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振
摘 要 將吟誦這一學習古詩文的傳統方法融入小學古詩文的教學中,是值得我們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工作者深入探究并付諸實踐的一個相當有價值的課題。
關鍵詞 兒童;古詩文;吟誦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31-0209-01
吟誦,是中國古代文人的一項基本技能,同識字、寫字一樣重要。主要通過師生口口相傳,讀過幾年私塾的人,就會吟誦。既然和識字、寫字一樣是文人最基本的技能,便無人記錄節奏和旋律。本質上講,吟誦是詩歌創作的一個重要環節,古詩,尤其是近體詩,講究平仄、對仗,有限的字數內包含著無窮的意蘊。如果泛泛地讀過去,不僅不能體味出其格律之美,詩人豐富的情感也不能與讀者產生共鳴,詩的表達效果就不能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而當拖了長音吟誦時,讀者可以在緩慢的節奏中融入自己的思考與回味,詩的意味也就慢慢在心中浮現出來了。
吟誦這一活態文化,是葉嘉瑩先生近年來極力保護并大力倡導的一種文化形式。它不同于有固定旋律的歌唱,所以不是一些綜藝節目中將詩歌改編為歌曲的作品。吟誦無固定旋律,而是吟誦者按照平仄和音調,結合自己對詩作的理解和感悟,出聲誦讀的過程。吟誦的過程應遵循兩個原則:
其一,不變原則。吟誦應遵守詩歌本身的平仄格律。格律詩講究平仄入聲,有些字的聲調在吟誦時需按平仄而發生變化。以杜甫的《春夜喜雨》為例:
好雨知時節(四聲),
當春乃發(四聲)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he四聲),
江船火獨(四聲)明。
曉看紅濕(四聲)處,
花重錦官城。
其中將節、發、黑、獨、濕幾個字的聲調變化為四聲,就是遵守格律詩中平仄的原則,如果按照現代漢語的聲調讀,平仄就不對了。
其二,變化原則。吟誦的音調不固定。同一首詩歌,不同的人的理解不同,發音的長短快慢就會不同。同一首詩歌,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讀,理解也不盡相同,發出的腔調也可以是不同的。也就是說,腔調不固定是因為對詩的理解不同造成的。所以,這種腔調絕非以樂譜的形式為詩歌譜曲,譜曲后就要按照樂譜去唱,也就限制了人的思維和對詩的理解。每一次吟誦都是一次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的再創作,獨一無二。古典詩詞常讀常新,吟誦正是常讀常新的表現形式。
有人認為,吟誦這種古老的詩歌誦讀并不優美,不好聽。這是因為很多人并未理解吟誦的真正目的。吟誦,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吟誦者自己去感悟詩歌的音韻節奏美和豐富的情感變化,和取悅于觀眾的表演無關。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1-6年級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160篇(段),要求背誦的70首古典詩歌,均為國人耳熟能詳的詩詞。語文教學的核心素養四方面中,重要的一個方面即為“文化的理解和傳承”,《課程標準》中對古詩文背誦的要求,與語文的核心素養緊密聯系。如果能讓孩子們從小學階段在熟讀成誦大量古典詩詞的基礎上,慢慢融入對詩的理解與感悟,將對孩子在以后的語文學習上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
葉先生說:吟誦,是心靈間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應。它是一種創造性的、回味式的讀書方法。正是將《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古詩文背誦的要求和語文核心素養緊密融合的有效學習方式。
筆者在課堂上曾做過這樣的嘗試:要求五年級的學生在背景音樂下,以自己的節奏和腔調朗讀《詩經·伐檀》一篇: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淪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在認識所有生字后,有的孩子一字一頓地讀,有的孩子用自己喜歡的節奏唱,但都在出聲朗讀,但老師并不做講解。讀完后發言,其中有一個孩子說:老師,我覺得古代人生活的環境很美,河水清清,微風拂來,水面蕩漾著層層漣漪,自己種莊稼,然后去打獵,是我們非常向往的生活啊!這個孩子雖然并未領會《詩經·伐檀》中反剝削的憤怒情感,但這個孩子通過吟誦,以當代人的眼光去關注了上古時期的生態環境問題。這一命題也是當今研究《詩經》的一個重要分支。在這次嘗試吟誦教學的過程中,筆者和學生都獲得了意外的收獲。
有記者曾問葉嘉瑩先生,她小時候接觸吟誦、學習吟誦時的情景。葉先生談到她的老師戴君仁先生,戴君仁先生吟誦得最為正統。但葉先生跟隨戴先生學習期間并沒有學習吟誦,而是許多年以后,葉先生到了北美,擔心吟誦失傳,又請戴先生錄制了各種體裁的古代詩歌的吟誦作品,進行研究并加以推廣。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小時候的一些學習經歷和受到的熏陶,會在成年后發揮出更深遠的影響。如果小學階段學習古典詩文能更多地融入正統的古典因素,在其以后的學習與研究中將能發揮巨大的作用。
文化的傳承應從小抓起。古典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本色、正統地學習,才能更久遠地保護并將這一寶藏傳承下去。如何更緊密地將這兩項擺在當代人面前的任務結合起來,是一個值得探討并非常有意義的課題。能將吟誦這一學習古詩文的傳統方法融入小學古詩文的教學中,是值得我們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工作者深入探究并付諸實踐的一個相當有價值的課題。