立團場醫院老年病床位和醫護人員的數量也很有限,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龐大的養老需求。
團場醫院是兵團三級醫療體系里最基層的單位,不僅擔負著團場職工群眾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治療工作,還是疑難、危重癥的首診單位,同時還是醫療體系逐步轉型為集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六位一體的衛生服務中心首先涉及的單位[5]。隨著醫療市場的逐步開放及新醫保政策的實施,團場患者患病后往往更傾向于直接到師、市醫院就診,造成上級醫院人滿為患,客觀上加重了上級醫院的負擔,而基層團場醫院卻有不同程度的病床空置,造成了極大的醫療資源的浪費[6]。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基層醫療機構的投入不斷加大,團場醫院的硬件設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公立養老機構的數量和服務能力都沒有明顯的加強,雖然近年來建立起來一定數量的私立養老院,但其不具備醫療及救護能力,老人患病后仍需在醫院和養老院之間不停往返,客觀上加重了老人家庭和子女的負擔。在當前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互相獨立、養老院不方便就醫、醫院里不能養老這種養老服務供需不平衡的情況下,如何充分利用基層團場醫院的醫療并實現社會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是我們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國際社會開始提倡以“持續照顧”理念為主的養老服務思想,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日本、英國、瑞典等發達國家先后根據本國實際建立起來了各自的長期照護系統,養老不再只是提供滿足基本生活需求,而增加了包括醫療護理、精神慰藉、娛樂文化以及臨終關懷等在內的一系列服務[7]。受到該理念的啟發,149團醫院領導結合團場實際于2010年即在醫院運行中探索實行醫院+養老院模式,既滿足所轄地區居民的醫療衛生保障服務和養老需求,又避免了基層團場醫院醫療資源的浪費。
在探索之初,我們面臨的首要問題是“醫養結合”專業人才的缺乏,團場醫院的醫生對老年疾病、慢性疾病等缺乏專業認知,尤其是針對失能、失智等生活無法自理的老年人無法滿足專業的醫療服務。我們通過派出進修學習,到醫學院校培養等方式加大老年醫護專業人才的培養,建立以團場醫院全科醫生為主、其他衛技人員輔助的醫養一體化服務團隊,培養出一支訓練有素的專業隊伍。
人才隊伍建立以后,由醫院建立并直接經營養老院。在運營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醫+養+護”一體化服務原則,根據服務對象的健康評估和需求提供相應的醫養服務。在服務內容上,“醫養結合”在提供基本養老服務的基礎上借助于醫院的醫療資源為服務對象提供老年疾病、康復所需要的專業化醫療服務。在為老年患者進行常規的醫護服務的同時提供24小時全程生活照料和人文關懷,幫助部分服務對象的喂藥喂飯、換衣洗衣以及癱瘓老人定時翻身,定時擦拭身體等。在實際工作中,我們還強調發揮中醫藥在養老中的作用,把中醫診療、中醫藥保健、中醫藥康復等融入養老全過程,提升了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
在實踐過程中我們還遇到了一些實際困難。首先是老人及子女對醫院+養老院的模式持懷疑態度,初期入住老人較少。我們通過宣傳及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入住的老人不但住的舒心而且得到良好的醫療保障,通過老人們口碑相傳,入住老人的數量不斷增加,目前共計70余位老人入住我院,床位使用率達100%。其次,我院開展醫院對接養老院的實踐始終堅持非營利模式,起初采取醫院補貼加個人支付模式,醫院及個人的負擔均比較重。2013年開始支付模式轉為團場及醫院補貼加個人支付,降低了老人及家屬的負擔,也降低了醫院的經濟壓力。最后,雖然每年團場支付解決了部分養老問題,但這也增加了團場的財政負擔,我們建議要打破政策瓶頸,政府應該給養老機構和基層醫療機構進行適當補貼并將養老納入醫保體系,用于服務養老事業。
2014年4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六師五家渠市調研指出:在新疆組建擔負屯墾戍邊使命的兵團是黨中央治國安邦的戰略布局,是強化邊疆治理的重要方略。新形勢下,兵團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養老的難題若得不到解決,將會影響兵團的穩定和發展,要真正解決團場的養老問題,需要政府、社會各界給予更多的關懷和支持。
2016年6月,國家衛生計生委聯合民政部發布了《關于確定第一批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單位的通知》,并于9月發布了《關于確定第二批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單位的通知》,明確了試點單位應盡快建立相關機制,全面落實醫養結合工作重點任務[8]。經過7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們已掌握了基層團場醫院對接養老院模式的基本經驗,基本解決了本團場職工醫療衛生需求及團場老人的養老需求,達到了滿意的社會效益,樹立了醫院的公益形象,擴大自身的影響力及醫療服務的覆蓋面。
我們認為,醫養結合并不是作為一種獨立的養老模式,而更多意義上是一種新型的養老服務供給方式[9],其優勢在于優化現有的醫療資源并發掘其和養老方面的潛能,為社會提供持續的老年照護和醫療服務。但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們的實踐仍處于發展階段,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相信在國家及兵團的支持下,人才短缺、經費緊張等困難都會解決,團場醫院在履行醫療機構職責的基礎上還能給團場老人提供一個安全溫馨的家。
參考文獻
[1] 鄧麗慧.為推進兵團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營造良好輿論氛圍[N].天山網,2010-09-29.
[2] 楊謙.兵團人口老齡化與養老服務業發展問題研究[J]. 中國民政,2017(15):49-50.
[3] 李爽,許元博,丁亞球.人口老齡化趨勢預測分析下的新疆兵團養老保障問題研究[J].兵團黨校學報,2015(6):16-21.
[4] 張明.對團場老齡工作的幾點思考[A].紀念中國老年人體育協會成立三十周年征文活動作品集[C].2013.
[5] 趙蔚,馬曉玲,劉博,等.兵團師團兩級醫院病人就醫診治及費用情況分析[J].兵團醫學,2016(1):57-63.
[6] 安大偉,田侃,陳文靜,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團場醫院一體化管理模式探究[J].中國醫院管理,2017(4):68-70.
[7] 張維嘉.“醫養結合”型機構養老模式研究[D].湖北中醫藥大學,2015.
[8] 張曉杰.醫養結合養老創新的邏輯、瓶頸與政策選擇 [J].西北人口,2016(1):105.
[9] 孟穎穎.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發展的難點及解決策略[J].經濟縱橫,2016(7):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