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成炳
摘 要:新課標的改革對高中數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學生的基本素質、知識技能及其運用、學習的方法過程和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學生的課堂效率是教育工作者一直以來所關注的重要話題。如何營造和諧的課堂秩序,創設高效課堂是教師的責任與義務。對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進行簡要探究。
關鍵詞:高效課堂;教學制度改革;高中數學
時代的發展與創新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優先發展高效課堂是當今教育的熱門話題之一,使學生在新的教學制度改革的狀態下樂于學習、勤于思考并且學有所成成為教學的主要目標;構建高中高效課堂,充分發揮高中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素養,建立以學生主體的課堂實踐活動,教師加以輔導,運用信息技術將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構建和諧的課堂秩序,成為打造全新的高素養人才的有效策略。新的教學制度的改革與創新下,情景教學模式的順利開展、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以及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建立高效課堂的有效保障。
一、設置情景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主動性
作為當今的時代主流,創設情景教學是我們的教學方法中效果極為明顯的一種。作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師應當全面建設以人為本的教學課堂,更新教學理念,重視并且實施有效的方針政策,制定切實的教學方案,根據學生的上一學時的學習內容、吸收能力等情況制定新的教學方案并且做到及時的調整。同時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加以研究,學習成效才會顯現出來,才會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例如在學習空間幾何體的結構時,如何調動學生的思維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模式,進行圖像演示,建立全新的教學模式,在穿插三維圖像的過程中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看到空間幾何體的立體圖形,并且探討得到空間幾何體的性質特點及其相關內容,擴寬學生的視野,感受到新的教學工具給數學學習帶來全新的體驗。同時可以在多媒體上利用作圖工具為學生進行演示,將本課題所提取的核心知識加以理解。將實際生活中的所看到的、所想到的運用到學習中,也可以對具體的一些實物加以研究,逐漸實現從原始的教學模式向新型教學方式的變革。但是傳統的“三寸講臺,一盒粉筆”也不能完全摒棄,而是需要進行創新并且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進行突破,將現代的新型教學工具與傳統的教學工具相結合,達到教學的最終目標。
二、創設小組合作模式,建設高效課堂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更能突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在更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可進行合理化小組分組,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興趣愛好、特長進行小組的劃分,避免片面的根據學習成績將學生進行機械分配,保證最終的促進學生共同進步,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同學之間相互關心、共同進步、達到共贏的目的。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也應當進行轉變,保證學生的教學地位由被動性向主動性進行轉變。比如在學習統計和抽樣調查這一項時,教師在劃分學習小組時,每組六七個人為好,組成圓形、馬蹄形、長方形或者秧苗形等可以隨時變化的小組座位模式,根據本課題中的教學內容進行討論。可以采取現場調研的模式,如研究今天上午學生的早餐吃飯情況、吃飯的種類,是選擇中餐還是快餐,同時也可以穿插好的生活習慣,如調查學生在選擇衣服時對哪一個更受到學生的歡迎,培養學生艱苦樸素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價值觀,從而更好地進行研究,達到高效教學的模式,形成“先育人后育才”的教學模式。同時教師還應積極促進學生之間相互幫助、相互支持氛圍的形成,為學生提供一個輕松、自主的學習環境,培養團結協作的能力,培養獨立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加強師生溝通交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和諧的師生關系交往有助于建立和諧有序的課堂氛圍,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還能培養學生良好的人際交往的能力。教師需要關心學生、寬容對待學生、尊重學生,以便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對學習工作的順利開展起到更大的助力作用。只有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才能更好地增強教學效果,鞏固學生所學,提高時間利用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讓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高中數學教師應當和學生進行深入溝通交流,為學生創設更為廣闊的綜合素質的發揮空間,保證學生個性的張揚與特長的發揮,打造出一個民主、和諧、寬松、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教育事業的改革,教師要充分調動各方力量,保證課堂教學效率最大化,讓學生的學習成績有所提高。教師肩負“傳道授業解惑”的重大職責,在工作上要不斷地突破自己,緊跟教學改革的步伐,關注個體,注意學生的情緒波動并給予關懷,用愛心對待學生,提升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保證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完美構建。
參考文獻:
[1]黃耀貴.新課標下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途徑[J].教育(文摘版),2015(18):122.
[2]蔣紅兵.淺析新課標下建設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途徑[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3(5):138.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