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教師怎樣才能勝任未來的歷史教育教學工作?從知識積淀、專家引領、教研互助、教學技術和教育藝術等角度闡述了對歷史教師教育課程建設與實施的一些粗淺思考。
關鍵詞:課程;教研;教育
討論之前對概念進行明確是必需的。何為課程?課程是課堂教授的教學科目內容,是有計劃地教學活動,是預期的學習效果,也是學習經驗和文化再生產。教育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因此教育課程的過程性特點就更為明顯,因此,把課程定義為教學科目或講授提綱和課程文獻往往不會包括在教這些學科時課堂外發生的事情,然而教育實踐的豐富性,以及由此帶來的實踐知識的易變性,使得“有的人認為,我們有關教育過程的知識只有極少數,是可以肯定的,許多教育理論很可能是不合適的。因此,根據這些教育理論事先規定的東西很可能對學生是有害的。”所以關注過程性課程有利于教師與學生靈活處理教育過程。從這個角度講,重新定義課程就顯得必要,凡是有利于開拓未來的歷史教師的教育視野的一切學習和活動,有利于幫助他們勝任實踐性能力要求較高的職業特點的一切活動,都可以稱為歷史教師教育課程。
從業十余年,筆者對歷史教師應該具備的一些素養有了一些自己的粗淺觀察和反思,在此僅提出個人的一些想法。
一、耐得住性子
不想當名師的老師不會是好老師。不想成為名師的師范生當然也不會是好的師范生!但是歷史學科有一個自身的特點,那就是厚積而薄發。今天我們處于一個可以多渠道成名的時代。我們經營好一個公眾號,經營好一個網站,持續不斷把自己的課件在網上公布,哪怕是不停地和全國各地的各位大佬合影,發朋友圈蹭知名度。都可以有助于我們迅速成名擴大自身的影響力。今天這樣一個時代,出名變得越來越容易。途徑和渠道也越來越多。甚至有些渠道還不是,特別費力。出名意味著名利雙收,意味著有更廣闊的舞臺、更好的發展。可是各位,在眾多的亂象面前,能不能耐得住性子。有句古話叫板凳須坐十年冷。歷史學怕是十年都不夠,歷史學需要,古今中外通,需要廣博的人文社會科學的積淀。我們不能急,要慢慢來,所以,我勸大家要耐得住性子,坐的住冷板凳。
二、要打好學術的底子
決定一個老師能走多高能走多遠,最關鍵的還是這個老師在史學功底的積淀上能有多深,能有多廣。由于我們這個學科的特點,需要大量的教學實習時間,大概占據我們整個培養過程的1/3。這樣我們用于專業的學習時間其實是有限的。加上專業的學習過程中,我們需要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等其他相關的課程。在歷史學學習方面可以投入的時間就更少,這是客觀事實。我們必須承認,和綜合性大學相比,我們需要開設的課程門類更多,投入歷史學專業的學習時間勢必更少。史學功底方面我們不占優勢。因此我特別強調要加強史學方面的學習和課程的建設。尤其是對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一些重點內容,在校期間就有計劃做學術史上的梳理和了解,是必要的,為以后走上工作崗位備課可以積累大量的資料。這是張洪山老師給我的啟示。
三、要形成教研的圈子
一方面是平時同學們之間要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另外,珍惜實習機會,多聽名師的課程。從模仿開始,是年輕老師迅速成長的捷徑!關于教師的成長不是有句叫“專家引領同伴互助”嘛。形成教研的圈子,就是實現專家引領同伴互助的最有效途徑。取長補短,切磋琢磨,大家進步都會快。相反夜郎自大,閉門造車,即便畢業之后進入非常好的名校,也會陷入狹隘和自以為是。
四、修煉兩把刷子
一把刷子是教學技術,師范院校對于學生的粉筆字、鋼筆字、板書設計、多媒體課件制作等都會有比較高的要求。會有專門的訓練,對老師的言談舉止、演講能力,在教學期間也會有一定量的訓練,這些都是我們教學技術方面的優勢。但有一方面的訓練是不足的,比如說命題技術的訓練、聽課評課技術的訓練、教學案例和論文寫作的訓練,我們都還有很多方面可以細化。
第二把刷子是教育藝術。教育是一個特別細的活兒,如何和孩子打交道,幫助孩子成長,這是每一個需要進入職場的年輕人都必須學習的課程。在學校中,我們自己都還是孩子,迅速走上工作崗位,我們將面對一群孩子。這種身份的轉變,對我們很多學生來說,突然完成會是極其困難的。因此,在研究生和本科階段課程設置中,幫助學生完成這種轉變。從成人的視角來看待孩子的世界,了解兒童心理學、兒童認知規律、對于學生迅速勝任教師工作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施良方.課程定義辨析[J].教育評論,1994(3).
作者簡介:王艷芝,女,1980年生,陜西武功人,研究生學歷,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