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摘 要】目的:探討對產褥期孕婦采取護理干預對于改善焦慮和抑郁情緒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我院于2017年1月~2017年12月104例產褥期孕婦進行對比分析,將未采取護理指導的孕婦作為參照組,將接受護理指導的孕婦作為研究組,每組孕婦分別為52例,觀察并對比參照組和研究組不同時刻心理狀態的改善情況以及護理滿意度。結果:兩組孕婦入院時的心理狀態評分均無十分顯著的差異(P>0.05),出院時研究組的心理狀態評分均顯著低于參照組,研究組的護理滿意度49例(94.23%)顯著高于參照組40例(76.92%),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產褥期孕婦采取護理干預和指導,能夠有效改善產婦焦慮和抑郁的心理情緒。
【關鍵詞】護理干預;產褥期孕婦;焦慮;抑郁
【中圖分類號】R473.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4--01
壓力的產生是人與環境之間互相通的產物,經過臨床研究表明,產褥期孕婦容易出現過于擔心的頻率相對較高,尤其是對于初產婦而言,這一癥狀的發生幾率可達50%以上[1]。孕婦對于產褥期間各種問題的擔心不斷增加,嚴重影響產褥期嬰兒的正常發育,不良的心理狀況持續一段時間之后,產褥期孕婦將會出現焦慮和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緒,嚴重危害母嬰的身體健康[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所有孕婦均簽署研究同意書,選擇我院于2017年1月~2017年12月104例產褥期孕婦進行對比分析,將未采取護理指導的孕婦作為參照組,將接受護理指導的孕婦作為研究組,每組孕婦分別為52例,本組研究經過倫理委員會的批準。研究組最大年齡為32歲,最小年齡為22歲,平均年齡(28.54±5.01)歲;參照組最大年齡為33歲,最小年齡為23歲,平均年齡(28.92±5.54)歲。各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經過對比和研究,并無統計學(P﹥0.05)。
1.2 護理方法
將未采取護理指導的孕婦作為參照組。
將接受護理指導的孕婦作為研究組。①心理護理。護理人員需要加強與孕婦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并且準確評估孕婦的心理情緒,及時給予針對性的心理指導和干預。與此同時,護理人員需要采取聽廣播或者看電視等方式,轉移孕婦的注意力,進而緩解孕婦的緊張情緒;②健康教育指導。護理人員需要改變孕婦的傳統觀念,并且加強對于孕婦以及家屬的健康教育指導,詳細介紹有關哺乳的相關知識,如:正確抱姿、喂奶次數等,在進行哺乳的過程中,需要選擇兩側交替喂養的方式。乳汁若未及時吸空,則需要將乳汁擠出。若孕婦出現乳房脹痛的癥狀時,則需要使用熱毛巾進行熱敷和按摩;③專業技術的指導。護理人員需要了解有關產褥期的專業技能和最新技術,結合孕婦的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護理方案,進而減輕產婦的心理和經濟負擔,叮囑孕婦產后避免食用油膩辛辣的食物。
1.3 臨床觀察指標
觀察并對比參照組和研究組不同時刻心理狀態的改善情況以及護理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試驗所涉及的心理狀態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等指標,均需要使用SPSS21.0軟件包予以統計學的核驗,將各組見數據進行計算后P<0.05,則表示存在明顯的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孕婦不同時段的心理狀態評分
兩組孕婦入院時的心理狀態評分均無十分顯著的差異(P>0.05),出院時研究組的心理狀態評分均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對比兩組孕婦的護理滿意度
研究組的護理滿意度49例(94.23%)顯著高于參照組40例(76.92%),卡方值=6.310,P值=0.012,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臨床研究認為,通過采取良好的護理指導和干預,能夠有效緩解產褥期孕婦的不良心理狀態,通過構建良好的住院環境、及時給予心理疏導和溝通,結合孕婦的認知能力,及時給予健康教育指導和干預,與此同時,護理人員還需要積極與孕婦進行溝通,并且準確評估孕婦的心理狀態,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進而利于護理工作的順利展開[3]。經過本組大量的討論所得:出院時研究組的心理狀態評分均顯著低于參照組,研究組的護理滿意度49例(94.23%)顯著高于參照組40例(76.92%),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因此,通過對產褥期孕婦采取有效的護理指導,緩解其焦慮心理狀態的效果十分理想。
結語:
概而言之,通過采取有效的護理指導和干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產褥期孕婦的焦慮和抑郁等不良情緒,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徐彬彬, 黃群, 李信群,等. 助產士主導的孕產期連續照護模式對初產婦焦慮情緒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 中國現代醫生, 2016, 54(30):151-154.
萬春花, 吳佳聰, 莫朝霞. 團體心理干預對孕產婦焦慮抑郁控制的研究[J]. 中國婦幼保健, 2016, 31(7):1378-1380.
羅輝娥, 馬厚蓉, 李奕升. 心理護理和社區關懷對產后抑郁癥患者的干預效果分析[J]. 黑龍江醫學, 2017, 41(1):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